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科学的春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拥抱科学的春天
作者:崔军强
来源:《党员文摘》2008年第12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科学大会只召开过寥寥几次,但每一次都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1956年的“向科学进军”,1978年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95年的“科教兴国”,2006年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每一次大会的主题词都成为最响亮的时代音符。
回首3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科技助推下愈发强大,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
社会主义需要科学
1978年3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会上,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等著名论断。
邓小平的讲话,在多年来顶着“臭老九”帽子的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共鸣。
在大会闭幕式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
这篇充满激情与诗意的讲话稿明确提出了一个真理:社会主义需要科学。
社会主义需要科学,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很浅显的道理,在当时却引起了巨大反响。
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陈佳洱回忆说:“在改革开放思想引领下,大家的创造力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社会主义需要科学,这个真理也使科技工作者甩掉包袱“下海”,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下海”的火种从中关村点燃,迅速向全国各地蔓延。
此后,科技人员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开始由简单的贸易、服务,逐步向技工貿、产学研结合转变。
中国高技术产业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步入了百业兴旺的春天。
科技强则中国强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再次在北京召开,这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第一次高规格的科技盛会。
它传递出令人振奋的信息:到2020年,中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我国已成为产业大国、正迈向产业强国的转折之际,这个宏伟目标定得恰逢其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硬道理:科技强则中国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极差的科研、生活条件下,成功推出“两弹一星”,为祖国赢得了尊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居世界先进甚至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更是灿若星辰,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激动、自豪。
从正负电子对撞机、载人航天飞行、“嫦娥探月”工程,到“星光”中国芯、“闪联”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协同技术标准、超导电缆,再到非典灭活疫苗、杂交水稻、下一代互联网,这些重大创新之举全面提升了国家实力,增强了民族产业竞争力,改善了民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科技落后就要看别人脸色,北京中星微电子总裁邓中翰对此深有感触。
2002年,他和几位同事怀揣着自主设计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兴冲冲走进索尼公司日本总部“叫卖”,然而日方接待人员并不信赖中国技术,谈判只持续了5分钟便宣告失败。
他们从此立下誓言,一定要让“中国芯”扬威世界。
3年后,崇尚核心技术的索尼公司终于摈弃偏见,在其顶级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中第一次植入了“中国芯”。
随后,三星、飞利浦、惠普等科技巨头一个个被写进中星微电子的客户名单。
“中国货、外国芯”,这块压制中国科技人员几十年的巨石终于松动了。
在我国向来比较薄弱的集成电路领域,继“星光”走向世界后,中关村企业研制的刻蚀机与离子注入机获得跨国公司上亿元采购大单。
同样出自中关村的“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已向国外公司转让技术使用许可权。
到2006年底,仅中关村一地就诞生了2000多颗“中国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两三年前,中关村的一些创业者将“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改为“MADE BY CHINA”(中国创造)。
一个单词替换的背后,折射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巨变——用“中国创造”升级“中国制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但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很多高科技产品只能“贴牌”生产,陷入了产值在国内、利润在国外的怪圈。
而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大多是纺织品、玩具、打火机等,附加值很低,因此才有“卖10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说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局面正在改变。
去年11月中旬,由我国企业主导的“闪联”技术标准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至关重要的一轮投票。
这意味着,对未来电子信息产业有重大意义的全球首个3C协同国际标准花落中国已成定局。
除“闪联”外,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像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清晰播放设备、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等已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的行业标尺。
特别是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我国由跟踪世界科技前沿进入到创新发展的阶段,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
放眼全球,无论是像IBM一样的老牌公司,还是微软之类的新贵,其长盛不衰、迅速崛起的奥妙在于创新永无止境。
如今,联想、海尔、华为等中国企业步入全球创新快车道。
到去年上半年,我国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以“智造”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总收入历史性地超越了制造业,两者差额高达160多亿元。
“中国创造”崭露头角,前景光明。
(摘自《半月谈》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