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都之迷2: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都之迷2: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国家迁都,慎之又慎,鲜卑族兴起于北方大漠,习惯于游牧,却心往中原。

无独有偶,商汤起于东海游牧民族,后扎根定都于中原,因天安、内乱、等因素多次迁都。

而魏孝文帝提到了汤武革命,也由平城迁往中原,平城极寒、多飞沙,条件艰苦,曾经利于武治,平定了北方。

为什么要迁都?而真正的建国中心在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
民族积怨太深,需汉文化调和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为了生存与发展,不断南迁,踏上了民族征服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 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
化。

孝文帝时,北方的柔然部落逐渐强大,国家内部因征服战争而导致的民族矛盾依然存在。

此时,只有吸收中原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起俗,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吸引力,转移国内民众视线。

汉文化的引入就是调和民族积怨的一个重要法宝。

《迁都议》中,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成,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就强调了引入中国文化治国的重要性。

自然条件,地缘环境促使迁都
平城,位于今天山西大同市东北部。

气候寒冷,国家依然是牧业大国,若遇极寒气象灾害,牲畜受灾、粮食不济,对于粮食安全是极大威胁。

由于游牧民族对农耕文化的践踏,草进耕退,长期过牧,又会造成沙进人退的现象。

如《资治通签》记载“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

”。

自然条件是孝文帝考虑的一个因素。

肯定也有地缘环境的一方面,北方的柔然部落逐渐兴起,而国内民族积怨有待化解,且说南齐政权对中原也是虎视眈眈。

游牧民族天性善于进攻、突袭,而农耕民族封建、固守,且文明发达,所以迁都中原,既可为柔然部落日后的攻击赢得战略缓冲,亦可提升民族素质,加强中原地区的统治.
洛阳具有得天独厚的建都资质.
大汉王朝的都城就是洛阳,洛阳是古代帝王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而
洛阳就是中原的经济文化中心,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汉文化文明发达, 经济技术基础雄厚,土地广阔富饶。

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日后城市发展所需的粮食问题。

广大饱学之士为日后的全面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文明的熏陶也迅速提高本民族落后的民族素质。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出自《魏书任城王》就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迁都策略的实施,决定成败
客观现实促使孝文帝决定迁都,但要让愿望作用于客观现实是需要很高智慧和策略的!
孝文帝恐群臣反对,就假借大举代齐之名,试探群臣。

果然找出了坚定反对者任城区!然后就私下找任城王拔跋澄说:自己想离开这用武的极寒苦之地,以文治国,迁都中原。

任城王才慌然大悟,积极赞扬!孝文帝,还觉得不踏实,又说:“北人习常变故,必将惊扰,奈何”意思说,北方人习惯了旧有习俗,必定会受到惊拢,该怎么办?任城王就说:“陛下是不平凡的事,所以一般人是不能了解的,陛下应当机立断,那些人又能怎么样?”
稳固思想,坚定路线,俗话说:就是火掀的好!孝文帝高兴呀,既坚定了自己的决定,还有征服感,就说:“任城王,你真是我的张良呀!”
北魏孝文帝迁都,虽在辩论中提及汤武革命,可事随时移,情况大有不同。

孝文帝时,国内民族积怨已久,自然条件及国家产业限制国都发展,北方的柔然部落威胁不减,中原地区控制薄弱,
这些都是严峻的问题,危及国家根基。

然而,洛阳得天独厚的定都地址,让北魏的迁都不仅能转移民众视线、提升民族素质、发展生产与经济。

而且能巩固国防,一方面拉深战略纵深,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促进民族融合。

这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之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