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接受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与品格。

当前,普遍认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微结合”“模型认知”“分类表征”“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等。

要培养这些素养,教师显然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深度思维过程。

化学课堂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开展深度学习是很好的行动策略。

一、宏微结合,引发深度学习
学生根据物质在生活、生产、实验中表现出性质、用途、呈现的现象,探其微观结构,从物质的微观层面分析、综合、评价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并加以应用。

二、模型认知,引发深度学习
学生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走向深度学习。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学生只凭表象,短时记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到后期的学习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构
建“宏观—微观—模型”,即
宏观化合价的变化

微观电子的得失(原电池实验证实)

模型双线桥
根据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知识的微观本质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总结双线桥电子得失的模型,即:得/失a×be-,
a为改变化合价的原子个数,b为单个原子化合价的变化值。

这种用“建构模型”的方式来梳理双线桥知识,使之有序存储,便于随时提取调用,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有效提取信息。

三、分类表征,引发深度学习
学生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组成、结构及变化等现象,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运用化学用语表征这些分类,由此走向深度学习,解决化学问题。

四、实验探究,引发深度学习
学生根据实验探究过程发现的实验现象,通过对比、演绎、归纳等手段,产生新的问题,走向深度学习;或依据探究目的优化实验方案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走向深度学习;或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在质疑和批判中提出问题,走向深度学习等等。

例如,在必修1专题二第2单元“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中,我们尝试着在新的石棉网表面看到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可是多次的实验结果是“淡黄色较少,黑色固体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针对这种超出教师预想之外的“意外”的实验现象,教师要认真地加以分析。

根据科学实验
的六个基本流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包括化学实验)→形成解释→评估成果→表达与交流,学生展开大胆猜测与实验探究。

猜测这种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用酒精灯作为热源,一方面酒精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局域内二氧化碳浓度较大,一部分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炭黑。

鉴于以上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实验1:新的石棉网在电炉上加热,证明石棉网本身加强热不会变黑。

实验2:石棉网在酒精灯上加热,证明酒精会不充分燃烧形成细小的炭黑,渗入石棉网表面,使其慢慢变黑。

实验3:金属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证明钠与二氧化碳会反应。

以上三个实验证明假设成立。

那么如何获得大量的过氧化钠呢?学生马上会想到:不能让大量的二氧化碳与金属钠接触。

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4:将擦干煤油的金属钠(黄豆大小)放在硬质玻璃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发现硬质管表面有一圈黄色物质附着。

黄色的过氧化钠是得到了,但是为什么黄色不是一点而是一圈呢?什么原因?学生展开大胆猜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许多过氧化钠以烟的形式分散在空气中,所以如何更好地改进该实验呢?设计改良实验。

实验5:将擦干煤油的金属钠(黄豆大小)放在硬质玻璃管中用酒精灯加热,钠燃烧以后迅速移开酒精灯,防止钠燃烧过于剧烈,导致过氧化钠散逸。

最后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走向深度学习的课堂,不只是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而是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更是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

要想达成这样的教学,就不能总想着在课堂里传递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应该是让学生完成更多的化学练习,而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将学生要学习的化学内容,通过宏微结合、模型认知、分类表征、实验探究等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引导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巩固,加强灵活运用多种知识、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保证学生融会贯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