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一》“智伯请地于韩康子”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周纪一》“智伯请地于韩康子”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赵襄子乃走晋
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

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

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
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
..,则不能以入坚。

棠谿之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抉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1.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B.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C.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D.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入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指都邑。

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有时也指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大臣的土地。

B.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

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叫“骖乘”。

C.子,封建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

在文中暗指魏桓子、韩康子的爵位为“子”,身份不高。

D.羽括,古代的箭尾上常用羽毛作装饰,“羽’’作箭的代称,“括”指箭的末端。

“羽括”指磨砺、锻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韩、魏开始对智氏产生防备之心。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司马光认为,才胜于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强调了品德高尚的重要性,应该将个人品德放在衡量人才的第一位。

D.本文善于从史实中总结规律,长于使用比喻手法进行论述,整散句结合,读来气势磅礴,说服力强,于后人颇有警示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2)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答案】
1.A
2.C
3.A
4.(1)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

(2)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襄子跑到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

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

“走”是动词,“晋阳”是“走”的地点,中间断开,排除BD;
“三版”是“城不浸”的范围,作句子的谓语,联系密切,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C.“第五等”错误,“子”为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五等爵位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开始对智氏产生防备之心”错,防备之心在前文渡河时已经产生。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异”,不同;“莫之能辨”,宾语前置,不能分辨它们;“所以”,……的原因。

(2)得分点:“颠覆”,国家灭亡;“岂”,难道;“特”,只是。

参考译文: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居民的封地。

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

赵襄子拒绝不给。

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氏。

赵襄子跑到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

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

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

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

“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

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

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

”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

“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

“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

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

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

大败智伯军
队,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

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

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

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

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

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经过锻炼,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

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

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

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交往,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

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能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能来做坏事。

借助才能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能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

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能力不足,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

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够用来实施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人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何必担心在用人的问题上失察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