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父亲的教育风格差异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父亲的教育风格差异探析
作者:刘映志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3期
摘要: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的加拿大父亲夏氏与中国父亲林氏各自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为例,从跨文化的视角对他们的教育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方父亲的教育风格的差异。

结果发现:加拿大父亲夏氏与中国父亲林氏在同样的三件事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与父子关系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教育父亲教育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192-03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本途径。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栗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健康的身心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共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近几年,中国湖南卫视的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将各位父亲的教育模式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它的热播使得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中西方因各自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其父亲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旨在以《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的加拿大父亲夏氏与中国父亲林氏各自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为例,从跨文化的视角对他们的教育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方父亲的教育风格的差异性以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中西父亲的教育风格差异的相关研究甚少,多集中于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对比研究,且以研究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文献居多。

比如杨志华(2007)、lizza Pin&黄磊(2008)、许婷(2013)、冯清爱(2013)、陈熙(2014)、郑少惠(2014)等人在文化价值观或跨文化视角下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

李兰(2008)对比中美两部影片中的父子情折射出的中美教育观的差异。

汪柳花(2012)探析了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

胡雨濛(2015)以父子关系为视角,通过对《当幸福来敲门》和《海洋天堂》中西方亲子电影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李正姣(2015)、高涵(2016)则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了中西文化的家庭教育观。

李桂荣(2016)对中美儿童教育风格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等。

因此,中西方父亲的教育风格差异仍值得探究。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研究方法为案例法与对比分析法。

将国内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两位父亲的教育片段为研究素材,对比分析中西方父亲的教育风格。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父亲与孩子在节目中的互动交流是现场录制,具有真实性,因此各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片段可作为研究素材的来源。

第三季节目中的父亲夏氏来自加拿大,与来自中国台湾的妻子生有一女,名为“夏天”。

在节目中,作为“洋爸爸”,夏氏一直以他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对夏天在游戏互动中的表现进行建议指导等。

中国父亲林氏,近四十岁时喜得儿子“大竣”。

在节目里与大竣的互动交流中,其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十分浓厚。

“洋爸爸”夏氏与“中国爸爸”林氏各自的教育风格在节目中可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节目中还不乏其他几位中国父亲,但林氏作为几位中国父亲中最年长的一位,其教育理念最具中国传统代表性,且他与夏氏在节目中的搭档次数较多,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最为强烈。

因此,夏氏与林氏的教育风格最具可比性。

考虑文章篇幅,因此只对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理论基础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维度理论中的两种维度包括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

“价值是指人们的信仰与世界观的评价面。

文化价值系统是评估一群人行为的理想或标准。

文化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结构,而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紧密的社会结构。

”(陈国明,2009)文化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

而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权力距指的是社会中对权力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

三、研究过程与研究发现
研究过程可分三步,首先观看视频,筛选出夏氏与林氏两位父亲与孩子互动的视频片段,再选出三个相关教育片段,反复观察他们的神态举止并记录对话内容。

最后比较分析三个教育案例中林氏与夏氏的教育风格。

(一)父亲林氏与夏氏的教育风格差异的比较
1.案例一:看守冰激凌
节目中,大竣和夏天被分在一组,一起守护冰激凌,这是“村长”考验孩子是否能坚守原则特地安排的任务。

孩子们与各位父亲在房间里互动,执行任务,但孩子们不知道各位父亲同时通过监视器观察他们的表现。

起初,两个孩子坚决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让胡氏父亲碰冰激凌。

但在胡氏一步步的劝诱下,两人最终没有完成任务,且三人都吃了冰激凌。

林氏与夏氏都对孩子们未完成任务的表现感到失望,采取了各自的教育方式。

林氏在大竣走出房间后,立即大声叫住了他。

林氏:林大竣,林大竣,你过来!(大竣听到父亲喊他,跑到了父亲身边。


林氏:你站好,站好!(大竣见父亲生气时严肃的模样,乖乖地靠在父亲身旁站直。


林氏:你为什么吃?人家说得很清楚,让你看好看好,你吃什么吃啊!(大竣没有吱声,有些不知所措。


林氏:你考虑考虑吧!爸爸不管你了,你自己想想吧!(父亲走后,大竣一个人站在那儿,挠了挠头,郁闷不乐。


夏氏也将夏天带到身边,他让夏天面壁思过。

他站在夏天身后,双手搭在女儿的肩膀上,并弯下腰在她耳边说了以下一段话:
“你站这里的时候,你要想为什么站在这里。

是因为我做错什么事,人家要我做什么我就要做什么。

如果要帮我看这个,说不要偷吃,我就不能偷吃。

如果别人进来说我也要吃,他吃了,这个意思是你可以吃的吗?不是,对不对?好,你想一下刚刚发生什么事?好不好,乖。


说完这段话,夏氏走到一旁站着,表情严肃,夏天也低着头静静地站着。

另一个小朋友“诺一”过来找夏天玩,夏氏让他不要打扰她。

诺一偷偷地问夏天为什么被罚站,夏天说她是因为做错事被爸爸罚站,正在自我反思。

事后,大竣整天闷闷不乐,与父亲在一起吃饭心里还别扭着。

而夏天和以往一样活泼开朗,也与父亲在游戏环节中开心互动。

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林氏与夏氏虽同样就孩子未完成任务感到失望,但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林氏是直接责备大竣偷吃冰激凌的行为,语气强硬,让大竣无力反击。

最后造成两人都不愉快,大竣也因心理不平衡,对父亲产生了距离感。

夏氏让夏天罚站,但他先耐心分析事情的经过,让夏天明白坚守规则的重要性,而夏天也能正确地自我反思,认错态度诚恳,最后父女关系依旧融洽。

2.案例二:下泥潭捉泥鳅
“村长”让各位父亲与孩子们一起下泥潭捉泥鳅,增进父子关系。

其他几对父子都下了泥潭,互动愉快。

夏天和大竣站在岸边,迟迟不肯将脚踏入泥潭。

于是,林氏与夏氏各自想办法让孩子们下泥潭。

林氏(看向大竣):敢不敢?
大竣:不敢,我不敢下。

林氏:只是站一下(抱起大竣,见大竣蜷缩了双腿,便把他放了回去。


林氏:这是活动,游戏,就站一下,行吗?
大竣:一下也不要,我怕脏!
林氏(拽起大竣,强硬拉他下泥潭):来,你站这。

这不下来了吗?
你看你脚是不是已经脏了。

大竣(见鞋子满是泥,着急地哭喊):我的鞋!把泥巴倒掉!
林氏:你看看人家轩轩弟弟,不光下去了,还给你把泥巴倒掉了。

大竣(依旧哭):我要把脚擦得干净些!
林氏:玩完了,回去给你洗得干干净净,比这还干净。

大竣:我不想下去嘛!
林氏: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下去了。

(大竣最终还是不肯下去,林氏束手无策。


夏氏见夏天迟迟不敢将脚放入泥潭。

他走到她身边,讲起了一个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粉红小猪喜欢在泥潭里跳来跳去的故事。

然后他慢慢地牵起夏天的手,鼓励她把脚踏入泥潭。

夏天鼓起勇气,双脚踏进了泥潭。

夏氏随即表扬了她。

晚上睡前,林氏对当天将大竣硬拉下泥潭的行为深感自责,向儿子道歉。

大竣接受了父亲的道歉后也恢复了心情。

林氏最后嘱咐儿子还是要像男子汉似的勇敢地克服恐惧。

而夏氏对夏天今天的表现又再次表扬,鼓励女儿以后要继续敢于尝试,并告诉她一切事情只有尝试之后才知道自己可不可行。

从该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林氏和夏氏在试图让孩子克服恐惧走向泥潭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教育方式。

林氏劝说未果便强硬拉大竣下泥潭,将他与其他小朋友做比较,大竣不但仍旧不肯下,而且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气愤又恐惧。

相比之下,夏氏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夏天觉得下泥潭会是很有趣的事,再在父亲的鼓励下,夏天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成功地克服了之前的恐惧。

3.案例三:排练晚会节目
节目中,几对父子曾被安排一起去集市换购婚礼用品,庆祝英雄老兵夫妻的世纪婚礼。

夏氏和林氏被分在一组思考如何与孩子们一块儿准备一个为婚礼助兴的节目。

他们决定让孩子们扮演各种小动物,进行合唱。

然而,就是否小孩唱完大人才开唱的问题,两位父亲产生了分歧。

不久,林氏开始指挥各位小朋友。

林氏:林大竣,起表率作用,站起来!(大竣与小朋友在说话,并没有站起来。


林氏:林大竣,你要再这样,你就出去关禁闭。

(大竣没有吱声,还是和小朋友在玩耍。


林氏:我告诉你,今天晚上就演出,你要不演就别演。

你别在这儿捣乱,听见了没有!(其他小朋友都陆续站了起来。


大竣:捣什么乱,这不叫捣乱。

林氏:那不叫捣乱是什么!
大竣:你这人怎么当的?
林氏:你好好排练,这是排练好不好。

人家小朋友都站着,你为什么坐着?
大竣(看向小伙伴):别听他的。

林氏:为什么不听我的?排练了,这是很严肃很认真的一件事情。

大竣(有些生气,用手指向父亲):你是魔鬼吗?
林氏(更生气):我是你爹!!
(林氏有些烦躁,想出去冷静冷静,便让夏氏继续教他们唱歌。


(林氏出去后)夏氏:我们一起,好不好?可以试试看一起做吗?(大竣仍心不在焉,夏氏关注到了他。


夏氏:这次你们要好好练,可以吗?(面向孩子们蹲下来,正对大竣。


夏氏:你可以跟我们一起说……,可以吗?……
就这样,林氏在门外懊恼不已,夏氏则在房间里继续耐心地教小朋友唱歌,大竣也是积极配合夏氏,认真地唱着。

该案例中,林氏与夏氏之间发生了中西方教育文化的思想碰撞。

林氏以比较强势的方式在众多孩子面前斥责大竣不做好表率作用,其传统式的教育方式也再一次让他与儿子产生了矛盾。

而夏氏尊重孩子的天性,与孩子平等交流,孩子们也积极与他配合。

通过对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父亲林氏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式教育与父亲夏氏代表的西方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林氏的教育风格是主导型,他以强硬的态度为主,强势让孩子服从他的“命令”,因为他对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看得较重,认为儿子就应该听从父亲的,因此他以自己的想法评判儿子的行为,而缺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儿子之间存在距离。


反,夏氏的教育风格是民主型。

他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鼓励孩子尝试新鲜事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

在节目中,林氏父子间常出现矛盾,而夏氏父女之间基本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

(二)父亲林氏与夏氏教育风格差异形成的原因
父亲林氏与夏氏的教育风格具有差异,可能是因孩子的性别不同,但主要还是由于各自的教育理念不同,其又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这可以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维度理论中的三个维度得到解释。

首先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崇尚集体主义个人价值观,强调集体的和谐,个人应服从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重视个人权利和独立性。

再是权利距。

中国属于受高权力距文化影响的国家,而加拿大属于受低权力距文化影响的国家。

在高权力距文化里,权力是分等级的,拥有低权力的人要服从拥有高权力的人的命令,注重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

而在低权力距文化里,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拥有自由而平等的权力。

因此,中国父亲林氏要求儿子大竣尊重他作为父亲的权威,服从他的命令。

为让孩子服从,体现与孩子之间权力的距离感,他对儿子的态度比较强硬。

在类似父亲和孩子们一起上台表演节目前进行排练的集体活动中,父亲因为考虑到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要求大竣在大家排练时尊重并服从集体,因而斥责大竣看似破坏集体利益的行为。

所以,在排练节目时,大竣不听从父亲的指挥,甚至与他顶嘴,令他愤怒。

加拿大父亲夏氏的教育方式也因此不同于林氏的教育方式。

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与低权力距文化下,他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独立人格,将孩子视作与他平等的个体,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与创造力。

四、结语
在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中国父亲林氏和加拿大父亲夏氏各对孩子的教育风格差异明显。

即在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林氏的权威型教育与夏氏的平等型教育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同的教育风格对孩子的心理及父子关系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与中国的传统权威型教育风格相比,西方的平等型教育更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培养与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亲密的父子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熙.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以《虎妈赞歌》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14.
[3]冯清爱.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13.
[4]高涵.基于《洋妞到我家》剖析中西文化家庭教育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5]胡雨濛.好莱坞与华莱坞父子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当幸福来敲门》和《海洋天堂》为例[J].东南传播,2015.
[6]黄磊,lizza Pin,.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外语探索与翻译,2008.
[7]栗新.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民族论坛(教育·教学),2006(12):38-40.
[8]李桂荣.中美儿童教育风格之差异比较研究[J].课程·教学·教法,2016.
[9]李兰.舔犊情深,电影中父子情的不同演绎——从《当幸福来敲门》到《长江七号》看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J].电影文学,2008.
[10]李正姣.培养个性的美国教育与寻求共性的中国教育——分析中在儿童教育方式上的差别[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
[11]汪柳花.探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根源及启示——以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为视角[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12]许婷.文化价值观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探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13]杨志华.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郑少惠.文化价值观对中美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4.
责任编辑:刘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