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六十四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十四章
大①成若缺②,其用不弊;大盈③若冲④,其用不穷。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⑤胜躁⑥,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⑦。

译文
大成(无成而无不成)若缺,其功能不可能衰竭。

大盈(无盈而无不盈)若空,其功用不可能穷尽。

大直无直若曲;大巧无巧若拙;大辩无辩若讷。

法则控制事物运动,冷静理性克制浮躁狂热,清静合道为天下正治。

注释
①大:道;始有;无。

②缺(1)(形声。

从缶( fǒu),夬( guài)声。

缶,瓦器。

“夬”也有表意作用。

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都有破损之意。

本义:器具破损)(2)同本义。

引申为缺漏而不完整”。

缺,器破也。

——《说文》(3)短少;缺乏。

(4)该到未到。

(5)空隙;缺口。

(6)亏缺。

(7)缺陷,引申为遗憾。


③盈:(1)(会意。

从皿。

《说文》:“满器也。

”)
(2)同本义。

盈,满器也。

——《说文》盈莫不有也。

——《墨子经》
盈,满也。

——《广雅》不盈。

——《易·坎》。

虞注:“溢也。

(3)丰足。

丰足:丰裕富足。

④冲:空虚;虚空。

空虚:空无,不充实;空旷冥漠;虚假,空幻。

虚空:空虚;真正的什么也不存在的状态,即无的状态。

宇宙中,承载一切粒子的空间。

真空是虚空的未完整表现,真空中也是包含粒子的。

虚空具有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特征。

⑤静:(1)冷静。

冷静:沉着而不感情用事。

(2)法则,规律。

规律亦称法则。

规律(法则):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

规律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

规律(法则)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内容。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共同特性是: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

⑥躁:(1)(形声,从足,喿声兼表字义,足是人的脚,而脚的作用是使人能够走动,喿是出现众多的事物,合起来的意思是生出要走动的众多事物。

本意:出现众多的事物要动。

)(2)运动的事物;事物运动。

(3)动,运动,行动,行为。

动:(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

本义:行动;发作) ;(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

运动:运行移动;犹行动;谓人或动物活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奔走活动;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的现象,通常指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说某物体运动常是对另一物体而言;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3)浮躁,不专一。

(4)性急,不冷静。

⑦正:正:(1)从一从止,守一而止。

一者,道也。

(古文“正”从一、足。

足者亦止也。

一以止也。

)东汉许慎《说文》讲:“正,是也。

从止,一以止。

徐锴曰:‘守一以止也。

’(2)根据隶定字形解释。

会意。

字从一,从止。

“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

“止”意为“止步”。

“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

本义:为统一天下而战。

引申义:天下统一。

再引申义:基准,目标,标准,榜样;国家标准,天下统一的技术标准。

(3)道理,规律。

(4)通“政”;政治,政事。

(5)官长;君长。

(6)整治,纠正,改正,匡正。

(7)决定,考定。

(8)不偏斜,匀称适当,平正。

(9)无邪恶,
无私心杂念,坚守正道,正确发展,主持正义,终止罪恶。

(10)正治。

正治释义为治理;整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

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本章结语
“静胜躁,寒胜热”,法则控制事物的运动或行为,冷静理性克制浮躁狂热。

理性,基本解释:(1)道理。

(2)理知;从理知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3)指属于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与感性相对。

真理的本性即为“理性”;真实的道理就叫真性,真理源于大道。

理性一般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理性,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与“感性认识”相对。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它的概括性和间接性。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就会产生认识的一个飞跃,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深化,是抽象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的、整体的和内部联系的概括和反映。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而理性认识之所以重要,就在与它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轻视理性认识的重要,就会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

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