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计划、导学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不同的语气。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
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
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
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
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初读。
明确目标,对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读才能定向思维,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促思。
不明确目标,自主研读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阅读方式将采用小组合作研读,师生交流研读,或互助竞争研读。
方法是: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品一品,写一写。
引导学生求异求新,主动发展。
3、巧设促想,自能解题——深化。
自能解题目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学会创新的过程。
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自能解题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创新。
点评要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多向思维,拓展延伸,模拟仿用,迁移创新,从而开发潜能,学会创新。
七、奋斗目标:
力求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指标,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勤奋上进,在教学中多研究多探索。
多向同仁们学习,积累经验。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
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是因为什么?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理解了藤野先生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极了。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的文字。
....”之流所深恶痛疾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2.我的母亲
胡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广漠.()
B.野蛮.()绰.号()
C.掷.钱()摹.画()
D.抽屉.()嬉.戏()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
..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理清文章结构
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用原句回答)
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3.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4.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酷()掺()脊()枉()yǒu______黑脸tánɡ______一liǔ______ āo______陷崎qū______ 粗bǐ______ zhì______留禁ɡù_______
2、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胡髭.(zì)尴.(ɡān)尬.(ɡà)粗劣.(lüè)两颊.(jiá)
B.侏.(zhū)儒粗糙.(zào)甲胄.(wèi)纠.缠(jiū)
C.广袤.(mào)无垠.(ɡēn)掩饰.(shì)鬈.(quán)发
D.敦.实(dūn)颔.首(hàn)乡绅.(shēn)长髯.(rán)
3、请用“_____”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不是每个词语都有错哦!请细心!)
粗制烂造郁郁寡欢蒙眛阴沉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颔首低眉无可制疑暗然失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做个小翻译!(请解释下列词语!看你的了!)
3..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幽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奥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书识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酷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牛汉----
茨威格----
阅读《我的第一本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
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2、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的追叙,折射出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和以及生命乐趣。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7~12题。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
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
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
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
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
“弄不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
我提醒我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
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
课没法上了。
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了出来。
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
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
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
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
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7.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9.试评价画线句。
10.你认为第二段中“我”的做法对不对?老师的做法对不对?
11.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12.乔元贞的命运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5.再塑生命(含单元小结)
海伦•凯勒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一、导入新课
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
感慨不已。
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
她就是海伦•凯勒。
‘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2.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3.我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一个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个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按拼音填汉字。
喑哑()戛然()秀颀()断壁残垣()
xī闹()拮jū()疏jùn()言简意gāi()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作出了贡献。
(2)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作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3)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
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
3.下面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正依恋勤奋聪颖B.纠纷谄媚傲慢阴谋
C.机智结果顽固淳朴 D.陌生发动文章事物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
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
⑴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
其时进来的是
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⑵“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⑶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
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
.....的著作。
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⑷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
教授的历史。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
..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⑸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⑹过了一星期
......,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大约是星期六
他其时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⑺“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⑻“可以抄一点。
”
⑼“拿来我看!”
⑽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
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
..过了。
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但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⑿“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
——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
⒀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⒁“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6、选文出自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被收在《》中,鲁迅先生的这部著作取名的寓意是。
(2分)
7、文中加点的短语“这一门学问”指的是,“模胡”的含义是,“添改”是指。
(2分)
8、第⑹段中经过了20年的“我”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
(2分)
9、从⑹~⒁段写了哪两件事?(2分)
(1)
(2)
10、“我”“很吃一惊”的原因是什么?(2分)
11、第⑾段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不得超过
4个字)(2分)
1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段所体现的藤野先生的优点。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