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的画作欣赏——裸女,只得其皮肉;花卉,得其骨相;动物,得其魂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玉的画作欣赏——裸女,只得其皮肉;花卉,得其骨相;动
物,得其魂灵。

常玉
1901年10月14日-1966年8月12日
常玉的画简直要迷死人。

画裸女,是极简的人体,也是丰腴的肉身,寥寥几笔,便尽得潋
滟风情。

那种性感,不体现在造型或姿态上,却因毛笔的柔软温润,与纸张的亲密厮磨,在留白中引人遐思。

他的花卉静物,则令人倏尔凝神清心。

雅到极致,隔着纸面都能闻到清香;但又雅而不俗,是有贵气的温润,有傲骨的艳冷。

常玉笔下的动物当然也好得不得了。

画马,天真烂漫,质拙得返璞归真。

画老虎、豹子、斑马、猫和狗,也都形态各异,独具风格。

到临终前画孤独的小象,已有杳然仙去的清寂,乃至有了寄蜉蝣于天地之间的悲怆。

那才是境界。

常玉少年不羁,青年浪荡,晚年潦倒。

吴冠中对常玉有直观的第一印象,“当时在巴黎男人很少穿红衬衣,他显得很自在,不拘礼节,随随便便……他说哪儿舒适就呆在哪儿……给我的印象是居无定处的浪子。


常玉曾说:“我们的步伐太过时。

我们的躯体太脆弱。

我们的生命太短暂。


一九六六年在法兰西的工作室瓦斯中毒而殁,随后画作成捆流入巴黎拍卖市场,售价不过数百法郎。

他不会想到,自己客死他乡数十
年后,两岸三地都奉他为神话。

人体
常玉的素描,线条之灵动,似乎非东方人不能为。

那时候人们说他是东方马蒂斯,我想那是一种误会——马蒂斯的人体,是视角意义上的创新,常玉的变形,似乎更多还是基于东方的韵:那些裸女犹如圆浑的赤子,墨线所拘的,是充盈了沉静气息的空。

1965年12月17日,常玉在他的好友勒维夫妇家中迎来他人生最后一次个展。

开幕当晚,中外好友欢聚一堂,包括潘玉良、赵无极、朱德群及席德进等。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常玉在此次展览之后数月即因意外撒手人寰;而诞生于1965年4月的《曲腿裸女》便成其人生最后一件裸女创作,亦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丰碑。

而在此画背后,常玉不仅罕见地在画作上落款、标年代,并写下了当年的创作心境:“如果在当其时不遭穷困,勤于作画,不致等到今日始成,则早到成熟期矣,万叹。

特此作记,时在一九六五四月。


花卉
南国长大的艺术家和文人,骨子里总透着一股难觅出处的淡然和柔和。

江浙的柔和与中原地带的,又有些许不同。

前者是甜美的,细腻的;后者却是掺杂着倔强的,多几分酣畅。

南国的柳是纤腰,花是浩浩荡荡。

这一切都留在常玉的画作里。

他笔下的花儿状态各异,徐志摩曾记下常玉的话:“上天拿着一把颜色往地面上撒,玫瑰、罗兰、石榴、玉簪、剪秋箩,各样都沾到一种或几种的色泽……”
于是他像一个捡拾落花入画的人了;小动物则被放到广袤的背景中,翻腾的豹和马,自由而舒展,透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悠然。

从白到黑,常玉花卉颜色的变化,让我联想到马克·罗斯科——由
青壮及衰老,春风得意成为过去式,在前面等着的,是一步一步黯淡下去的深渊。

动物
人们总把常玉和梵高做比较,都是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名声大噪的艺术家。

我认为二者虽然同归,但殊途而行。

梵高是逐日的夸父,是自我精神世界狂躁的信徒,艺术是他在狂
奔中解渴的大河大泽。

常玉则更像水,南音中的流水,清逸从容。

他从不画自画像,作品中充满“无我”的禅念,仿佛无论去往何方,他都不在意。

命运的安排丝丝入扣,客死他乡是一种悲剧,一生潦倒也是一种悲剧。

如今我们无法揣测出一个完全真实的常玉,但却能从他的画作中看到一份稚纯的赤子之心。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