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孔明》诗文相关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孔明》诗⽂相关介绍
曾巩《孔明》诗⽂相关介绍
《孔明》是宋代诗⼈曾巩的作品,⼤家了解这⾸他的`诗⽂吗?
孔明
年代:【宋】作者:【曾巩】
称吴称魏已纷纷,渭⽔西边独汉⾂。
平⽇将军不三顾,寻常⽥⾥带经⼈。
作者介绍
曾巩,⽣于1019年9⽉30⽇(天禧三年⼋⽉⼆⼗五⽇),字⼦固,北宋政治家、散⽂家,北宋政治家、散⽂家,“唐宋⼋⼤家”之⼀,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
在学术思想和⽂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南宋理宗时追谥为“⽂定”,世称“南丰先⽣”。
汉族江右民系。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
嘉祐⼆年(1057)进⼠。
元丰六年(1083)四⽉,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
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物⽣平
年幼聪慧
曾巩祖上世家为学者,祖⽗作过尚书户部郎中,⽗为太常博⼠。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常强,幼时读诗书,脱⼝能吟诵,与兄长曾晔⼀道,勤学苦读,⾃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岁能作⽂章,说话不平凡。
结识良友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在京的王安⽯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
直⾄嘉祐⼆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同登进⼠第⼀。
[1]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章,议论时政,陈述为⼈处世的态度。
任职历程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闻名。
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集》、《鲍溶诗集》和《列⼥传》等⼤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作,并撰写了⼤量序⽂。
熙宁⼆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民⽣疾苦。
他根据王安⽯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致⼒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晚年⽣活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
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元丰四年(1081),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得上⼠⼤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
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元丰五年(1082)四⽉,擢拜中书舍⼈。
曾巩述说年岁已⽼,望另选贤能。
有《授中书舍⼈举刘攽⾃代状》,表⽰谦退。
同年九⽉,曾巩即遭母丧,因⽽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
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家庭成员
曾巩,有⼀个哥哥,四个弟弟,⼗个妹妹(其中⼀⼈夭折)。
南丰曾⽒为耕读世家。
⾃巩之祖⽗致尧于太平兴国⼋年(983)举进⼠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19位。
进⼠中,致尧辈7⼈,其⼦易占辈6⼈,其孙巩辈6⼈。
此外,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批⼈亦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