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七大老艺人馆藏王寅春作品赏析(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七大老艺人馆藏王寅春作品赏析(一)在已故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中,有一位将紫砂筋纹器的制作技艺提高到了崭新的完美高度,他以《菊球壶》、《半菊》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一直被业界同仁视为精品佳作,被推崇为传承、创新
紫砂筋纹器的一代宗师,他就是师古不泥王寅春。
王寅春(1897-1977),丁蜀川埠上袁村人。
幼年家境贫寒,13岁就出来学艺,父亲叮嘱他“去学生意,做有心人,做好壶,做让人喜欢的壶”,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一直激励着他不断探索、充实和提高壶艺。
在他6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他始终以一个平凡却高大的身影,立于壶中天地,为人敬仰。
20世纪30年代,王寅春在上海专事紫砂仿古作品,成功仿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等大家的传器,在把握作品的形神关系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1934年,吴德盛陶器店订制200只花盆外销日本,因工期仅为二个月,他率先采用模具挡坯成型,如期交货。
1940年,他
为上海的陶器客商制作过一批紫砂15头咖啡具,造型有六方、八方,内施乳白釉,远销欧洲市场,深受好评。
后来又制作《洋桶壶》、《线圆壶》、《水平壶》等,销往泰国,为紫砂艺术
走向国际市场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54年,他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技术辅导”称号,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他与中央美院教授高庄合作的《竹节茶具》,与著名画家亚明合作的《亚明方壶》,以及晚年留给后世的绝唱《裙花提梁壶》,都是
足可传世的壶艺典范。
亚
明
方
壶
·
王
寅
春
下面,小编就遴选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的王寅春作品,通过近距离地赏析,来感受他不凡的艺
术品格和艺德风范。
裙花提梁壶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此壶选用团泥制作,色泽葵黄,端庄秀丽,生动传神,是王寅春七十多岁高龄时所创制。
器身
为椭圆形,圆弧盖,弧形颈,盖头顶虚片凹凸双弧结构,盖面贴塑12瓣如意菱花纹饰;扁圆纽,细圆得体;口饰云肩线与腰圆盖板相吻合;六方弯嘴注水弧形一致;扁方形提梁自肩部乘
势而起,倭角打弯,工整自然,空间上虚实和谐;中肩部贴塑百结绳纹,精巧细致;下部为六
瓣菱花纹饰,凹凸相间,每瓣的叶尖处为壶脚,以供平稳放置,其余腾空,六瓣衔接一圈后,
如裙摆飘逸。
整器如少女亭亭玉立,盖面口瓣花朵恰似女性头饰,肩颈曲线柔和,似衣领,腰
用织带束好,长裙飘逸掩饰丰满之臀,底部六足稳健落地。
它虽集多种技法于一身,但不见一
丝勉强拼凑,自然得来,意味无穷。
背后故事
据南京艺术学院潘春芳教授回忆,大约是1971年前后,宜兴紫砂出口商品的业务由广东省工艺品公司转到上海工艺品公司经营。
为了增加紫砂高档商品品种,上海工艺品公司提供了数件库
藏的紫砂珍品和图样交紫砂厂仿制,王寅春辅导热情地参与了这一工作。
由于他有年轻时在上
海仿古的经验,他很快地做成清样,并由鲍仲梅为此壶的丝辫状束带刻好了石模,很快完成了
任务。
他制作的《裙花提梁壶》与上海提供的样品,无论是泥料色泽、造型工艺均达到高度的
统一,再次显示了他宝刀不老的高超技艺,受到大家的赞赏。
半菊壶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王寅春是一位善于学习、实践和创新的紫砂艺人,此作品就是他利用新工具、新工艺制作的精品佳作。
此壶从菊花形的壶钮开始,经过壶盖、壶身至壶底,连贯通畅的线条将整器分成十六等份,纹理清晰,突起的块面饱满生动,丰腴而不臃肿,其形态犹如菊瓣;壶嘴从筋纹块面中突出,过渡自然;壶把曲中带方,弯曲恰体,右上方突起一短柄,端握便利;口盖既合缝,
又“通转”,随意旋转置换都面面俱到、十分严密,且通体协调、气势连贯;翻转壶身,底部凹凸处理成菊瓣状,既放置平稳,又足见匠心。
整器视觉方面,与其他壶型般以侧面为主视外,更可由上方俯视鸟瞰,欣赏其横向辐射线条结构出的脉络张力和线面过度,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感。
它好似一朵在萧瑟的寒风中绽放的秋菊,经历了沧桑和磨难之后,显现的是平和执著、淡薄名利的胸襟。
半菊清韵,一壶静心,这样的感悟写入壶型,也许更值得欣赏品读。
背后故事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王寅春多件作品,包括:《半菊壶》(十二菊花瓣状)、《仿杨彭年石瓢壶》、《汉君壶》、《梅花周盘壶》、《菊球形茶具》(一套六件)。
在1995年出版的《历代紫砂瑰宝》一书中收录有王寅春五件作品,时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徐湖平所写“工绝技匠·艺拨人文”一章中记述:这里作品五件,皆雍厚温润,为古今独步,尤以《半菊壶》最具创造性。
此壶又称《蕾花壶》,作半朵菊花蓓蕾之状,自钮至盖至身,浑然一体,瓣瓣精致又饱满温厚,端庄稳重,为近世难得的精品。
周盘茶具
生气远出,不着死灰。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一壶两杯,皆作六瓣梅花状;盖平面似古铜镜式,规正大方;颈直,与壶肩圆浑相适;壶盖六面皆可置换,平整吻合;壶把曲中带方,壶嘴作弯流式,胥出自然;由盖到壶身,每一处转折线角清晰,筋纹工整匀称,相互间一气贯通;流、把上的阴线流利明快,形成横向衔接,与壶身上的直向性既对称又有变化,工细艺精;由上往下俯视,盖钮似蕊,盖面、盖圈及壶肩皆为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显出生气,毫不呆滞,如此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谁还能加以评裁?
背后故事
据著名实业家华荫棠口述资料记载:抗战前我曾以五石米为交换条件,收藏过王寅春的一套紫砂精品“满汉全席”,共有144件,是仿照明清宫廷的金属制件,运用紫砂工艺,经多方推敲、构思独创而成,并由任淦庭仿照原作字画雕刻,可惜因社会动荡,毁坏殆尽。
另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记述:王寅春曾创作过满汉全席紫砂餐具,一套共144件,宫廷款式,外红泥,内白釉,古朴而高贵。
华老也曾收藏过一套,后毁坏遗失,这也是华老的终身遗憾。
这套满汉全席紫砂餐具已成为只闻其名不见其影的紫砂史上的绝品了。
王寅春的艺术人生,伴随着历史的烽烟一路走来,烽烟散尽,他的艺德风范,伴随着背后的故事一起显现……一方“王寅春”的寿山石篆书印章是谁人所刻?《高瓜壶》、《汉君壶》、《串盖壶》、《四方壶》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艺术赏析?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他为何要连续几十天赶制50把《牛盖洋桶壶》呢?京剧演员梁慧超是如何得到《六方菱壶》的?他制壶用的那些精致的“样板”从何而来?
未完待续……
承载历史传承文明展示艺术弘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