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必修必修1第1单元第1课沁园春 长沙课件2 共30张 精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相向上、 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 上,昂扬奋进的 立意契合。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 舸”等
以壮景抒豪情
•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 “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 “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 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 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 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 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 天竞自由”中 的“竞”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 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由衷赞美。
背景介绍:
“长沙”是毛泽东早 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 的地方。1925年秋, 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 习所,途径长沙,重游 橘子洲,感慨万千,写 下了这首诗。
诵读、疏通、理解
1.听录音 --- 跟读 --- 对照注释疏通字句 2.诵读指导
上 第一层(前三句 ) 片 第二层(“看”领起的内容)
中 流 击 水
到中流击水, 巧妙回答了“谁 主沉浮”的问题:
浪遏飞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世界的革
命青年。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
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 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 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 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 为己任、蔑视反动统 治者、改造旧中国的 豪情壮志。
现代诗歌朗读要领:
第三层(怅……沉浮)
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语速渐快,情绪饱满,有热情
沉郁,疑问,语速较慢
下 片
第一层(携来……岁月稠) 第二层(“恰”领起的内容)
平和舒缓
语速渐快,语调高, 气势强,豪情满怀的
第三层(曾记否……飞舟) 激昂、高亢、震撼,最后四字,
一字一顿,高亢有力的
独立寒秋,
独
立
湘江北去,
寒
秋
橘子洲头。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 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 融合形成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 境界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或广博, 或宏伟, 或雄峻
湘 江 秋 景 图
万山红遍
万、层、百:形容山、 林、舸之多;遍:红
看万山之红广 遍; , 层林尽染层林尽尽:染范围;之广;染: 漫江碧透漫 百江 舸拟漫透碧 争人::透 流手江水法水之, 。溢清;满;之状;
百舸争流鹰击争长:空争先,恐后的热闹
鹰鱼万击翔长浅类空底鱼霜翔天场击浅竞面:底;飞自之,由矫健。有力;
蓬 勃 发
万展 类 霜的生机 天。 竞竞 自 由
“ 竞 ” 字 写 出 了 万 物 都 奋 发 自 强
翔:游之轻快自如。
、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 “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沁园春·长 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 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 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 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 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拓展阅读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咏蛙
毛泽东16岁时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恰 同恰学同少学年少,年, 风华风正华茂正;茂; 书生书意生气意,气,
雄姿英发的战斗 风貌和
挥斥挥方斥遒方。遒。 指点指江点山江,山, 激扬激文扬字文,字,
蔑视功名利禄的 豪迈气概
粪土粪当土年当万年户万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曾记否, 设问结尾,含蓄
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 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 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 丽的“湘江秋色图” ,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 的“少年学子图”。
• 辐射式
万
诗人
看类
(我) 忆 同学
少年
各种并 置景物
各种并 置活动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 成了“风景”,形成一 幅气势磅礴的“伟人 图” !
文体知识:
1.别称:“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 如《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
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3 、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4、分类 ① 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
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中长调按照音节分为上片、下片。
1906年在私塾作的一首诗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
首页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谢谢观看
下课
②根据内容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 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20世纪中国独领 一代风骚的诗人、书法家,他用古典诗词的 形式抒写现代精神,评说当代中国。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 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 是一部气势宏伟的中国革命的营销史诗。
漫江碧透, 江中 百舸争流。
动 天空 鹰击长空, 景
水底 鱼翔浅底,
近观
仰视 俯视
动 静 结 合 对 照
鲜
明
万山红遍
现 这 层林尽染
力几 特句
漫江碧透
别 中 百舸争流
强哪
些 鹰击长空
词 表
鱼翔浅底
提示:
分析写景的 语言,也就是分 析精妙的词的用 法。对于景物描 写中的静景我们 往往要注意形容 词和副词;对于 动景我们往往要 注意动词。
毛泽东 教学重点:从意象美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学习目标
• 1.反复熟读直至背诵,准确默写,写出感 想,积淀素养。
• 2. 通过意象、鉴赏本词炼字炼句的妙处, 感受本词的意境美。理解鉴赏本词情景交 融的特点。
• 3.体会、理解词中抒发的革命豪情。
关于词的常识
•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 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 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 “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 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 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 园春 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 “片”或者“阕”。
图
点名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山万层山林红尽遍染,; 林
漫江江碧透, 百舸争流。
舸
鹰击长空鹰, 鱼翔浅底,鱼
诵读并讨论:
1.景物的描写顺 序和描写手法。 2.这几句中哪些 词表现力特别 强?选取其中 两个词谈谈其 妙处。
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远
万山红遍,
山上 层林尽染; 静
远眺
近 相
景静景
间
自读提示
• 1.结合工具书(如词典),掌握作品字词 及词的意义。
• 2.小组成员进行尝试性的阅读,并在小组 会上比赛展现自己的特色。
• 3.结合《同步》,理解作品的大背景,及 作品的关键动词、形容词。
• 4.背诵全词。
赏析诗词三看:
一看标题:了解写作对象; 二看作者:做到知人论世; 三看注释:了解时代背景。
① 确定情感基调 ② 确立语速 ③ 确定诗句的停顿 ④ 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 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 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 “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 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与毛泽东积极向 上,昂扬奋进的 立意契合。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 舸”等
以壮景抒豪情
•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 “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 “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 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 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 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 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 天竞自由”中 的“竞”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 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由衷赞美。
背景介绍:
“长沙”是毛泽东早 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 的地方。1925年秋, 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 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 习所,途径长沙,重游 橘子洲,感慨万千,写 下了这首诗。
诵读、疏通、理解
1.听录音 --- 跟读 --- 对照注释疏通字句 2.诵读指导
上 第一层(前三句 ) 片 第二层(“看”领起的内容)
中 流 击 水
到中流击水, 巧妙回答了“谁 主沉浮”的问题:
浪遏飞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世界的革
命青年。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
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 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 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 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 为己任、蔑视反动统 治者、改造旧中国的 豪情壮志。
现代诗歌朗读要领:
第三层(怅……沉浮)
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语速渐快,情绪饱满,有热情
沉郁,疑问,语速较慢
下 片
第一层(携来……岁月稠) 第二层(“恰”领起的内容)
平和舒缓
语速渐快,语调高, 气势强,豪情满怀的
第三层(曾记否……飞舟) 激昂、高亢、震撼,最后四字,
一字一顿,高亢有力的
独立寒秋,
独
立
湘江北去,
寒
秋
橘子洲头。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 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 融合形成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 境界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或广博, 或宏伟, 或雄峻
湘 江 秋 景 图
万山红遍
万、层、百:形容山、 林、舸之多;遍:红
看万山之红广 遍; , 层林尽染层林尽尽:染范围;之广;染: 漫江碧透漫 百江 舸拟漫透碧 争人::透 流手江水法水之, 。溢清;满;之状;
百舸争流鹰击争长:空争先,恐后的热闹
鹰鱼万击翔长浅类空底鱼霜翔天场击浅竞面:底;飞自之,由矫健。有力;
蓬 勃 发
万展 类 霜的生机 天。 竞竞 自 由
“ 竞 ” 字 写 出 了 万 物 都 奋 发 自 强
翔:游之轻快自如。
、
《沁园春·长沙》意象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 “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沁园春·长 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 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 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 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 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拓展阅读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咏蛙
毛泽东16岁时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恰 同恰学同少学年少,年, 风华风正华茂正;茂; 书生书意生气意,气,
雄姿英发的战斗 风貌和
挥斥挥方斥遒方。遒。 指点指江点山江,山, 激扬激文扬字文,字,
蔑视功名利禄的 豪迈气概
粪土粪当土年当万年户万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曾记否, 设问结尾,含蓄
三、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
• 并置式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
浪遏飞舟
动静搭配,远近结合, 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 丽的“湘江秋色图” ,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 的“少年学子图”。
• 辐射式
万
诗人
看类
(我) 忆 同学
少年
各种并 置景物
各种并 置活动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 成了“风景”,形成一 幅气势磅礴的“伟人 图” !
文体知识:
1.别称:“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 如《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
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3 、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4、分类 ① 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
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中长调按照音节分为上片、下片。
1906年在私塾作的一首诗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长不长。
首页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谢谢观看
下课
②根据内容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 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20世纪中国独领 一代风骚的诗人、书法家,他用古典诗词的 形式抒写现代精神,评说当代中国。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 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 是一部气势宏伟的中国革命的营销史诗。
漫江碧透, 江中 百舸争流。
动 天空 鹰击长空, 景
水底 鱼翔浅底,
近观
仰视 俯视
动 静 结 合 对 照
鲜
明
万山红遍
现 这 层林尽染
力几 特句
漫江碧透
别 中 百舸争流
强哪
些 鹰击长空
词 表
鱼翔浅底
提示:
分析写景的 语言,也就是分 析精妙的词的用 法。对于景物描 写中的静景我们 往往要注意形容 词和副词;对于 动景我们往往要 注意动词。
毛泽东 教学重点:从意象美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学习目标
• 1.反复熟读直至背诵,准确默写,写出感 想,积淀素养。
• 2. 通过意象、鉴赏本词炼字炼句的妙处, 感受本词的意境美。理解鉴赏本词情景交 融的特点。
• 3.体会、理解词中抒发的革命豪情。
关于词的常识
•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 又名“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 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 “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 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 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 园春 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 “片”或者“阕”。
图
点名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山万层山林红尽遍染,; 林
漫江江碧透, 百舸争流。
舸
鹰击长空鹰, 鱼翔浅底,鱼
诵读并讨论:
1.景物的描写顺 序和描写手法。 2.这几句中哪些 词表现力特别 强?选取其中 两个词谈谈其 妙处。
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远
万山红遍,
山上 层林尽染; 静
远眺
近 相
景静景
间
自读提示
• 1.结合工具书(如词典),掌握作品字词 及词的意义。
• 2.小组成员进行尝试性的阅读,并在小组 会上比赛展现自己的特色。
• 3.结合《同步》,理解作品的大背景,及 作品的关键动词、形容词。
• 4.背诵全词。
赏析诗词三看:
一看标题:了解写作对象; 二看作者:做到知人论世; 三看注释:了解时代背景。
① 确定情感基调 ② 确立语速 ③ 确定诗句的停顿 ④ 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 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 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 “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 完美结合,就是“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