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掌舵人--记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和化 I: 20l f 10
“大国重器”掌舵人
—记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继双□杨晓宇
在东北工业重镇沈阳,有这样一家身世颇为 传奇的企业。

它的前身是日满钢材工业株式会社 本工n主要生产矿山机械。

日本投降后,厂内几 乎所有设备都被前苏联拉往西伯利亚。

到沈阳解 放前,它已经沦为了国民党军队的马棚。

1952年,国家对企业进行了改造,新中国的第一台压缩机 便诞生于此。

60余年来,这家企业勇担重大装备 国产化重任,为多个项目研制了 100多套国产首台 套重大装备,打破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实实在 在的让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打响了名气,让中国企 业挺直了腰杆。

企业更获得了 “中国工业大奖”殊 荣,赢得了“大国重器”“国家砝码”美誉。

这家企 业就是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戴继双成为沈鼓集团新任当家人,肩负起了带领着沈鼓继续前行的重任。

戴继双身 上有很多光环,他是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 表,辽宁省优秀企业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还身兼辽宁省科协第九届委员 会副主席、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

在笔者 眼中,这个大学毕业就扎根在沈鼓、穿惯了沈鼓天 蓝色工作服的人,是一位沉稳又富于远见的领导 者,他既是沈鼓辉煌的见证者、创造者,也是沈鼓 要做“世界领跑者”追梦路上的弓丨领者。

思路决定出路
走自主创新国产化道路
“沈鼓集团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国内领先的
地位,在国际上,我们从一个跟跑者发展到现在的
并跑者,正在向领跑者迈进,靠的是不断创新,通
过创新实现了突破和跨越,通过创新,加快了产业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2018年3月13日,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
前,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的“代表通道”上,
戴继双面对媒体镜头和记者手中的话筒如是说。

时光倒回30多年前,1984年9月,刚刚大学毕
业的安徽小伙戴继双第一次来到沈阳,下车第一
件事是买了一张返程车票。

被分配到沈阳鼓风机
厂的他,本来铁了心要回家乡工作,却在厂领导们
“事业留人”的劝说下,最终留了下来,这一干就
是30多年。

从最初的设计人员到如今的企业当家
人,戴继双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沈鼓
自主创新谋出路的发展历程。

正如他在两会接受
采访时所言,沈鼓的发展靠的就是创新。

“我在沈阳30余年,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制造
由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从跟随者向引领者
发展的全过程。

”戴继双自豪地说。

沈鼓研制大型压缩机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
50年代,1960年9月30日我国第一台透平压缩机在
2019. 10中国石油和化工| 57
Cover
■匿H liH 丨封面人物
2018年12月10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在广东惠州组
织召开国产首台套"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离心压缩机组"产品鉴定会。

由14名流 体机械专业和石化行业知名专家.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最终作出评定:沈鼓集 团研制的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是装备国产化的重大技 术突破.机组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其中机组工况适应能力.操作 性等居国际领先水平。

图为鉴定会现场。

沈鼓制造成功。

尽管这台压缩机是在测绘前苏联 人的图纸基础上仿制的,但它的诞生也实实在在 地宣告:新中国可以生产大型压缩机了。

伴随着新 中国的成长,从50年代到80年代,沈鼓用了 30年的 时间完成技术模仿、引进与消化,走过了我国大型 压缩机从无到有的艰难创业阶段。

从上世纪80年中期到90年代末,沈鼓立足自 主创新,先后实现了年产80万吨加氢裂化、30万吨 合成氨、24万吨乙烯等石油化工装置用核心动设 备的自主化研制,摆脱了我国炼油、乙烯、化肥等 行业用大型压缩机和泵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进入21世纪,我们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成功 研制出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百万吨乙烯‘三 机’(包括乙烯压缩机与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 机)、百万千瓦核级泵、4M 125大型往复式压缩机 等近百个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我们通过创新驱 动走过了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说起沈鼓的创 新成果,戴继双如数家珍。

戴继双口中所描述的这些装备,全都是关系 着国计民生的“大国重器”。

以百万吨乙烯“三机” 为例,被称为乙烯装置“心脏”的乙烯压缩机,一
直是中国石化装备制造领域的短板,大型乙烯压 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长期被世界少数几个国家垄 断,其中代表了石化装备最高水平的百万吨乙烯 压缩机中国更是难以问津。

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不 能国产,不仅每年要花巨大代价购买进口设备,更 严重威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戴继双忘不了,去国外企业参观时,对方派 专人看管,不许拍照,那样子就像防贼一样。

“关 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如何才能 早日研制出媲美国外厂商的压缩机?道路只有一 条——
自主创新。

”戴继双说。

沈鼓的机会来了,2006年,中国决定用超过 600亿元人民币建设3个百万吨乙烯项目。

在国 家有关部委和中国石化集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 2007年,沈鼓集团分别承担天津石化裂解气压缩 机、镇海炼化丙稀压缩机和中石油抚顺石化乙烯 压缩机组国产化研制任务,吹响了打造百万吨乙 烯三大机组的进军号。

2013年,沈鼓第一次成为百万吨级乙烯“三 机”总成套商,独自承担武汉80万吨乙烯装置用乙
烯“三机”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制造任务。

该项目填 补了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的空白,打破了国外的 垄断,加速了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进程。

2014年,沈鼓集团再次开创超百万吨/年 乙烯“三机”成套国产化新征程,与中海油签订惠 州炼化二期120万吨/年乙烯项目。

在2016年底, 沈鼓成功完成惠州炼化乙烯装置全流程用乙烯 “三机”的国产化研究、制造和现场安装任务,使 沈鼓成为继美国G E 、德国西门子和日本三菱之后 拥有120万吨/年乙烯“三机”运行业绩的几家少 数企业之一。

“现沈鼓已经具备150万吨乙烯‘三机’能 力,镌刻着沈鼓字样的乙烯‘三机’,彻底改变了我 国乙烯装置核心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

”每当说起 这些,戴继双的脸上总会浮现出自豪。

态度决定局度
攀上压缩机行业“珠穆朗玛峰”
历史总是会给那些勇于担当,不惧挫折的人 以机会。

我国的资源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基于这 一特点,早在1997年国家能源局便开始论证煤制 油项目,并将其列为国家能源安全的一项重大决
58中阐心'油和化X 2019 _
10
2015年8月23曰.在沈鼓集团举行的我国首套国产10万空分压缩机组出厂验收 会上.沈鼓集团与用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项目合作意向书"。

策。

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神华集团煤制油
项目。

从那天起,29家国有企业与研发团队走进神
华,攻破了39项重大技术装备难题。

但是,10万空
分压缩机一直悬而未解。

空分压缩机是实现空气分离氧气和氮气的一
套装置,而10万空分机组被业内专家称为是空分
装置“心脏”,其制造难度相当于行业里的“珠穆
朗玛峰”。

此前,这项核心技术被西门子、曼透平
这两家德国企业所把持,完全垄断了中国市场。

2011年,国家能源局组织了关于神华宁煤400
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关键设备国产化工作
会议。

会议决定把10万空分压缩机作为国产化重
点,并将此项任务交到了沈鼓集团的手中。

戴继双
被委以重任,成为了这一项目的总负责人。

其实,沈鼓从很早就已经开始研制空分压缩
机。

从2002年~2006年,沈鼓先后研制了2.5万
空分、4万空分、5.2万空分的国内首台套压缩机,
已经生产了300多台套空分压缩机。

到2011年,沈
鼓实际上已经具备了 10万空分乃至15万空分压缩
机的技术储备。

不仅如此,沈鼓还投资7亿元人民
币,在营口建立了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能源
大型装备实验中心。

如何把沈鼓的优势传递给用户?让用户放
心地把项目交给沈鼓?这是戴继双首先要解决的
事。

心怀沈鼓人不惧挫折的信念,戴继双带领他的团队往返于宁夏、北京、沈阳三地,他数不清多 少次造访北京神华总部的项目组,将沈鼓的优势 拆解细化讲给项目组的人听。

2013年12月,沈鼓与神华宁煤签下了10万空 分压缩机的合同。

随后,沈鼓集团成立了由优秀 专业人员组成的17个攻关小组,展开10万空分压 缩机组的研究开发工作。

经过攻关小组几百次的 研究、评审分析和协调会,61期大型会议组织、5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300多个风险点评估、数 百个不眠之夜的奋战,最终为用户交上了最优的 方案。

2015年8月,沈鼓10万空分压缩机在沈鼓营口 生产试验基地成功完成全速全压全负荷性能实 验,并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织的出 厂验收。

2018年4月,已在神华宁煤集团运行一周 年的该机组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机构组 织的专家鉴定。

中国机械工业领域的泰斗、原机械工业协会 总工程师隋永滨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掌握核 心技术就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道防线。

有了像掌 握核心技术的沈鼓集团这样的企业,中国制造就 有强大的中国‘芯’,中国就不会受制于人,并沦落 到任人宰割地步!”
在成功攀登了“珠穆朗玛峰”后,沈鼓人丝 毫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戴继双说,现在的沈鼓,已经具备了年产2000万吨炼油、丨50万吨乙烯、140 万吨P T A、70万吨合成氨、120万吨尿素、220万 吨甲醇、350万吨LNG,以及天然气长输管线、15 万Nm3/h空分、百万千瓦核电机组、4.8米大型风 洞、空气储能等装置用离心压缩机、泵、往复机等 高端装备的业绩和能力。

2018年,沈鼓集团共开发新产品210种,完成 科研攻关项目137项。

首次荣获中国石油化工联合 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年申请并受理专利91项。

1〇万空分装置用压缩机组、12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 压缩机组通过国家级鉴定,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 类产品先进水平。

同时,我国首台国产A P1000屏 蔽电机核主泵试验成功。

“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走出一条更好满足市场与客户需求的高质量 发展之路。

”戴继双说。

2019 • 10中国石油和化工|
59
Cover
■I H l i H I封面人物
格局决定结局
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风气清正,尊重知识,重视创新,是沈鼓几代 人打造的“家风”。

“作为传承者,自己要弘扬这个
家风,把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
神等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自己要以更大的担当,
让沈鼓不但要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执行者,还要
成为市场的引领者和开拓者。

”面对未来,戴继双
深感责任重大。

戴继双说,这些年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在销售 工作中,许多次遭受国外公司飞来的白眼。

恰恰
是这些白眼,变成了他工作的动力,也正是这些白
眼让沈鼓人扛起了为国家担当、为人民担当的大
旗。

2016年,在成为沈鼓集团新掌门人后,戴继 双规划了沈鼓未来的蓝图:传承沈鼓“家风”,作
国企改革先锋;实现企业发展新突破,让“大国重
器”成为市场创造者。

戴继双这样描述:未来5~10年,沈鼓将专注 能源与化工领域的关键核心动设备需求,充分发
挥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持续推出高效、绿色、智
能的高端装备。

以“智造强芯,装备世界”为沈鼓
全体员工的使命,以“全球能源化工动力装备的领
跑者”为企业的发展愿景。

目标是实现市场全球
覆盖,技术全球领先,品牌全球公认,不仅要保持
国内领先,而且要具有显著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国
际同行的领跑者。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愿景和目标,沈鼓确定了 向高端装备、向新市场、向服务型制造、向系统集
成、向国际化五个方向转型,发展工业互联网和金
融服务两个重要支撑业务,制定了 “5 +2”发展战 略、质量品牌战略和精益管理战略。

通过向高端装备和新市场转型,打造精品和 工艺品,提供国际一流的装备。

沈鼓将聚焦石油炼 化、油气储运、煤炭深加工、冶金、核电、环保、新 能源发电、海洋工程等重点领域,实现大型压缩 机、汽轮机、工业用泵、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核心 技术突破和新市场开发;以绿色、高效、智慧、安 全为目标,实现所有系列产品高端化,使高端装备 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同步。

通过向服务型制造和系统集成转型,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客户终身价值管理。

依托 核心产品,提供设备一体化成套解决方案,提高 成套设计、成套交货和成套服务能力;建立新的 服务模式和业务,开展备品备件代储代销、国内 外机组升级改造、机组远程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设备健康管理、节能分析及运营优化等服务,使服务贯穿于从用户需求开始直至设备更新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将各项服务模式集成在 沈鼓云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系统解决方 案。

通过向国际化转型,服务全球经济一体化和
60|中国石油和化工2019 •
10
“一带一路”建设。

完善海外市场布局,在中东、南亚、俄罗斯、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建设辐射 全球的营销网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服 务本地化,提高全球客户的服务响应速度与能力,强化企业在国际化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和项目管 理体系、海外融资和风险管控能力建设。

把沈鼓 建设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较大国际市场份额 的国际化公司。

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和精益管理战略,以精益 创品质,以精益创品牌。

将精益管理思想做为企 业经营管理的战略指导思想,全面、深入推进精益管理,实现企业由精益生产向精益管理到精益 数字化企业转变,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效益和经营水平。

打造精益文化和工匠文化,强化精益思 维,让苛求细节、精益求精、持续改善成为员工自 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将“沈鼓牌”打造成世界知 名品牌。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愿景和目标,戴继双表示,在总结沈鼓多年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基础上将 “成就客户,专注品质,持续创新,追求卓越”作 为新时代沈鼓核心价值观和品牌文化,引领沈鼓 人共同追求、实现愿景和目标。

02]
2019 . 10中国石油和化:[|
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