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刚学完这部分知识,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学生只是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把握得不是太好。

所以我预设:本章的复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并教会学生判断物态变化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4).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6).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7).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水的沸腾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训练,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

(2)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4.重.难点
重点: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难点: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三、教学资源
1.蜡烛火柴试管铁架台玻璃酒精灯烧瓶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思路
五、教学流程
1.通过三幅水的三种状态的图片(冰山图、流水图、热气腾腾的咖啡图),引出物质存在的状态并由此引出物态变化。

以问答的形式引出各种物质都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指出这三种状态可以发生变化,通过讨论得出物质状态要发生变化肯定是温度出现变化。

2.通过3个演示实验得出三态变化关系图。

(1)通过观察点燃的蜡烛得出
(2)通过观察加热试管中的水,水沸腾后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板又变成小水滴下落得出:
(3)通过观察对烧瓶中的碘粒加热看到紫色气体,等冷却后看到烧瓶壁变乌黑得出:
(4)由上述情况得出物态变化关系图如下:
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重温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及熔点等重点知识。

这一环节,我设计通过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多媒体课件,通过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训练。

4.展示沸腾实验的多媒体视频片段,同时演示用棉签蘸酒精观察蒸发现象,归纳总结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5.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教会学生如何物态变化。

通过具体例子:
注:指出要判断准确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准物质的初态和末态,根据物态变化关系图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6.课堂测练
(1)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下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A.-4℃B.-6℃C.6℃D.16℃。

(2)2008年4月,常德市出现了首例“手足口”病例之后,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晚检,并报告检查情况,其中就用了到体温计。

图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的示意图,它的量程是℃,它的分度值为℃。

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比实验用温度计更精确,但因液柱太细难以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方向观察(“A”、“B”或“C”),这是利用。

(3)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水晶莹
C.秋天,薄雾缥缈 D.冬天,瑞雪纷飞
(4)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

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物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下图2中表示球内材料熔化图象的是( )
(5).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

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到3000℃时开始升华。

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000℃
C.沸点是3000℃ D.凝固点是3000℃(1)
(6)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a.天冷时人们从嘴里呼出“白气”是现象;
b.清晨,小草的叶子上有“露水”;
c.严冬里,冰冻的衣服晾干了;
d.用久的灯泡的壁变黑,是现象。

e.霜的形成是现象。

(7)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图像。

据图回答:
a.从图中可看出,这种物质应该是(“晶体”、“非晶体”)。

原因是。

b.在线段的AB段,物质是态;在BC段,物质是态;在C点,表示物质。

c.线段CD表示。

d.这种物质的熔点应该是。

e.在EF段,表示该物质。

f.A至C段的过程叫做,需要热量;D至F段的过程叫做,需要热量。

(8)“炖”菜是鹤岗人喜欢的一道美食,最好的“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
(9)如图是水沸腾时观察到的实验情景,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则此实验环境的大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
于”)1标准大气压,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不断__________(选填“吸收”
或“放出”)热量。

(10)在做“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小丽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如图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她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________有关。

小明同学则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2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__________有关。

(11)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

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

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①,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

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为解决“千年冻土”的许多创新和发明之一。

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A.①汽化②液化 B.①液化②汽化
C.①升华②液化 D.①升华②凝华
(12)“祥云”火炬燃料为丙烷气体,为了便于储存或携带,常温下可采用___________
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3)将少量粉末状的樟脑装入烧瓶,用酒精灯缓缓加热,封闭在瓶内的树枝上逐渐出现玲珑洁白的“人造雪景”,取出树枝,美丽的“雪景”会慢慢消失,消失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14)冬天,当气温急剧下降时,大明山上很多树枝都挂满晶莹白色的雾凇。

产生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主要是()
A.凝华 B.升华 C.凝固 D.汽化
(15)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A.先凝华后升华 B.先蒸发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液化7.小结:
知识网络
八.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