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说课教学设计-“认识”二氧化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认识”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经验以及与氧气性质、用途的对比学习,结合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能够分析有关二氧化碳实验的现象,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某些现象,体会并建构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和规律,感受学以致用的观念,体会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思想。

2.通过对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溶于水产生压强差”的方法使隐性反应显性化;通过对“‘溶有二氧化碳的特殊的水’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的探究,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使用对比(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质,认识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体会化学实验实证过程中的快乐与成就感,感受严谨的实验态度,初步形成基于证据推理和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

3.通过“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生活环境“正、反”两面意义的学习,辩证且客观的认识二氧化碳这种化学物质的价值,同时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能够以科学的视角关注化学在生活、生产、环境改造等方面的意义。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研究方法;辩证的认识二氧化碳的价值。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研究物质的方法、规律;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
一:
方法
建构
知识
再现
【引入】播放“干冰的舞台
效果”,加以说明:视频中
燃着高矮不同的小蜡
烛……。

【讲述】这种舞台效果与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二氧化碳
有关。

生活中有很多涉及二
氧化碳的地方,我们在前面
的学习中也了解过二氧化
碳的一些知识。

【讲述】学习物质的性质时
通常从哪些方面研究?把
你知道的二氧化碳的性质
与大家分享。

【讲述】固态二氧化碳俗称
“干冰”,易升华。

视频情
景中产生了带有水雾的二
氧化碳气体,结合你的观
察,对二氧化碳你还有哪些
认识?
【提问】对于二氧化碳的密
度比空气大你还有哪些方
法或生活经验可以证明。

若提供这样的装置,你能否
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
密度。

【思考】
学生观看并思考。

【回顾】
学生交流自己课前对二氧
化碳的认识。

建构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认
识方法。

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
的气体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且不能燃烧,可
用于灭火。

根据实验器材分析设计方
案并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身
边的有趣的现象引入新
课题,对所用物质产生
好奇,并以此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已有认识,
基于“旧知”建构“新
知”,使教学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
感受学习元素化合物知
识的方法和规律。

培养从资料中提取信息
的能力;
启发性质与用途的关
系。

对于可能是水蒸气使蜡
烛熄灭,引导学生通过
“阶梯蜡烛实验”进一
步验证。

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
的密度比空气大。

环节二:实验验证深入认识【情境】打开可乐的瓶盖之
后,瓶中都有大量气泡产
生。

产生的主要是什么气体
呢?你能通过实验验证
吗?
【演示实验】检验可乐中的
气体的主要成分:将可乐中
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
水中。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氧
气,知道氧气在水中的溶解
性。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
【讲述】如果给你装有二氧
化碳的集气瓶和装有二氧
化碳的软塑料瓶和一瓶蒸
馏水,你会怎样进行实验研
究那?与大家分享你的想
法和依据?
【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能
力既不很强也不很弱,我们
描述为“能溶于水”。

【展示图片】
思考,可能回答:二氧化碳、
氧气等。

可能会提到澄清石灰水,但
操作方法不一定准确到位。

观察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
书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
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打开可乐瓶盖有气泡冒出
的说明二氧化碳是能溶于
水的。

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集气
瓶,方法是将集气瓶倒扣到
水中观察液面变化;有的学
生可能会根据矿泉水形变
的原理选择后者。

【进行实验】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预测现象,解释说明。

明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
法。

掌握二氧化碳的溶解
性。

学会利用“溶于水产生
压强差”的方法检验气
体是否能溶于水
跟进强化,推理应用
【情境】取少量证明二氧化
碳溶解性后的矿泉水瓶中
的水于试管中,再取等量蒸
馏水于试管中,分别滴加几
滴紫色石蕊溶液。

观察现象:溶解有二氧化碳
的溶液变成红色,另一支试
管中的液体为紫色。

在已有情境的基础上引
出新情境,引发学生的
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关注部分物质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的变
化。

环节三:科学探究突破难点【提供资料】紫色石蕊是一
种酸碱指示剂。

它本身为紫
色,遇到酸性溶液会显示红
色,遇到碱性溶液会显示蓝
色。

【提问】根据这个现象结合
提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法
或想提出什么问题?
【讲述】老师给你们提供了
实验材料和药品(2朵用紫
色石蕊染成的干燥小花、1
瓶二氧化碳气体、1喷壶蒸
馏水)
【活动任务】针对你们自己
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并确定实验方案。

【巡视并指导】
注意引导同学间协同合作
【讲述】完成实验后将小花
取出。

【讲述】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
使紫色石蕊变红了。

分析资料,你觉得二氧化碳
与水反应后生成了什么物
质呢?
【讲述】碳酸是一种很不稳
定的酸,容易分解。

如果给
它加热,它就会分解得更
快。

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分析溶
液变红的可能原因:
可能有同学会认为二氧化
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或者
二氧化碳具有酸性;可能会
有学生提到有一部分二氧
化碳与水反应了。

【提出问题】:什么使紫色
石蕊变红了?
思考并讨论使紫色石蕊变
红的物质可能有什么?
小组内充分思考并交流讨
论,设计实验对可能的物质
进行一一排查,形成方案。

各组间代表展示与分享方
案供大家参考及评价,探讨
方案的差异、可行性。

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验、记
录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发生化
学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学生应该可以从“碳酸饮
料”这个词中推测出生成的
酸碳酸。

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小花
从红色变成了紫色。

分析得
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学会应用对比(控制变
量)的方法研究物质
掌握二氧化碳与水发生
的化学反应。

掌握碳酸不稳定性和发
生的化学反应。

环节四:关注生活凝练思想现在请大家结合二氧化碳
的性质以及日常生活经验
来说一说二氧化碳的用途
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通过以图片呈现的方式丰
富学生对二氧化碳认识,引
导学生从“正、反”两个角
度感受二氧化碳的价值。

读书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到
在灭火、光合作用、人工降
雨、制碳酸饮料等生活、生
产中的重要意义;人类不合
理的生活、生产活动,引起
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导致温
室效应等内容。

辩证的认识二氧化碳的价
值和温室效应。

进一步体会物质的性质
决定其用途的思想,辩
证且客观的认识二氧化
碳这种化学物质的价
值,同时树立低碳环保
的意识。

正确的认识二氧化碳的
利与弊。

环节
五:课堂小结完善认知引导学生将所学归纳、总结
结合教师板书进行归纳梳
理,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进一步内化、提升。

培养学生的归纳、反思
的能力,强化认知。

环节六:迁移
应用巩固提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
相对稳定的。

展示:大气中二氧化碳
的循环的图片课后通过网络、多媒体等途
径,拓展视野,学以致用。

以“缓解温室效应”为主题,
写一篇小作文。

诱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
产生及消耗途径产生进
一步了解的兴趣。

给学
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将
课堂延伸到课外。

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循
环为载体,引导学生关
注解决气候变暖这一热
点问题的方法,感受学
以致用的思想。

【板书设计】“认识”二氧化碳
四、辩证的认识二氧化碳,践行低碳生活
一、物理性质三、与生活和环境二、化学性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基于“旧知”建构“新知”,在氧气的学习基础之上,通过二氧化碳的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气体元素化合物的方法、规律,深化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这一理念。

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感性到理性,结合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而广泛的参与学习。

通过六个教学环节,以知识载体,以实验验证和实验探究为重要手段,注重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逐步落实基于证据推理、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学科观念。

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二氧化碳的价值,并指导生活实践。

在不同班级实施教学中,发现学生间的合作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都有差异,对此基于教学前测设定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同时,元素化合物除气体物质外,在第八章涉及金属,第十章涉及酸和碱,不同类别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学习方法不同,为使元素化合物知的学习系统化,应注重分类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科素养的落实,力求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资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