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重述用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写作也是一种交际方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Hyland,2008)。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领会自己的意图,除了要把主要信息清晰地传递给对方外,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来有效地组织话语、表明作者对话语及言语行为的态度和评价。

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对读者的反应作出预测,并且根据自己的预测对文章内容进行调整,在相应的地方进行举例、重述等修辞和语用方法与读者进行互动。

重述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语用现象,它指的是作者对话语内容用其他词语或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说明或者加强但不增加新的内容的修辞手法。

例如:
(1)hewillfinditdifficulttomakealivingorinotherwordstobeginanew,normallife.(st6)
(2)Theywerehardlyawareofthechallenge
facingthem,namely,toreestablishprosperity.(st6)
在上述例子中,作者都用到了重述。

重述标记语分别是inotherwords,namely。

在例一中通过重述作者把话语的理解范围从(makealiving)收缩到了开始新的正常的生活(tobeginanewnormallife),从而使自己的论文更加严谨。

在例二中,
通过重述标记语namely作者将面临的挑战(thechallengefacingthem)具体到了重建繁荣(toreestablishpros-perity),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具体,从而促进了读者的理解。

在口语中重述一般被称为话语修补,已有研究(姚剑鹏,2008)表明重述的使用表明说话人发现自己的会话内容有误,不清楚或贴切。

然而书面语的内容都是作者深思熟虑过的,因而重述的使用表明作者自己文章内容的态度和读者可能的反映的预测。

本文通过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研究了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的差别,旨在揭示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重述标记语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发现其作为整体中介语一部分的学术英语能力发展情况,从而为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
在已有文献中重述又称详释(exposition)、重申(restatement)或同位(apposition)。

据笔者调查,国内外有关重述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从理论方面看,在系统功能语法中,Haliday(1994)把重述列为详释
(elaboration)的一种,他认为重述在语篇中起小句扩充方式的作用,
一般由inother收稿日期:2010—10—22
作者简介:杨阿朋(1980—)男,陕西铜川人,硕士,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重述用法研究
杨阿朋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文章以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为基础,对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的重
述使用频率、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将其结果与本民语语言使用者进行了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重述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一部分,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重述在中国学
习者的书面语中起了澄清概念、
引导读者理解和减少歧义等语用和修辞作用。

和本民族语言使用者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存在过度重述、颠倒重述和误用重述等问题。

关键词:重述;中国学者语料库;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1)01-0060-05
2011年2月长治学院学报Feb.,2011
第28卷第1期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Vol.28,No.1
·60·
杨阿朋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重述用法研究
words等标记语引导。

Blackmore(1994)从关联理论出发,提出重述标记语在语篇中具有概念意义,而不仅是程序编码(proceduralencoding)特征,随后,他(2007)又撰文指出有thatis和or引导的重述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由or引导的重述是元语言层面的(metalinguistic),而thatis引导的是概念表征(con-ceptualrepresentation)的。

从实践来看,TomokoMatsui(2002)分析了dakara(so/inotherwords)在日语语篇中的作用。

Mutesayire(2004)用语料库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英语译文语料库(BEC)和英语国家语料库(BNC)中重述使用的数量,结果前者中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后者。

Murillo(2004)对比分析了英语、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中重述标记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重述标记语在三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和形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Hyland(1998)从元话语(metadiscourse)的角度出发,将重述标记语归于语码解释词(codeglosses)一类,认为其在语篇中起澄清术语或概念功能的作用。

他还(2007)分析了多个学科学术语篇中的重述用法,研究结果表明重述是作者同读者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用法随学科的不同而变化。

国内有关研究相对较少,据笔者调查,仅有陈新仁(2007)等对10多篇国内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的重述标记语的用法进行了分析,但是分析的语料相对较少。

从上面的简要回顾不难看出,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重述的用法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而对学习者对这一用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的却不多见,运用语料库来研究的就更少了。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关于写作的研究虽然呈上升趋势,然而研究方法多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并且存在着内容重复、实证性研究比例偏低等问题(李志雪:2003)。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并且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对中国学习者重述用法的特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其对这一用法的习得特征,从而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分别来自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以下简称CLEC)。

CLEC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广东外国语大学于2003年联合研制的,其语料来自5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者的英语作文,包括考试作文和自由作文。

本文选取其中的St2、
ST4、和ST6等三个子语料库进行研究。

ST3代表中学阶段;ST4代表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的学习者;ST6代表英语专业3~4年学习者。

(二)研究方法
用检索工具在CLEC的St2、ST4、和ST6等三个子语料库中分别检索inotherwords,thatistosay,inparticular,or等常用重述标记语,人工删除这些词组及短语不做重述标记语的用法,如like作“喜欢”的用法,say做“说”的用法。

统计其结果,然后对三个语料库中的重述数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重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Hyland(1998)对学术语篇中的重述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超过95%的重述都是通过这些表记引出来的。

所以通过这些表记可以检索出学生书面语中绝大多数重述。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重述标记语的使用上有什么特征?
(2)重述在中国学习者书面语中起什么作用?
(3)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重述使用存在什么问题?
四、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重述和重述标记语使用频率和分布分析
表1是四组不同水平学生写作中重述标记使用情况(其中国外期刊论文中的数据选自Hyland的研究成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学生(st2),非英语专业6级(st4),英语专业八级水平(st6)的学生在写作中都用到了重述这种方法。

这说明,重述作为一种与读者互动的重要方式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得书面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重述标记语使用的数量来看,中学生使用的数量最少而且与其他水平的学生差距较大,大学阶段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数量基本相当,这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重述能力到了大学阶段得到了显著发展,其中介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并且趋于稳定。

从重述标记语的分布来看,中学生使用了thatis,especially两个标记语。

非英语专业6级水平学生使用了i.e,等七个标记语。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使用了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标记语。

总的来说,标记语的使用范围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呈
·61·
长治学院学报
多元化趋势。

作为本研究中水平最高的英语专业八级水平学生在重述标记语的使用范围上已经和国外学者相当接近,国外学者用到的标记语中国学习者都用到了。

然而在具体标记语的使用上还有相当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严重依赖or这个重述标记语。

(二)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重述使用特点分析
重述是详述关系的一种,其在书面语中起澄清概念等作用。

重述的使用是作者对读者的反应作出的预测,对某些复杂的表达换一种说法,从而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或者促进读者的理解,是作者努力与读者实现互动的一种表现。

经过归类整理,我们发现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写作中重述大体上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下定义。

第二引导读者对话语做深入理解。

第三限制话语的理解范围,减少歧义或者言外之意。

第一,直接下定义。

这种用法是中国学习者最常见的重述方法之一。

当作者发现某些论述对读者来说比较生疏或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时,作者就直接给出某一概念的定义,或者比较通俗的说法,从而促进读者的理解。

(3)euthanasiaormercykillingmeansbringabout[sn8,s]ofamercifullyeasyandpainlessdeathforpersonssufferingfromanincurableandpainfuldisease.(st6)
如在例三中,考虑到安乐死对读者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为了促进读者较好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作者直接给出了安乐死的定义。

第二,总结或者概括前面的论述,引导读者的理解向自己的方向发展。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交际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过程,它还涉及推断(inference),然而推断都是受话人完成的,与发话人无关,通过使用重述标记语能够引导听话人获取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

(4)IfMarxwasaliveattheendofthe20thcen-tury,hewouldreplacereligionwithtelevision.thatistosaytvistheopiumofthemassesinthe20thcen-tury.
如在例四中,通过重述标记语thatistosay,作者将前面的论述进行了新的解释,从而把读者引导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限制话语的理解范围,减少歧义或者言外之意。

语言本质上是歧义的模糊的(RonScollon等2000),书面语交际中,因为没有语音语调以及其他非言语方法促进双方的理解,作者必须通过对有些话语进行重新阐释,从而避免歧义等现象。

(5)Healthgainsintheworld,particularlyindevelopingcountries,suchaslifeexpectancyandin-fantmortaility[fm1,-]
语料库重述标记语
括号
i.e(inparticular)
particurly
thatis(tosay)
especially
inanother(other)word
namely
specifically
or
总计st2




23




30
st4



14
59




91
st6
8(7.69%)
2(1.92%)
12(11.54%)
14(13.46%)
2(1.92%)
4(3.85%)
3(2.88%)
1(0.96%)
56(53.85%)
104
国外期刊论文
26.10%
25.50%
8.90%
8.60%
6.40%
5.30%
4.90%
3.90%
3.60%
100.00%
whichmeans0112(1.92%)3.50%其他0003.30%
注:国外期刊论文的数据来自Hyland(2007)的研究结果
表1四组不同水平写作中重述标记使用情况
·62·
如在例五中,作者提出世界的卫生状况取得了发展,然而这种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是平衡的,而且作者所要讨论的生命预期和婴幼儿死亡率问题在发达国家就不存在。

通过重述作者把论述的范围缩小到了发展中国家,这样就避免了读者的误解,使论述更加严谨。

(三)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重述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学习者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重述标记语的用法,能够在写作中使用重述实现各种语用和修辞目的。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度重述。

过度重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同一命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重述。

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学习者过分担心读者对某些内容理解有困难,从而对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使得自己的论述略显啰嗦。

(6)euthanasiaormercykillingmeansbringabout[sn8,s]ofamercifullyeasyandpainlessdeathforpersonssufferingfromanincurableandpainfuldisease.(st6)
如在例六中,作者首先用mercykilling(安乐死)这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来重述了euthanasia,接着又给出了其定义,这样不仅使其论述显得十分啰嗦而且还增加了读者阅读时的负担。

其次,在不该重述的地方进行了重述。

如在例七中,作者其实想说lijiang是他们班的足球队长。

其实他可以直接说JianLingwasthecaptainofourclassfootballteam。

先说他是一个领袖,然后再对其进行重述显得十分多余。

(7)Jianlingwasaleader,thatistosayhewasthecaptainofourclassfootballteam.(st2)
第二,颠倒重述。

如前所述,作为详述(elabo-ration)关系的一种,重述是作者与读者互动的手段之一,重述的使用表明作者预测到读者对某一论述的理解有困难或误解,从而从其它角度或者用通俗的语言对其进行重新论述,从而促进读者的理解。

然而有些学习者虽然使用了重述标记语,然而是用一个更难的概念或范畴来解释一个简单的概念。

(8)thepracticeofmercykilling,inanotherwordeuthanasiashouldbelegalizedinchina
如在例八中,作者在提出让安乐死合法化这一观点时,相对安乐死这一专业术语进行解释,然而
他却用euthanasia这个相对专业的术语来解释,mercykilling这种比较通俗的说法,重述的颠倒说明学习者在写作中语用意识还不够强。

第三,误用重述表记语。

重述误用主要表现在重述标记语和标记语前后衔接的话语在意义上不是重述关系。

(9)sowemustconsidermostpeople'ssecurityandrightatfirst,thatistosayanyonewhocommit[vp3,3-]acrimeshouldbepunished.
(10)todealwithwomenproblemsspecificallysuchasfamilyviolence.
例如在例九中作者虽然使用了thatistosay这一重述标记语,然而其前后却不是重述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在例八中作者实际是在举例,而且也用标记语suchas来举例,然而他还画蛇添足用了一个重述标记语specifically,这说明作者还没有掌握该标记语的语法。

陈新仁等(2007)研究了中国高水平学习者的书面语(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中重述标记语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中国高水平学习者书面语中存在误用和混用重述标记语的问题,本研究的结果与其研究结果一致。

五、结论
本文对通过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中三个子语料库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重述这一写作方法的特点,并且将其结果与前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研究发现重述及重述标记语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的一部分,处于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与本民族语言使用者相比,其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标记语使用比较单一、及过度重述,颠倒重述和误用重述等问题。

重述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章中起了澄清概念、引导读者理解和减少歧义等语用和修辞作用。

中国学习者重述标记使用比较单一,有不会使用的标记语的,这说明英语写作教学方面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外应该增强学生的语用文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从而能够准确恰当的应用重述表达自己的观点。

由于受研究条件所限,本文只是对中国学习者重述使用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浅的研究,而未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究。

后续研究可以从此入手,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

杨阿朋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中重述用法研究
·63·
长治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Blakemore,D.AreAppositionMarkersDiscourseMarkers?[J].Linguistics,1996,(32):325-347.[2]Blakemore,D.'Or'-parentheticals,'thatis'-par-entheticalsandthepragmaticsofreformulation[J].Linguistics,2007,(43):311-339.
[3]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94.P225-226.
[4]Hyland,K.PersuasionandContext:ThePragmat-icsofAcademicMetadiscourse[J]JournalofPragmatics1998,(30):437-455
[5]Hyland,K.ApplyingaGloss:ExemplifyingandReformulatingInAcademicDiscourse[J].Applied
Linguistics28/2:266-285.
[6]Hyland,K.Metadiscours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ingPress2008.42-43.
[7]Mutesayire,M.Appositionmarkersandexplicita-tion:Acorpus-basedstudyLanguageMatters,
Volume35,Issue12004,pages54-69.
[8]MurilloS.ARelevanceReassessmentOfRefor-mulationMarkers[J].JournalofPragmatics2004,(36):2059-2068.
[9]Scollon,R&Scollon,R.W.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DiscourseApproac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ingPress2000.6.
[10]TomokoMatsuiSemanticsandpragmaticsofaJapanesediscoursemarkerdakara(so/inotherwords):aunitaryaccountJournalofPragmatics2002,(34):867-891.
[11]陈新仁,王育新.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重述标记语使用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J].2007,(7):294-300.
[12]李志雪&李绍山对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现状的思考——
—对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十(1993-2002)的统计分析[J].外语界2003,(6):55-78.[13]姚剑鹏.对会话自我修补的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8,(20):147-157.
Investigating Reformations in the Writing of Chinese Learner of English a Corpus Based Approach
YANGE-peng
(WeinanTeachersCollege,WeinanShanxi714000)
Abstract:Thispaperreportsacorpusbased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frequency,func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reformulatinginChineselearner'swriting.Andacomparisonoftheresultwiththenativespeaker'usesismade.Theresultssuggest,aspartofinterlanguage,ChineseEnglishlearner'sacquisitionofreformulatingisadynamicandprogressiveprocess,andreformulationsareusedtoclarify,disambiguatetheargumentsandguidethereaders'understanding.Comparedwithnativespeakers,ChineseEnglishlearnerstendtooveruse,misusereformulationincertaindegree.
Key words:reformulation;CLEC;EnglishWriting
(责任编辑晋红)·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