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一高中物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高一高中物理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
1.如图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A.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m
B.在0~10s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C.在10~25s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D.两物体在10s时相距最远,在25s时相遇,且此时二者速度相同
2.下列描述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是()
A.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却很小
B.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一定保持不变
C.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D.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一定不断变小
3.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在0~t2时间内火箭上升,t2~t4时间内火箭下落
B.0~t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大于t1~t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
C.t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高
D.t3时刻火箭的加速度为0
4.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B.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C.质量、路程、速度、平均速度D.位移、路程、时间、加速度
5.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间隔的是( )
①本次月考物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②本堂考试开考10分钟时校长进来了;
③中央电视台每晚的新闻联播节目19时开播;
④第5秒内。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评委为体操运动员刘璇的“跳马”动作评分,可将刘璇看成质点
B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但是实际是存在的
C .物理学中的“质点”跟几何学中的“点”没有区别
D .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的或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
7.一位男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阻,警察走过去对他说:“先生,您刚才的车速是80公里每小时,已超速。
” 这位男士反驳道:“这不可能!我才开了10分钟左右,还不到一小时,怎么可能走了80公里呢?”……。
根据上述对话,你认为这位男士没有明白的物理概念是 ( ) A .路程 B .平均速度 C .瞬时速度 D .时间
8.一学生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50m 处的瞬时速度为 6m/s ,16s 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7.5m/s ,则它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6m/s B .6.25m/s C .6.75m/s D .7.0m/s
9.已知长为L 的光滑斜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下滑,当物体的速度是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的时,它沿斜面已下滑的距离是( ) A .
B .
C .
D .
10.有一种 “傻瓜”相机的曝光时间(快门从打开到关闭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为了估测相机的曝光时间,有位同学提出了下述实验方案:他从墙面上A 点的正上方与A 相距H ="1.5" m 处,使一个小石子自由落下,在小石子下落通过A 点后,按动快门,对小石子照相得到如图3所示的照片,由于小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一条模糊的径迹CD 。
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约为6 cm ,从这些信息估算该相机的曝光时间最近于( )(取g=10m/s 2)
A .0.5 s
B .0.06 s
C .0.02 s
D .0.008 s
11.一辆汽车从静止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作匀减速运动,开到乙地
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在
和t 0﹣3t 0两段时间内有()
A .位移大小之比为1:2
B .加速度大小之比3:1
C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
D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2
二、多选题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
下列哪些方法是他在这个实验中采用过的()A.用秒表计时
B.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进行数据分析
C.改变斜面倾角,比较各种倾角得到的与的平方成正比,然后将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D.改变斜面倾角,比较各种倾角得到的v与t成正比,然后将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三、不定项选择题
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的和乙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B.甲、乙均在3s末回到出发点,距出发点的最大距离均为4m
C.0~2s内与4s~6s内,甲的速度等大同向,乙的加速度等大同向
D.6s内甲的路程为16m,乙的路程为12m
2.沿直线运动的汽车刹车后匀减速运动,经
3.5s停止,它在最后一秒的位移为1m,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汽车刹车的加速度为2m/s2B.汽车刹车时的速度为6m/s
C.汽车刹车后共滑行8m D.汽车刹车停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5 m/s
四、实验题
某同学做“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一小车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左侧拴有一细软线,跨过固定在木板边缘的滑轮与一重物相连,小车右侧与穿过电火花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在重物牵引下,小车在木板上向左运动。
下图给出了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一些计
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画出,电火花计时器所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1)实验中,除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墨粉纸)、小车、平板、导线、细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______。
(填选项代号)
A.电压为4~6V的50Hz交流电源
B.电压为220V的50Hz交流电源
C.刻度尺
D.停表
E.天平
F.重锤
(2)该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步骤,其中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
A.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有滑轮一端,并接好电路
B.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后,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3)根据纸带可以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及小车加速度,现计算第2点的瞬时速度:
=________m/s , 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_m/s 2。
(结果取三位有效数字)
(4)另一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测定导轨上滑块运动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 的遮光板.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A 、B ,配套的数字毫秒计(图中未画出)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A 的时间为△t 1,则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表达式为v A =______.若已知滑块通过两光电门速度分别为v A 、v B ,两
个光电门A 、B 间距离为L ,则滑块的加速度表达式为α=______.(用题中字母表示)
五、简答题
1.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 ,加速度为2m/s 2.试求该质点: (1)第5s 末的速度
(2)前5s 内的平均速度 (3)第5s 内的位移.
2.已知某一物体从楼上做自由落体,经过高为2.0m 的窗户所用的时间为0.2s.物体是从距窗顶多高处自由落下的?(取g=10m/s 2)
3.2011年7月2日下午,浙江杭州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双手接住了从10楼坠落的两岁女童,孩子得救了,吴菊萍却因此双手粉碎性骨折,被大家称为“最美妈妈”,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设女童的质量为m=10kg ,在离地面某高度h 1处由静止开始坠落,“最美妈妈”双臂接女童处距地面高h 2=1m ,女童在落地前最后1m 因“最美妈妈”双臂的缓冲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女童的速度经0.08S 减到0,且恰好“最美妈妈”抱孩子的双臂达地面,女童可以看成质点,不计空气的阻力,g 取10m/s 2 求:(1)女童距地面多高处下落?
(2)女童落地前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是多少?(包括最后1m 的时间)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道路上各种车辆越来越多,那么不文明驾车也日益增多。
其中疲劳驾驶就是一种,疲劳后继续驾驶车辆,会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精神恍惚或瞬间记忆消失,出现动作迟误或过早,操作停顿或修正时间不当等不安全因素,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此,疲劳后严禁驾驶车辆。
可是交管部门屡禁不止。
一辆货车甲在在公路上以速度V 甲=20m/s 匀速,因甲车司机长时间驾驶导致疲劳精神不集中,某时刻突然发现在距正前方X 0=40m 处,同一车道上有一同向行驶的乙车在以速度为V 乙=10m/s 匀速,这时甲车立即刹车, 但要经过200m 甲车才能停止。
问:
(1)若乙车按上述的措施前进,试通过计算分析两车是否会相撞;
(2)若甲车在刹车的同时发出信号, 乙车司机在收到信号反应1s 后以2m/s 2的加速度加速前进,则甲、乙是否会相撞?如果不相撞甲、乙间的最小距离为多少。
(信号传递的时间忽略不计)
安徽高一高中物理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
A .乙开始运动时,两物体相距20m
B .在0~10s 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C .在10~25s 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D .两物体在10s 时相距最远,在25s 时相遇,且此时二者速度相同
【答案】BC
【解析】开始时,乙的位置坐标为零,甲从离坐标原点20米处开始运动,当乙开始运动时,甲已经运动了10s ,因此二者之间的距离大于20m ,故A 错误;在在0-10s 这段时间内,乙静止不动,甲向前运动,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故B 正确;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大小,由图可知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因此在10-25s 这段时间内,两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变小,故C 正确;由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因此当乙开始运动时两者相距最远,从图象可知25s 时,两者位置坐标相同,即相遇,但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25s 时相遇,两者位置坐标相同,但此时二者速度不相同,故D 错误。
【考点】x-t 图象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x-t 图象的理解与应用。
要注意两个物体x-t 图象的交点的意义:表示两者同时位置坐标一样,也就是说相遇,但此两者的速度有可能不相等。
根据x-t 图象,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者速度不可能相等。
2.下列描述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是( ) A .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却很小
B .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一定保持不变
C .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
D .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一定不断变小
【答案】A
【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判断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以及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的关系. 解:A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
得,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故A 正确.
B 、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可能改变,比如,平抛运动.故B 错误.
C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
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故C 错误.
D 、当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时,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故D 错误. 故选A .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以及掌握判断速度变化与加速度的关系.
3.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在0~t 2时间内火箭上升,t 2~t 4时间内火箭下落
B .0~t 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大于t 1~t 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
C .t 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高
D .t 3时刻火箭的加速度为0
【答案】B
【解析】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只要图线在时间轴上方速度大于零,说明物体向上运动,故t 2~t 3时间内物体仍在向上运动,故A 错;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的斜率代表加速度,由图象可知0~t 1斜率大于t 1~t 2的斜率,因此0~t 1的加速度大于t 1~t 2的加速度,故B 正确;只要速度大于零就说明火箭在上升,所以从图象可知0~t 3时间段内火箭都在上升,而且在t 3时刻到达最高点,故C 错误;虽然t 3时刻火箭的速度为零,但速度仍在变化,故加速度不为零,故D 错误。
所以B 正确,ACD 错误。
【考点】速度—时间图象
【名师点睛】速度时间图像应把握如下三个要点:(1)纵轴上的截距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初速度;(2)图线的斜率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 ;斜率为正,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所设正方向相同;斜率为负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所设正方向相反;斜率不变,表示加速度不变.(3)图线下的“面积”表示是运动物体在相应的时间内所发
生的位移s,t轴上面的位移为正值,t轴下面的位移为负值。
4.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B.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
C.质量、路程、速度、平均速度D.位移、路程、时间、加速度
【答案】B
【解析】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而时间、质量、路程是只有大小无方向的物理量,是标量;故选B.
5.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间隔的是( )
①本次月考物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②本堂考试开考10分钟时校长进来了;
③中央电视台每晚的新闻联播节目19时开播;
④第5秒内。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本次月考物理考试时间为90分钟,“90分钟”是时间间隔;④ “第5秒内”是时间间隔;②本堂考试开考10分钟时校长进来了,“开考10分钟时”是时刻;③中央电视台每晚的新闻联播节目19时开播,“19时”,是时刻;故选项①④正确,故选B.
6.关于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评委为体操运动员刘璇的“跳马”动作评分,可将刘璇看成质点
B.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但是实际是存在的
C.物理学中的“质点”跟几何学中的“点”没有区别
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属于无关的或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
【答案】D
【解析】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或者可以忽略时,物体可以看做一个有质量的点,评委需要根据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情况打分,所以不能看做质点,A错误,D正确;质点是理想化的模型,现实中是不
存在的,B错误;几何中的点没有质量,而质点是一个有质量的点,C错误;本题选D。
【考点】考查了对质点的理解。
7.一位男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阻,警察走过去对他说:“先生,您刚才的车速是80公里每小时,已超速。
” 这位男士反驳道:“这不可能!我才开了10分钟左右,还不到一小时,怎么可能走了80公里呢?”……。
根据上
述对话,你认为这位男士没有明白的物理概念是()
A.路程B.平均速度C.瞬时速度D.时间
【答案】C
【解析】警察说司机“车速是80公里每小时,已超速”,是说该司机某一时刻的速度大于规定速度,因此该司机没
有搞明白的概念是瞬时速度的概念,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8.一学生在百米赛跑中,测得他在50m处的瞬时速度为 6m/s,16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7.5m/s,则它在全
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6.25m/s C.6.75m/s D.7.0m/s
【答案】B
【解析】由题知:,,,故选项B正确。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的计算
【名师点睛】解本题注意排除瞬时速度的干扰,挖掘关键字词:“百米赛”告诉路程、“第16s末到达终点”告诉时间。
9.已知长为L的光滑斜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以恒定的加速度下滑,当物体的速度是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的时,它沿斜面已下滑的距离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设到达底端时的速度为v ,物体的速度是到达斜面底端速度的时,物体沿斜面下滑的位移为x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v 2=2aL ; ()2=2ax , 得:
.故选D.
10.有一种 “傻瓜”相机的曝光时间(快门从打开到关闭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为了估测相机的曝光时间,有位同学提出了下述实验方案:他从墙面上A 点的正上方与A 相距H ="1.5" m 处,使一个小石子自由落下,在小石子下落通过A 点后,按动快门,对小石子照相得到如图3所示的照片,由于小石子的运动,它在照片上留下一条模糊的径迹CD 。
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约为6 cm ,从这些信息估算该相机的曝光时间最近于( )(取g=10m/s 2)
A .0.5 s
B .0.06 s
C .0.02 s
D .0.008 s
【答案】C
【解析】石子做自由落体运动,它留下径迹CD 的对应运动时间即为照相机的曝光时间.设开始下落点为O .由照片可以看出,CD 长对应两块砖的厚度,即CD 的实际长度为:CD=6×2cm=0.12m ,则OC=1.5+5×0.06m=1.8m ,OD=1.92m ,由OC=gt 2知,
从O 到C 的时间 从O 到D 的时间
所以曝光时间△t=t D -t C =0.02s .故选C .
点睛:本题是实际问题,首先要搞清物理情景,明确已知条件与所求曝光时间的关系,并且要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11.一辆汽车从静止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作匀减速运动,开到乙地
刚好停止,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在
和t 0﹣3t 0两段时间内有()
A .位移大小之比为1:2
B .加速度大小之比3:1
C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
D .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2
【答案】AC
【解析】在速度时间图像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故,故A 正确;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所以
和
两段时间内加速度大小之比为
,故B 错误;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平
均速度推论可得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故C正确D错误.
【考点】考查了速度时间图像
【名师点睛】在速度时间图像中,需要掌握三点,一、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看运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只要考虑速度的正负是否发生变化,二、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三、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坐标轴上方表示正方向位移,在坐标轴下方表示负方向位移
二、多选题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
下列哪些方法是他在这个实验中采用过的()A.用秒表计时
B.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进行数据分析
C.改变斜面倾角,比较各种倾角得到的与的平方成正比,然后将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D.改变斜面倾角,比较各种倾角得到的v与t成正比,然后将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
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在伽利略时代,没有先进的计时仪器,因此采用的是用水钟计时,故A错误;在伽利略时代还没有发明
打点计时器,故B错误;在伽利略时代,技术不够发达,无法直接测定瞬时速度,所以不可能直接得到速度的变
化规律,但是伽利略通过数学运算得出结论:如果物体的初速度为零,而且x与t平方的成正比,就可以检验这个
物体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考点】伽利略试验
【名师点睛】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规律的研究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理论,他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
三、不定项选择题
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的和乙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B.甲、乙均在3s末回到出发点,距出发点的最大距离均为4m
C.0~2s内与4s~6s内,甲的速度等大同向,乙的加速度等大同向
D.6s内甲的路程为16m,乙的路程为12m
【答案】CD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而图甲中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则甲做的不是一种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物体的加度速度大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乙做的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甲在3s末位移为零,回到出发点,而乙的位移为6m,没有回到出发点.故B错误.位移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速度图象的斜率表
示加速度,0~2s内与4s~6s内,甲的两段图象平行,速度等大同向.0~2s内与4s~6s内,乙的两段图象平行,加速度等大同向.故C正确.甲前2s内路程为4m,第3s内路程为4m,第4s内路程为4m,最后2s路程为4m,
总路程为16m.乙的路程为S=2×m=12m.故D正确.故选CD.
点睛:对于速度-时间图象往往根据“面积”求位移,根据路程与位移的关系求路程.而位移图象能直接位移,要分析运动情况,根据路程与位移的关系求路程.
2.沿直线运动的汽车刹车后匀减速运动,经
3.5s 停止,它在最后一秒的位移为1m,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汽车刹车的加速度为2m/s 2
B .汽车刹车时的速度为6m/s
C .汽车刹车后共滑行8m
D .汽车刹车停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5 m/s
【答案】AD
【解析】采用逆向思维,根据
得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故A 正确;采用逆
向思维,汽车刹车时的速度为:v=at=2×3.5=7m/s ,故B 错误;汽车刹车后共滑行的距离为:
,故C 错误;汽车刹车后的平均速度为:
,故D 正确;故选
A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应用,有时用推论求解会使问题更加简便;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通常用逆向思维较简单.
四、实验题
某同学做“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一小车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左侧拴有一细软线,跨过固定在木板边缘的滑轮与一重物相连,小车右侧与穿过电火花计时器的纸带相连,在重物牵引下,小车在木板上向左运动。
下图给出了电火花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一些计
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画出,电火花计时器所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
(1)实验中,除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墨粉纸)、小车、平板、导线、细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______。
(填选项代号) A .电压为4~6V 的50Hz 交流电源 B .电压为220V 的50Hz 交流电源 C .刻度尺 D .停表 E .天平 F .重锤
(2)该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步骤,其中错误的步骤是_______ A .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有滑轮一端,并接好电路 B .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C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
D .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后,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3)根据纸带可以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及小车加速度,现计算第2点的瞬时速度: =________m/s , 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_m/s 2。
(结果取三位有效数字)
(4)另一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测定导轨上滑块运动的加速度,滑块上安装了宽度为d 的遮光板.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先后通过两个光电门A 、B ,配套的数字毫秒计(图中未画出)记录了遮光板通过第一个光电门A 的时间为△t 1,则滑块通过第一个光电门的速度表达式为v A =______.若已知滑块通过两光电门速度分别为v A 、v B ,两个光电门A 、B 间距离为L ,则滑块的加速度表达式为α=______.(用题中字母表示)
【答案】 (1)B C F (2)A D (3)0.396m/s 、 0.380m/s 2 (4)
【解析】(1)做“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需要打点计时器,则需要电压为220V 的50Hz 交流电源;处理纸带时,需要用刻度尺测量点迹间的距离,由于打点计时器可以记录时间,不需要停表;另外还需要重锤,故选BCF .
(2)打点计时器的固定端与滑轮不再同一端,故A 错误.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故B 正确.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适当重的钩码,故C 正确.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到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后,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故D 错误.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D . (3)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 .
根据△x=aT 2,运用逐差法得:
.
(4)由于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很短,可以认为滑块在这很短的时间内做匀速运动,也就是说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则有,
根据2aL=v B 2-v A 2 解得:
;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实验的原理、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以及掌握纸带的处理方法,会通过纸带求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知道用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的道理.
五、简答题
1.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 ,加速度为2m/s 2.试求该质点: (1)第5s 末的速度
(2)前5s 内的平均速度 (3)第5s 内的位移.
【答案】(1)20m/s (2)15m/s (3)19m 【解析】(1)第5秒末的速度: (2)前5秒的位移: 前5秒的平均速度:
(3)前4秒的位移:
第5秒的位移:
2.已知某一物体从楼上做自由落体,经过高为2.0m 的窗户所用的时间为0.2s.物体是从距窗顶多高处自由落下的?(取g=10m/s 2) 【答案】4.05m
【解析】从最高点到窗户上端的距离:
从最高点到窗户下端的距离:
联立解得:
3.2011年7月2日下午,浙江杭州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双手接住了从10楼坠落的两岁女童,孩子得救了,吴菊萍却因此双手粉碎性骨折,被大家称为“最美妈妈”,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设女童的质量为m=10kg ,在离地面某高度h 1处由静止开始坠落,“最美妈妈”双臂接女童处距地面高h 2=1m ,女童在落地前最后1m 因“最美妈妈”双臂的缓冲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女童的速度经0.08S 减到0,且恰好“最美妈妈”抱孩子的双臂达地面,女童可以看成质点,不计空气的阻力,g 取10m/s 2 求:(1)女童距地面多高处下落?
(2)女童落地前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是多少?(包括最后1m 的时间) 【答案】(1)32.25m (2)2.58s 【解析】(1)落至最后1m 时女童速度2
从开始落至最后1m 时高度
距地面的总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