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化上册第3章基础测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原子
一、选择题:
1、我国研制新型环保磁制冷冰箱,钆(Gd)是所需的重要材料。

钆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157,核电荷数为64,则该原子的质子数为()
A.64 B.93 C.15 D.221
2、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 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3、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构成.若以、和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示意图中,带正电的微粒是()
4、不能用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A.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D.原子的正电荷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5、对下列说法中的先后顺序,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对磁生电的认识: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发明发电机
B.对细胞的认识:先提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后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C.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先有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后有电磁铁的应用
D.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先发现原子中有原子核,后发现原子中有电子
6、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带负电荷
④不显电性
⑤不能再分
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C.③④D.②⑥
7、科学家计划用质子数为20的钙离子,轰击核电荷数为98的锎元素靶,使两元素的原子核合并在一起,合成核电荷数为118的新元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发生了改变,属于化学变化
B.新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8
C.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6
D.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
8、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某一α粒子经过某一原子核附近时的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

图中P、Q 为轨迹上的点,虚线是过P、Q两点并与轨迹相切的直线,两虚线和轨迹将平面分为四个区域。

不考虑其他原子核对该α粒子的作用,那么关于该原子核的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能在①区域B.可能在②区域
C.可能在③区域D.可能在④区域
9、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一定含有质子和中子
B.原子核外,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里运动
C.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一定为8
D.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10、2018年11月12日,我国大型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运行,
这为重氢原子(含有1个中子的氢原子)的可控核聚变反应提供了可能,人类或在不久的将来用上这种非常清洁且安全的能源。

下列关于重氢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
B.重氢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
C.重氢原子用肉眼就可以看到
D.重氢原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11、如图为原子变化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原子,“”、“”、“”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
①②③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12、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用α粒子(带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了金箔,极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弹回。

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排列
B.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C.金原子核不带电
D.金原子核与氦原子核质量相当
13、滨海同学在学校化学组组织的“我眼中的原子”演讲中,阐述了以下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汤姆森发现电子帮助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质子数发生了变化,导致元素种类也发生了变化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影响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搭建”成分子
14、下列是原子结构的几种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A.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实心球模型
B.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生,它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
C.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的全部质量集中在原子核里,且核外电子分布在不同的层次绕核作高速运动
D.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5、下列关于碳12和碳14两种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同D.原子个数不同
二、填空题:
1、如图为核聚变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原子,“”、“”、“”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③是元素的原子,①②③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选填序号),该核聚变是化学变化(选填“是”或“不是”)。

2、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阳离子、阴离子这些粒子中:
(1)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

(2)带正电的微粒是。

(3)同位素的氕、氘和氚原子具有不同的。

(4)质量最小的微粒是。

(5)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3、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

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1微米厚的金箔包含了3 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4、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实验过程】
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2)1um金箔包含了3000层金原子,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说明;
A.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以下的.
5、为探究原子的结构,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卢瑟福的研究尤其突出。

(1)1911 年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含二个质子二个中子)轰击金箔(金原子的质子数 79,相对原子质量为 197)时发现三种现象: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一小部分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了偏转;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现象①说明;
现象②的原因;
现象③的原因;
(2)1919 年,卢瑟福用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D
6、B
7、B
8、D
9、D 10、A
11、B 12、B 13、B 14、D 15、A
二、填空题:
1、解:③的核内质子数为2个,是氦元素的原子,根据图示看以看出,①②都是核外电子数为一个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也是一个,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因为产生了新的原子,故不是化学变化,故填:氦;
①②;不是。

2、答案为:(1)分子、原子、中子;(2)质子、原子核、阳离子;(3)中子;(4)电子;(5)分子;(6)质子和电子。

3、解:(1)极少数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个体积小但质量相对而言较大的粒子的斥力,这说明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由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且体积很小。

(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这是由于它们穿过了原子内部的空间,这也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答案为:(1)不会;原子核;(2)B。

4、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1)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发生偏转,而大多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原子核外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使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后方向不变.
(3)通过上述实验,能说明原子结构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应如图C.故答案为:(1)原子核(2)B (3)C
5、答案为:(1)①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所以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
核被弹了回来,且是很少被弹回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2)质子。

3.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粒子属于阳离子的是()
2、如图所示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是()
3、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网络,图为某同学建立的有关物质构成的思维导图。

对如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应填入“原子核”,“◆”应填入“质子”
B.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C.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D.不同种元素原子的本质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4、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属于稳定结构的是()
5、如图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B.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17
C.该粒子具有3个电子层
D.在化学反应中,该元素原子易得电子形成Cl-
6、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C.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7、用“”表示某原子,用“”表示某物质的微粒模型,则构成该物质的微粒是()
A.分子B.原子C.离子D.电子
8、我国航天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火箭升空的一节燃料为液态氢,它与液态氧混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依据图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C.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9、高纯硅是制造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芯片的重要材料。

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一层有2个电子B.共有三个电子层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D.硅原子不易得失电子
10、如图是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气和氯气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B.反应中氯原子失去电子
C.生成的氯化氢呈电中性
D.该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
11、某微粒M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X只能为10
B.X为非金属元素
C.微粒M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D.X为12时,M为阳离子
12、如图是一种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所有原子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D.该反应可以减少二氧化氮的排放
13、如图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这四种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属于原子
B.①、②都具有稳定结构
C.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D.③、④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失去电子
14、下列各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二、填空题:
15、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多种,如图所示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1)甲是。

(2)在氧气、水、汞、氯化钠、铁,这五种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3)二氧化碳是由(填具体粒子的名称)构成的。

16、(1)下列物质:①水银②五氧化二磷③氯化钠。

其中由分子构成的是构成的是,由原子构成的是由离子构成的是。

(填序号)
(2)金属钛因为具有神奇的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是航空、宇航、军工、电力等方面的必备原料。

已知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8,核电荷数为22,其质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中子数为。

17、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如图所示是某密闭容器中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①从微观过程可分析出,变化Ⅰ的变化过程是(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②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18、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B所表示的原子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填“阳”或“阴”)离子,离子符号为;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填字母,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
(4)表示阳离子的有;
(5)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

19、图一是A、B、C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二是在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A、B、C三种粒子中:
①表示阴离子的是(填字母,下同)。

②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③与A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2)图二中:
①一个X分子中含有个原子。

②能保持乙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D B B
C A A C C
11 12 13 14
D B D
二、填空题:
15、答案:(1)原子;
(2)汞、铁;
(3)二氧化碳分子。

16、答案:(1)②;①;③;
(2)22;22;26。

17、答案:答案为:①化学变化。

②C。

18、答案为:(1)得到;阴;O2-。

(2)BD。

(3)AE。

(4)C。

(5)ACE。

(6)B。

19、答案:(1)①C;
②BC;
③AB;
(2)①3;②。

3.3分子
一、选择题:
1、科学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物质,其分子运动速度越大。

如图所示的玻璃管甲、乙两端分别放着蘸有浓度等条件均相同的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棉花,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分子(HCl)和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NH₃)接触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

则白烟较多之处应是()
A.a处B.b处C.c处D.都有可能
2、在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实验。

烧杯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该现象说明()
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
3、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
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4、如图所示为探究分子性质的小实验。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内滴在滤纸条上相同间距的酚酞液滴从左到右依次变红,而棉花没有明显现象。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B.酚酞具有挥发性
C.氨分子在不断运动D.浓氨水显碱性
5、下列关于微观粒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B.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
C.所有原子都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6、有关分子、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相同原子能构成不同种类的分子
C.化学反应中,原子、分子的数目都要变化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隙
7、你一定很熟悉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知()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且在不断地运动着
B.分子间有间隔,物质的热胀冷缩就是由于分子间隔的变化面造成的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分子和原子都是肉眼可见的微粒
8、化学兴趣小组在收集的一塑料瓶氧气中插入氧气传感器探头对微粒的运动进行探究(如图1)。

实验步骤为: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实时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MN段最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NP段和MN段相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Q点氧气浓度最低说明氧分子静止不动
D.PQ段变化是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分子更快更多地从瓶口向下逸出
9、如图是初中化学教材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该图不能作为下列哪个观点的证据()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排列有一定的规律
10、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下列有关微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酒精溶液很稳定,是因为溶液中的分子静止不动
B.蔗糖溶于水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D.保持铜的性质的最小粒子是铜原子
1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不正确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
A 氧气被压缩进钢瓶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B 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C 气体受热膨胀温度升高,分子自身体积增大
D 固体碘受热升华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A、A
B、B
C、C
D、D
12、从微观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不断运动
B.夏天钢轨间缝隙减小-原子间隔变大
C.酒精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气球变大-分子间隔变大
13、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A.在水中加入白糖后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1 L 大豆与 1 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2L,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隙
C.水结成冰,是由于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1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成熟的苹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沸腾时,掀起壸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15、用分子的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春天,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园的花香,说明花香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B.给车胎充气时,空气能被不断压入车胎,说明气体分子间有间隙
C.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了,说明水分子体积变大了
D.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6、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四位同学对它们的区别作了如下发言:小倩说“区别在于是否在不停地运动”;小丹说“区别在于是否能够构成物质”小鑫说“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小娜说“区别在于分子和原子的大小和质量都不同”。

你赞同()
A.小倩B.小丹C.小鑫D.小娜
17、如图中“”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碳原子,能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18、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

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①和④中无明显现象
B.③中无色酚酞比②中先变红
C.①中无明显现象,④中迅速变红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二、填空题:
1、请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现象。

(1)酒香不怕巷子深;
(2)加压时,6000L氧气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3)夏天,给自行车轮胎充气时,不要充得太足;
(4)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一定不变的微粒是。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分子的特征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回答有关问题:
烧杯A中盛有10mL浓氨水;在烧杯B、C中分别盛有20mL蒸馏水,并分别滴加3滴酚酞试液于蒸馏水中,得到无色溶液。

用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现象。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请你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2)由该实验可知氨水具有的性质是:。

(3)实验中烧杯C的作用是。

(4)该装置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是,你的改进建议是。

3、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
(2)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沾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保持碘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或“不会”)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4、如图是有关分子性质的实验:在滤纸条上每隔2厘米处滴一滴无色酚酞试液,将滤纸条放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将它滴在棉花上:
(1)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此现象说明了;
(2)请举出生活中能说明分子具有这一性质的一个实例:;
(3)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具有挥发性.(4)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面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5、图Ⅰ是小娅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①;②;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5)小婷认为还需加对比试验排除是水是否参加反应的干扰,你认为小婷的说法(填正确
或错误)理由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答案为:(1)酒精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2)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3)车轮摩擦时会产生热量,温度升高,使气体的微粒间间隙更大,造成气体体积膨胀而爆炸。

(4)氢原子和氧原子。

2、解:(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B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变成红色,AC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A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呈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B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变成红色,AC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现象;A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呈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

(2)由该实验可知氨水具有挥发性,水溶液显碱性的性质,故填:氨水具有挥发性,水溶液显碱性。

(3)实验中烧杯C的作用是为了对照,故填:对照。

(4)该装置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是实验装置密封性差,氨气逸出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可以将实验装置改成密封体系,故填:实验装置密封性差,氨气逸出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将实验装置改成密封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