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杂说之二百四十《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公德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公德教育》
赵忠心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常听到有人抱怨说:经济发展水平
上去了,人们的道德水平降低了。

这种概括是不是全面地真实地准确地反映了我们整个社会的
实际情况,是值得人们研究。

然而,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在许多方面使人感到社会公德没有得到尊重,比如,在公共场合大
声喧哗,说话带脏字,对人缺乏礼貌;上公共电汽车和购买紧俏商品乱挤、不排队;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在建筑物上、树木上乱写乱划,遇上坏人坏事不敢站出来斗争,等等。

有这种
违背社会公德行为的人,当然有成年人,但相对来说,青少年更多一些。

之所以出现这类现象,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有“重利轻义”、过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
的影响,有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原因。

但我觉得,跟我们的家长忽视对子女
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我们许多做父母的,在培养自己的子女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偏向,就是重智轻德。

有的家长认为,当今社会,只要掌握了文化科学知识,就可以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道
德水平高不高是无关紧要的。

因此,只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在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要求很高,也肯下功夫;而对于思想品德,特别是社会公德
教育方面,则要求很低,甚至没有什么要求,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你看,我们许多做父母的,平时对子女关心、关注的只是功课:在子女要出门上学时,千叮咛
万嘱咐的是上课好好听老师讲课;在子女放学回家进门时,特别关切询问的是作业做完了没有;家长到学校拜访老师,要了解的还只是文化学习的情况。

至于子女在社会上是不是尊重社会公德,有没有做“缺德”的事,似乎很少有家长关心、过问。

只是在子女因违反学校纪律受到学校
处分或是做出了违法乱纪的事时,家长才觉察到自己放松、忽视子女公德教育的问题,从而懊
悔不已。

然而,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已是悔之晚矣。

家长必须明白,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共同的生活背景以及或多或少的共同利益,需要有人
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生活准则。

诸如,遵守公共秩序,讲究文明礼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等。

这种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基本、最起码的生活准则,就是社会公德。

它对于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
要的作用。

人人都自觉地尊重、维护、遵守社会公德,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社会生活才能正常
进行,我们个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也才能自由地生活。

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不仅会破坏社会
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生活正常进行,也会使个人生活不自由,以至处处碰壁,不能被社
会所接纳。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把我们的
国家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的国家。

这是我们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和
为之奋斗的努力方向。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只抓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就会变得畸形。

“畸形”的社会是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

即或是物质财富很丰富,社会的物质文明具有很高的水平,但如果精神文明相对滞后,人们道德水平很低下,社会问题很多,很严重,人们没有安全感,生活不自由,也不会感到幸福。

许多西方国家“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道德水平下降了,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教训,我们应当
汲取。

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社会公德水平。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道德素质是儿童、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会公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向来重视对儿童、青少年的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诸如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待人有礼貌、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诚实不说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等等。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五部分“遵守公德,严于律己”中,专门就遵守社会公德问题,对学
生提出了8条具体要求。

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不仅是社会的责任、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说,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是家长的责任,这并不是强加给家长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对社会公德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自觉地尊重、维护、遵守,还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文化道德修养和人格的高低,也直接反映自己家长文化道德修养和人格的高低。

不是嘛,当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做了好事,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人们往往是这样推断:
“这个人受到的家庭教育好!”
而一个人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做出了“缺德”的事,人们又往往是十分憎恶而鄙视地说:
“真缺少家教!”

其中“处己”主要讲的是如何待人处世,实际上就是对家人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如对人不要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为人要讲究忠、信、笃、敬,公平正直,与人为善,闻过则喜,诚实守信,施人勿念,受施勿忘,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再比如,过去家喻户晓的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对子女进行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居家”,二是“处世”。

所谓“居家”,就是家庭伦理道德;所谓“处世”,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公德教育,诸
如“莫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

”“勿恃势力
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姿杀牲禽。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
祸患不可生喜庆心”,等等。

近代爱国将领、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先生1917年出版的《家庭教育》一书中,不仅提出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道德方面的家庭教育内容,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对子女进行“公
德的教育”的要求。

他说:“爱自己的心叫做私心,爱大众的心叫做公德。

”“做父母的定要从小留神,遇见小孩起了不顾公众的心,做出不顾公众的事,勿论事大事小,都要干涉。

”“碰着就教,不要厌烦。

自小养好这种公德心,大来不但成个爱国的好国民,也可以成个不讨嫌,不结怨,保护家门的好子孙了。


由此看来,我国过去所有教育子女的“家训”和家庭教育读物,差不多都是把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社会公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足见中国做父母的是何等重视子女的社会公德教育。

也许世人把中国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首先是得益于历来的家庭教育。

我们今天的家长,应当继承、发扬我国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


做父母的必须明白,对子女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子女自觉地尊重、维护、遵守社会公德,不仅是社会生活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也是子女们进入社会、自立于社会、在社会上自由地生活所必备的素质。

不尊重社会公德的人,也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不维护社会公德的人,必然要受到人们的遣责;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必定被人们所唾弃;肆意践踏社会公德的人,肯定不能为社会所容忍,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具有社会公德,是人们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是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保证。

家长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

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学校有责任,社会有责任,但家庭应当是第一位的,要首先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

做父母的培养教育子女最终是要把子女输送到社会上去,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重视子女的社会公德教育,是对子女负责任的具体体现。

家庭是子女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家长是子女进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础,社会公德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延伸。

家庭教育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使子女既会“居家”,又会“处世”,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