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一第一阶段考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高一第一阶段考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 (2018高一下·台州开学考) 读下图,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
②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③诸侯在本国内是小宗
④形成“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 (2分) (2020高一上·西安期末) 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革命的内涵是()
A . “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
B . “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
C . “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
D . “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
3. (2分)考古学家认为,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3万余枚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是业已发现的我国第一批官方文书,约有20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

通过这些秦简,我们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 . 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
B . 秦朝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
C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D . 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
4. (2分) (2018高一上·太仆寺旗期末)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A . 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 .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 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5. (2分) (2018高二下·无锡期中)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

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

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师服意在()
A . 离间宗亲关系
B . 维系统治秩序
C . 取消分封制度
D . 建立中央集权
6. (2分) (2017高二下·浙江月考) 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

这表明张鸣认为()
A .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
B .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
C .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
D .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
7. (2分) (2019高一上·蕉岭月考)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
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 .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 .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D .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8. (2分) (2019高二下·内蒙古期中)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 .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D .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9. (2分) (2018高一上·宁波月考)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 . A
B . B
C . C
D . D
10. (2分) (2017高一上·成安月考) 西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
A .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
B . 名称不同的一个制度
C . 前后继承
D . 互为表里
11. (2分) (2019高二下·内蒙古期中) 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

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A . 天下为家
B . 教化至上
C . 天下为公
D . 分权制衡
12. (2分) (2017高一上·赣州期中) 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A . 建立刺史制度
B . 确立三公九卿制
C . 推行郡县制
D . 以法治理国家
13. (2分) (2017高一上·钦州港开学考) 秦朝统一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这种“有利”主要是指()
A . 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 . 减轻了人民负担
C . 创造了安定社会环境
D . 推广了农业生产经验
14. (2分) (2017高二下·姜堰期中) 《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材料反映东汉时期()
A . 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 . 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C . 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
D . 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
15. (2分)(2017·临沂模拟)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 .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 .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 .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 .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16. (2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中)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 .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 唐中宗胆小怕事
C . 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 .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17. (2分)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
A . 征收地方赋税
B . 处理地方案件
C . 征发国家徭役
D . 监督地方官员
18. (2分) (2017高一上·荣成月考)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 .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 .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 .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 .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9. (2分)(2017·安徽模拟) 唐朝诗人孟郊在七言律诗《登科后》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时孟郊已年届46岁。

材料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
A . 有利于选拔人才
B . 引领了人们的价值观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冲击了士族门阀制度
20. (2分) (2016高一上·杜蒙月考) 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
A . “世官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21. (2分)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 . 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B . 蒙古贵族的劫掠
C . 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D . 社会矛盾尖锐
22. (2分)《乾隆实录》中记载:“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

”说明了雍正时期()
A .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B .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 . 宰相权力被再度分割
D . 君主专制体制不断走向衰落
23. (2分) (2019高一上·番禺期中) “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自己工作的描述。

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24. (2分)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 .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 .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
D .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25. (2分) (2017高一上·福泉月考)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记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曰战争
C . 中法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6. (2分) (2017高一上·荣成月考) 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 . 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 . 侵略者的目的是为了占据中国市场
C . 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D . 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27. (2分)有学者评论:“其(太平天国)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

”文中的宗教是指
A . 儒家学说
B . 黄老思想
C . 拜上帝教
D . 基督教
28. (2分)(2016·江西模拟)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
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A . 开放五口通商
B .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 赔款2100万银元
D . 中英协定关税
29. (2分) (2018高一上·寻乌期末)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
A . 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B . 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C . 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D . 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30. (2分)“无论欧美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如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维新变法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二、综合题 (共2题;共25分)
31. (10分) (2018高二上·定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产生了号称“百家”的众多理论类型,还产生了《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综合百家的理论文本及一批髙度抽象的理论成果。

这必然导致“立君为天下”理论具备完整的思路和丰富的内涵。

立君为天下、天下为公、天下一统、政由君出、君臣合道、无为而治、广开言路、平均天下、孝治天下、法理天下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命题形成相互论证的内在逻辑,道义高于君主成为影响极其广泛的政治理念及政治价值。

——引自《中国学术界一个集体性的重大历史事实误判》(张分田《史学月刊》2016.9)
材料二:运行良好的政府必须像哲学体系一样有个一以贯之的系统,这样,财政、治安、和军队才会协调一致地朝着同一目标努力,这个目标就是国家的巩固和国力的强盛。

这样的系统只能源自同一个大脑,那就是君主。

君主如果愚昧无知,总是无所事事,寻欢作乐,他就无法完成为人民谋福利的神圣使命。

君主是国家的第一公仆。

……天主教徒、路德教徒、改革教派、犹太人和其他基督教派别生活在这个国家,并和平地生在一起……必须充分了解要尊重民众不去触犯他们的信仰,不管所信奉的是何种宗教
——腓特烈大帝的《政治遗嘱》(1722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立君为天下”理念形成的原因,这一理念对秦汉时期的国家治理带来哪些影响?
(2)材料二中的“政治遗嘱”体现了哪些治国思想?结合近代世界历史,谈谈你对这些思想的认识。

32. (15分) (2017高三上·湖北期中) 2016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85周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4月19曰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17日社论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
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
材料二
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三
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

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

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

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

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

十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国内舆论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归纳国民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分别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的措施导致的后果。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九一八事变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
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答案:13-1、考点:
解析:
答案:14-1、考点:
解析:
答案:15-1、考点:
解析:
答案:16-1、考点:
解析:
答案:17-1、考点:
解析:
答案:18-1、考点:
解析:
答案:19-1、考点:
解析:
答案:20-1、考点:
解析:
答案:21-1、考点:
解析:
答案:22-1、考点:
解析:
答案:23-1、考点:
解析:
答案:24-1、考点:
解析:
答案:25-1、考点:
解析:
答案:26-1、考点:
解析:
答案:27-1、考点:
解析:
答案:28-1、考点:
解析:
答案:29-1、考点:
解析:
答案:30-1、
考点:
解析:
二、综合题 (共2题;共25分)答案:31-1、
答案:31-2、
考点:
解析:
答案:32-1、
答案:32-2、答案:32-3、
考点: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