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 科学技术组织可分为两类: A 实体性组织:(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B 非实体性组织:其成员互动范围较广,往往超越了某个研究机构, 所以也称为实体间组织。(有时也被称为科学技术共同体) 科学技术共同体与各种科学技术专家的社会团体(化学学会、物 理学会、土木工程师协会)有所区别。 1,科学共同体 Community:与某一地域范围相联系的人群,常译“社区”。在 科学社会学中,这个词突破了地域范围的界限,强调的是这个科 学家群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以区别于 一般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三、现代科学家设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 1,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的确立 进入20世纪后,科学家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普遍承认。 美国,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的确立 A 大学中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 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 B 工业研究实验室 C 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2,现代技术专家社会角色的确立。 科学技术连续统: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职业岗位上相互交叠。
2,古代的技术活动主体的社会角色 从生产者到工匠(社会分工) 生产实践、工艺诀窍、言传身教(大部分人没有文化) 罗马人希罗发明了第一台蒸汽动力机。 古代技术活动的主题绝大部分是工匠,只有极少数学者型的技术 发明家,他们有时候也被称为工程师、机械师、建筑师,但未形 成独立的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集团。 二、近代科学家和技术加的社会角色 1,近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出现 从教会大学到世俗大学(专门教授自然科学) 艺术家和工匠(尊重经验、擅长观察和实验探究)
克兰对学术交流系统的研究(无形学院和科学共同体) 维纳的例子《控制论》 3,创新者网络 概念源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 网络组织,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相互渗透的产物。
第四节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 范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1,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差别就是两者的体制目标不一样。 2,爱因斯坦的分析:科学的体制目标(或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 机) 爱好科学(智力上的快感) 功利目标 消极动机与积极动机;积极动机:这类人总是想以最适当的方式 来描绘一幅简化的和容易领悟的世界图景,并试图用他们的这种 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爱因斯坦自身的动机:为知识而 只是,是一种非功利的动机。) 3,默顿:科学的体制目标在于“扩展正确无误的知识” 4,技术体制的目标:纯功利的
组织系统: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制度及其规范的承担者。 (科研组织、学术带头人、规章制度等) 设备系统: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手段。 实物性设备 象征性设备:概念系统的物质化表现。(国徽、校徽等) 二、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 1,科学技术体制:是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 的社会制度。(科学技术体制的形成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2,如何判断科学技术体制化程度的高低? 自主性:独立于其他社会集团、其他社会活动、社会行为之外。 适应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二、价值中理论及其局限 1,价值中立论为自身提供的理由 科学知识的判断标准是真假,而不是好坏(推理上的跳跃:科学 技术知识的价值中立到科学技术研究的价值中立) 科学技术对人类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科研人员没有能力对之完 全预见,甚至任何人也无法做出完全准确的预见。(不只是科学 技术的后果难以预测,其他时间也如是) 伟大科学家均主张价值中立,以维护科学研究的自由和独立,使 其不受宗教神学、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看 来,提倡科研伦理正是反科学为科学的回潮)
2,科技人员的职业道德 应该把职业道德与高远理想区分开来。(高远的理想是从事该行 业的人所应当追求的理想,高于一般人的要求。)神坛、祭坛 科研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A 从研究过程来看,科研人员应有求实精神 B 从研究结果来看,科研人员要诚实 C 从与他人关系来讲,科研人员要有协作精神。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难有确定的伦理规范: 针对一些个别研究而进行的伦理讨论常常陷于纷乱的争论,而且 没有特定的结论。(新药测试:知情、自愿、保障受试者利益原 则、保健原则vs牺牲少数人;克隆人,生殖自由vs人的独特性)
C 无私利性:这条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 以科学谋求私利。有人把它称为“为科学而科学”。 它不是单纯的非道德问题,而是科学体制的要求。既不是主张利 他主义,也不是主张利己主义。 D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这条规范强调的是科学的永恒的批判精神。 (所有科学知识都要经过经验检验) 技术的社会规范 A 技术的评价标准不具备普遍性。(技术知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 属性) B 独占性规范:(与公有主义相反)保密和专利制度 C 无私利性规范对技术不适用。 D 怀疑批判精神不如科学强烈。(保密和垄断比创新获利更大、更 方便)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1,认知规范与社会规范 认知规范:一般的方法论约定,逻辑一致、经验确证等 科学的社会规范 A 普遍主义:科学的标准到处都是一样的。只要是科学真理,不管 他的来源都服从不以个人为转移的普遍标准。(普遍标准和知识 的客观性有关)表现为非个人的特性。 B 公有主义:这条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因为科 学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知识积累之上的,协作和交流是现代科学的 基本要素,所有科学发现都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
第二节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
角色:(米德)角色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符合人们的社会地位 或身分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角色也代表一种社会期望。 一、古代科学技术活动主体的社会角色 1,古代科学活动主体的社会角色 19世纪中叶之前,并没有科学家一词。(进行科学活动并做出科 学成果的人员,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固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集 团。) 在古代从事科学活动、做出科学成果的有两类人: A 技术人员(阿基米德) B 哲学家:自然哲学(普通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组 织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分层 1,科学界,学术职称和学术声望是分层的重要维度。 1920年洛特卡:产出n篇论文的人是发表一篇论文的人数的1/n2 科尔兄弟《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科学的等级制度不同于其他的 等级制度。科学分层以权威为基础,后者以权力为基础。(权威的 的本质在于被统治者的接受,权威的影响只限于服从权威的人。 权力则可以无视人们的反抗,强迫人们接受) 科学权威靠一定的标准和传统来维持。(研究、教学、出版、管 理、评审等) 科学中最根本的权威在于科学所具有的知识的权威性。 科学权威的多种类型(既是科学家又是政府官员)
核心科学家和核心期刊?克兰对学术交流系统的研究无形学院和科学共同体维纳的例子控制论3创新者网络?概念源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概念源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网络组织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相互渗透的产物
体制
一、社会体制及其基本要素 1,社会体制:也称社会制度或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是指 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自发地或人为地形成的相关社会 活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系统(社会体制、社会建制的)构成要素 概念系统:这是用来阐明制度的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观念, 其主要作用是向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使他们在充分理 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全力依从规范。(从社会制度上来说,主要 意识形态观念) 规范系统:一系列关于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人 为的、非人为的,具有可变性,传统社会和开放社会对制度的看 法不一样。)
第五节: 第五节:科学技术研究的伦理
一、科研伦理中的两种看法 1,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在科学活动中进行伦理讨论根本没什么作用,有人 甚至认为所谓的科技伦理都是无意义的废话,是一些人文学者鼓 吹出来的肥皂泡。 另一方则坚持认为存在科技伦理,相信科学技术活动应当,也能 够用伦理规范来约束,而且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点变 得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重要。 症结:讨论主题不明确。 2,引发争论的知识其中的某些领域。因此,有必要对科学技术活动 进行一些划分。
互动方式:(较科学共同体复杂) 知识交流(科学讲优先权,交流渠道畅通无阻,而技术交流的方式 则复杂的多) 三、无形学院和创新者网络 1,交流: 正式交流:主要是那些由杂志、书记和其他档案资料等正式出版 刊物而实现的交流。 B非正式交流:面对面的谈话、电话交流、演讲、通信、论文“预 印稿”的交换等,多数是个体间的互动。 2,无形学院(普赖斯和克兰的研究) 无形学院:大学科中小规模的优秀人员组成的小团体。(克兰:核 心科学家和核心期刊)
英国科学家波拉尼最早使用该词;库恩使之广为人知。 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方式:科学交流。(发文章、阅读、 引证同一文献,参加会议、短期访问、交流与合作) A 科学共同体在专业上的一致,是通过科学交流实现的。 B 科学交流还是科学家获得承认的重要途径。(马太效应与分层结 构) 2,技术共同体 1980年,康斯坦丁首先提出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的概念。 (多西)技术范式: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导 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 拥有共同技术范式的技术专家群体就是技术共同体。
三、科研人员的伦理规范 1,科研人员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会受到两方面的伦理规范的约束。 职业道德 受到具体研究过程伦理规范的影响。 A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即是符合特定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他们一般是自然形成的,有时有明确的形式(如希波克拉底誓 词),有时则没有,通常体现为习惯、信念。 B 科研人员在具体研究具体过程中的伦理规范则与具体的研究项目 有关,因此常常是变动的,而且与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 化传统和其他伦理观念相关,因此,相对而言是不确定的,而且 常常充满争议。 前者更具普遍性,二者也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A B
A B
A B
在近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的行程中,17世纪的英国迈出了决定性的 一步。 上层精英对科学感兴趣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并不以科学当职业来谋生,是业 余科学家) 1666年,法国建立巴黎科学院 科学家的专门学术机构 领取国家俸薪的院士制度 19世纪的德国科学终于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这是的科学家 终于成为一种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分或社会职业相一致的角色。 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性大学 工业研究实验室
2,近代技术专家社会角色的出现 工程师之前是工匠;军事工程的设计者又是被称为工程师。 中世纪后期,出现了民用工程师(经济发展,需要修道路和桥梁) 以民用工程师作为职业始于1770年的英国。(斯密顿首次公开称 自己为民用工程师) 工程技术教育的昌盛与改革 A 法国:1747年,桥梁道路学院 1794年巴黎综合技术学校,确立了 国家综合性科学教育体制 B 德国:1809年柏林大学(实验科学、技术教育,创办工学院) 1821年,开办柏林实业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 C 英国仍是学徒制,1820年,设技工讲习所。(成人教育) 1841年,伦敦大学设建筑系、机械制造系,后成立技术学校。
科技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 A 科学技术研究活动 B 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以实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 在此阶段,进行伦理讨论,一般没有异议,但是在第一阶段是否 有必要进行伦理讨论,人们有不同的意见 两种观点 A 价值中立论:认为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技术活动之前或在研究过 程中,不必考虑它是否会带来好的影响或坏的影响,不必考虑它 是否有用或应不应当做的问题。(研究本身独立于任何价值考虑, 如果在科研中涉及道德的话,那也只是职业道德) B 价值关联论:相信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之前以及在研究过程中, 科研人员应当对研究本身作评价,对“研究会引起好的结果,还 是坏的结果”之类的问题要有预先考虑,并应对自身行为负责。
广泛性:体制化程度高的国家,科学技术活动不但高度组织化, 而且形成了一个广泛渗透的网络。 三、科学体制与技术体制的异同 1,传统观点:普遍的、基本的、抽象的或理论的知识为科学。特殊 的、派生的、实用的知识为技术。前者旨在揭示现象,后者旨在 发明有用的装置。 2,从社会体制的角度来理解科学技术(科学和技术的差别在于他们 作为社会体制的差别) 体制目标、精神气质、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