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28种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28种釉彩
中国陶瓷釉色种类繁多,大致可以青花、粉彩、珐琅彩、晶彩、结晶釉、斗彩、古彩、墨彩、水点桃花、釉里红、料器珐琅、白釉、黑釉、钧釉、青白釉、白釉黑彩、乳白、金属釉、唐三彩、酱色釉、五彩、祭红(中国红)、素三彩、金彩、浅绛彩、胭脂红、矾红、豆青釉。
青花
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
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 的译音,意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
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粉彩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
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珐琅彩
瓷胎画珐琅,即珐琅彩瓷,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
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即珐琅彩,也称为瓷胎画珐琅。
晶彩
晶彩陶瓷是上个世纪90年代发明的玻璃陶瓷装饰技术,它是在普通的陶瓷胎底上运用无机原料并加以彩绘,彩绘结束后还要在胎底撒上晶粉,然后经过多次烧制而成。
由于在彩料中添加了独特的元素配方,所以烧制出的瓷器底色晶光闪闪,它的釉面能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质感,。
晶彩陶瓷的制作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画师的绘画采用的是特殊的堆彩技术,图案不仅细腻,而且惟妙惟肖。
结晶釉
结晶釉是指釉内出现明显粗大结晶的釉。
它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源于我国古代的颜色釉。
结晶釉区别于普通釉的根本特征在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见结晶体(即我们所能看到的釉面上或釉中的晶花)。
结晶釉的晶花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大的肉眼能见,小的需用显微镜分辨。
还可通过人为的方法,来合理控制晶花的分布。
形状有星形、针状或花叶形等等。
作为一种高级陶瓷艺术釉,结晶釉美丽、新颖的自然晶花,及其外观的多种多样、色彩的缤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效果,深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斗彩
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
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古彩
又名硬彩,为别于清代粉彩,一般称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为古彩。
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再在“彩炉”(在800-900 度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
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
墨彩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
是以艳黑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白釉面上描绘图案,经彩炉烘烤而成。
墨彩为五彩、珐琅彩、粉彩瓷器中常见色彩之一.
水点桃花、水点梅花、对花碗
7501系列为毛泽东专用瓷器,1975年中央1号文件下达至景德镇中国轻工业部所,要求生产毛泽东专用瓷器,7501故此得名。
7501系列以水点桃花及水点梅花为主。
釉里红
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
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
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白釉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
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
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
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
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白釉出现于北朝。
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黒釉
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
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
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
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青白釉
瓷器的一种,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是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的。
元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鸡头壶,明代著名的青白釉有青白釉莲花口灯盏,清代著名的青白釉是乾隆年间的青白釉缠枝莲大罐。
成色原理是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
白釉黑彩
又称“白地黑花”、“白地黑彩”,瓷彩品种之一。
烧制过程为先在成型的瓷坯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并在化妆土上用毛笔蘸细黑料描绘图案,然后上施一层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烧造。
此种工艺将传统的中国画艺术与制瓷工艺有机的结合起来,题材多为吉祥图案,黑白形成鲜明对比,具有浓郁的笔墨情趣和醇厚的民间色彩。
白釉釉下彩为宋代磁州窑创烧特有品种之一,磁州窑系的另外一种装饰方法是用针尖状工具在黑色纹饰上勾划出轮廓线和花瓣叶脉,将黑彩剔除,露出白色的化妆土,然后上施透明釉入窑烧造,其纹饰黑白分明,立体感较强。
自北宋创烧以来,此种装饰风格深受民间所喜爱,从北宋开始至元、明、清的大约五百余年的时间内被广为烧造。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多用于殉葬。
酱色釉
瓷器釉色名。
亦称“紫金釉”。
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料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5%以上。
始于宋,宣德紫金釉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紫金釉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
清顺治、康熙、乾隆时紫金釉较为流行,康熙时釉色黄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乾隆时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以描金的仿古铜彩器,是当时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
五彩
五彩是黄、青、白、红和黑色,泛指各种颜色。
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
所谓釉上彩瓷,就是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900℃温度烘烤而成的一种瓷器。
五彩所指是分布在瓷器釉面上多种颜色的彩——而五彩瓷并不一定指瓷器釉面上只有五种颜色,多于或少于五种彩的陶瓷,在习惯上也同样称之为五彩瓷。
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明和发展,其配方经过不断的创新,并进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现以红、黄、绿、蓝、黑、紫等为主的彩瓷。
祭红(中国红)
从明开始,景德镇瓷工继钧红之后,又创造了另一种高温铜红釉——祭红,它妖而不艳,红中微紫,色泽深沉而又安定,釉中无龟裂纹理,是颜色釉瓷中之珍品。
何谓“祭红”?民间有一传说:有一烧瓷艺人,技艺超群,专为
宫廷烧制御瓷。
这位艺人仅有一女,名叫继红,天生丽质,父女相依为命以烧瓷为生。
一次因皇宫要烧制御品佳瓷,御窑连烧数十窑也未成功,眼看日期已到,再不烧成御瓷的窑工全得被杀害,继红为救其父和众窑工,便以自己鲜血做釉料烧制出一种稀世罕见的、色调安定肃穆的釉瓷,继红少女救了父亲和众窑工,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亡,为纪念这位舍身救众的女子,后人便将此瓷称之为“祭红”,改“继”字为“祭”。
祭红制作之难甚于其它颜色釉,传统的制作方法可谓不惜工本,古代配方中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等还需掺入黄金,其配料之广,价格之高让后人惊叹,但即使样,在采用同一配方时,只要温度、气氛、时间稍有差异,也常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瓷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名贵色釉瓷更为名贵。
素三彩
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
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
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
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
金彩
金彩是指一种采用黄金色釉上彩作为装饰的制瓷手法。
古代以金
彩装饰瓷器,一般认为是始于宋代,其中尤以定窑金花瓷器最负威名。
宋周密《辛酉杂识》续集上卷载:“金花定器,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入窑,永不复脱。
”传世品有黑釉、酱釉金彩定器。
明洪武初,景德镇始有金彩瓷器的烧制,清代达于极盛,但其使用金彩的方法却无法与定窑相比。
浅绛彩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
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
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
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胭脂红
陶瓷粉彩用颜料。
俗称洋红。
呈淡玫瑰色,光亮透明,主要用于花头或人物服装的洗染,彩烧温度范围很窄,对彩烧温度的要求,基本以它为标准。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
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著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
由于这种红料
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
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
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
矾红
陶瓷低温釉上颜料。
以三氧化二铁悬浊体着色的低温红釉和红彩。
亦称“铁红”、“红彩”、“虹彩”。
它的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
产生于宋代,为釉上多种彩的前驱,后沿用于明代万历红彩、铅粉86%配制而成。
着色成分为三氧化二铁。
制法将硫酸亚铁(青矾)煅烧、漂洗,加入铅粉作熔剂,磨细备用。
如作颜色釉色料,则调成釉浆,施于陶瓷器釉面上,氧化焰以900℃左右低温烤烧之。
明代嘉靖时,御器厂以矾红釉取代铜红釉。
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
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无一色釉器。
嘉庆以后,矾红色泽均不甚佳,仅光绪时稍有起色。
豆青釉
瓷器釉色名。
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
豆青和东青原属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
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纯近绿色。
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
明代豆青色釉烧制水平趋于平稳,基本色调仍以青中闪黄为主,而青色比以前淡雅。
清代豆青釉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
清代烧造豆青釉的同时,还在釉上施以各种色彩入窑二次烧造,淡雅
的釉色衬托下的色彩,更加艳丽妩媚。
清代中期以后,豆青色釉还有的在素胎上勾勒出纹饰轮廓线,施以豆青釉,然后入窑烧造成凸起的纹饰。
豆青釉透明度不及白釉,故豆青釉青花的效果也不及豆青釉釉上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