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案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可能性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认识,感受到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描述具体事件发生的情况,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到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如何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真正体验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设计时要体现以下特点:1、经历探索过程:学生对数学探索的过程,也是对问题的积极猜测和主动尝试的过程,学生通过猜测、摸球、验证、交流等学习活动探索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得出结论。
2、在活动中体验: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经验的获得要靠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本课安排了这样的体验活动:一是猜测后摸球,这活动既是对前面知识经验的激活,也是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
二是学生按要求摆出黄、白球,让学生体验事件可能性的变化过程。
三是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例子,体验到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
二、[案例描述](一)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师:同学们,在很多游戏之中也会藏着许多的数学奥妙,谁来介绍一下?(设计意图:谈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并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游戏活动中体验到的可能性。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摸球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在袋子里装1个白球,3个黄球。
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生:可能摸出白球,也可能摸出黄球,一共有这两种可能。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与可能性知识。
(板书课题)(二)实验操作,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1、预测师:在摸球之前,我们先猜一猜,在这种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出后把球再放回口袋里,一共摸20次。
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呢?学生猜测,并与同桌交流2、实验师:你猜测的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一起把这个游戏做完。
⑴课件出示:小博士介绍游戏规则:袋子里放3个黄球和1个白球,每组几位同学轮流摸球,先搅动一下再闭上眼睛摸1个;摸出后放回,每人摸5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和“可能性”的概念和用途;2.能够通过蒙眼猜顶针、抛硬币等活动,感受“可能性”的大小;3.能够使用简单的图表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1.“统计”和“可能性”概念的理解;2.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1.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2.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入本课主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统计”和“可能性”这两个词的含义;2.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和“可能性”这两个词的用途,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活动1.蒙眼猜顶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三人以上;–用绸巾蒙住一个学生的眼睛,然后由其他同学帮助该学生插一根顶针到一个网格纸上;–猜中的学生可以得到一分,然后换另一个同学蒙眼继续游戏;–游戏结束后,统计每个组获得的总分数,并画出柱状图或折线图,进行比较。
2.抛硬币–把硬币抛到空气中,让学生尝试抓住硬币;–每个同学可以尝试三次,统计同学们抓住硬币的次数,并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抓住硬币的可能性”;–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可能性”写在黑板上,比较不同同学的“可能性”。
3. 讲解1.什么是“统计”–“统计”的概念: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展示数据的规律和趋势;–“统计”的用途:了解客观事实、辅助决策、推动科学发展。
2.什么是“可能性”–“可能性”的概念:指某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的大小;–“可能性”的影响因素:事件本身的性质、人们的经验和知识、环境和条件等。
3.统计图表–让学生看几种常用的统计图表,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散点图等;–分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图表要简单明了,不要过于复杂。
4. 练习1.统计图表–让学生尝试用课上讲解的统计图表,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信息;–老师对学生展示的统计图表进行点评,评价其合理性和可读性。
2.抓娃娃–给学生准备几个娃娃做实验,让学生相互帮忙抓娃娃;–记录每个同学抓娃娃的次数,然后统计出每个同学抓娃娃的“可能性”。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90-91页例题及“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学生也已经掌握了画“√”记录数据、涂方块表示数据以及分类整理数据等知识。
例题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围在桌边摸球的情景。
图中有一个透明口袋,口袋里放有3个黄球和3个红球,还有一个蒙着眼睛的小朋友正在摸球。
之所以让摸球的小朋友蒙上眼睛,目的是为了突出摸球活动的随机性特点。
在组织学生开展摸球活动之前教材首先启发学生思考:“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激活学生对可能性的已有认识;二是为了引出下一个问题,即:如果每次摸一个球,摸出后再放回,像这样摸40次,是摸到红球的次数多还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估计、做出猜想、开展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准确的记录摸球活动中产生的数据,教材还在这里结合介绍了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先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摸球结果,再把记录的结果填入统计表。
最后,教材引导学生依据对实验数据的统计结果,进一步思考:“统计的结果和你的估计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口袋里摸球,尽管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略多一些,有的小组摸到黄球的次数略多一些,有的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次数恰好相等,但这些结果都可理解为“摸到红球的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因此,在摸球活动前最合理的估计应该是“摸到红球的次数与摸到黄球的次数差不多”。
教材没有在这里给出“从这样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与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这一结论,主要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经历更多类似的活动后,再逐步明确“可能性相等”的含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统计概念(数据、调查、样本、总体、频数、频率)2.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事件、概率)3.能根据样本数据作统计图表4.能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理解可能性和概率的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基本统计概念的掌握和运用2.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绘图的方法3.能根据样本数据作统计图表难点1.了解和掌握事件和概率的概念2.能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理解可能性和概率的概念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0分钟)老师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统计和概率。
通过课前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30分钟)在讲解基本概念之前,老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的统计术语和统计图表。
这些概念包括数据、调查、样本、总体、频数、频率,并向学生演示如何根据样本数据绘制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等统计图表。
接下来讲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事件和概率。
3. 实例分析(20分钟)老师可以给学生已经收集到的样本数据,然后指导学生如何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
然后可以以掷骰子等为例,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游戏来理解可能性和概率的概念。
4. 练习和总结(2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组数据来分析,并根据数据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
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点评和指导。
最后,老师可以提问和总结本次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手段1.讲课和演示2.练习和探索3.交流和讨论4.游戏和实验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的回答来评价学生对概率和统计的掌握情况。
2.通过学生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图表的绘制来评价学生的统计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问答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统计与可能性 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96—98页认识可能性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
2、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观察、猜测、验证、交流,提高探究与合作的能力,3、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课件、黄、白两种颜色乒乓球若干,每组两个布袋,硬币若干枚,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猜硬币游戏:(1)师:老师手里有一一枚硬币(边说边转身将硬币放入一只手中)。
猜一猜,硬币可能在我的哪个手里呢?生1:可能在右手。
生2:可能在左手。
(2)教师将右手伸开,学生发现硬币不在右手。
生:一定在左手。
(3)师:同学们刚才在猜的时候,用到了“可能”和“一定”。
教师板书:“可能”“一定”(4)师:接下来,老师继续和同学们做游戏(边说边故意将硬币丢在地)现在,猜一猜,硬币在哪个手里呢?生1:不可能在左手。
生2:也不可能在右手。
(5)教师将双手伸开,学生没有发现硬币。
生:硬币不可能在手里。
教师板书:“不可能”讲述: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是可能的,有些事情是一定的,还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可能性”2、学生齐读:“可能”“一定”“不可能”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1、小组摸球比赛:师:刚才,我们一起做了猜硬币的游戏,了解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亲自动手来操作一下。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每个小组首先给布袋编上号,1号和2号,按要求(1号袋子装8个黄球,2号袋子装4个黄球,4个白球)将球放入布袋中,每位同学只允许摸一次,每次摸一个。
摸出后,将摸到球的颜色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教案本单元教学两部分内容:一是统计知识,分类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二是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第96页例题统计小红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图画出现的是一个确定事件,学生会利用已有的体会,把三种家禽分别计数。
白菜卡通指出每个方块表示1只家禽,示范了3个方块表示3只鹅,学生连续用方块分别表示鸡与鸭的只数就不困难了。
三种家禽的只数都用方块表示,显示了方块图只表达物体的数量,不表达物体其他属性的特点,这是统计图的本质特点。
学生在画方块的时候体会到这一点,也就初步感知了统计图。
以后还会把排在同一列的若干个方块连起来,就专门自然地过渡到条形统计图。
想想做做和练习十第1题,除了用方块图表示数量,还安排了通过调查获得数据以及用画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的内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体会统计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展初步的统计意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可能性研究的是不确定现象,因为在不确定现象里,情况的发生会有两种或多种可能。
通过不确定现象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全面而认真地摸索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初步教学不确定现象,选择简单而有味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第98页例题从不同的口袋里摸球,在差不多上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在有红球也有其他颜色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不是红球。
统计与可能性讲课教案

统计与可能性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可能性的大小,掌握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
2.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 可能性的大小。
4. 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5.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可能性的大小,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可能性的大小,概率计算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3.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PPT、案例、习题等。
2. 准备统计与概率工具,如骰子、卡片等。
3. 准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引发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和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统计与概率工具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二年级数学《统计和可能性》的优秀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统计和可能性》的优秀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二年级数学《统计和可能性》的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规律。
教具准备:书本P92页,条形图15张,色子1个,圆盘40张。
学具准备:每人带4支彩笔:红、黄、蓝、灰,每组白球9个、黄球9个,书本,每组一个信封内装横向条形图1张,圆盘6张。
教学过程:一、比赛摸球,导入新课1、听!筒里可能装着什么?(A袋:3白1黄,B袋:3黄1白)我们来玩一个摸球比赛,好不好?我们请5名男生和5名女生组成男生队和女生队来摸球,摸到白球为胜,然后放回去再摸,看谁摸到白球的'次数多。
2、其他同学来记录,男生帮男生队记,女生帮女生队记。
怎么记录呢?把书翻到P92页,这里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
一种是每次涂一个方块,另一种是每次涂一个方格。
摸到一次白球,就在白球这一行从下往上涂;摸到一次黄球,就在黄球这一行从下开始涂。
为了看得更清楚,摸到黄球就涂黄色,摸到白球就涂灰色,因为白纸上涂白颜色看不出来。
二、(指书本投影)旁边有一排数字,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表示次数。
涂到这一格就表示摸到了几次?这一格呢?)小组里可以轻轻地商量一下,你们喜欢哪一种,就用哪种方法来记录。
3、指名摸球、宣布比赛规则。
(1)摸球时眼睛不许看,每次摸之前都要先把袋子里的球搅匀;(2)摸出一个球就大声说出它的颜色,让大家记录下来;(3)每人摸两次,摸好就回位置。
4、学生活动时,老师不断帮助把筒摇匀。
5、比赛结束。
统计好的举手。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和可能性》教案

Only those who respect themselves are more courageous to shrink themselves.(页眉可删)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和可能性》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预测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思想教育: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能够预测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具准备:硬币、红球、黄球若干、空袋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握着什么?(学生猜一猜)师伸手出示一枚硬币。
请大家再猜猜看,老师把硬币向上抛起,落下时会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学生猜一猜)看来,生活中存在着非常多的.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下面,我们和这位老朋友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二、男女生摸球比赛1、游戏规则:选出的男女队员各2名分别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各摸十次,摸到黄球可以加一分,摸到红球不加分为男生准备的盒子:9个红球1个黄球。
为女生准备的盒子:1个红球9个黄球。
2、比赛开始(现在男女队员已经摸完球了,咱们来统计一下两队摸球的情况,老师记录。
3、仔细观察统计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女队获胜。
4、男生交流失败的原因。
5、得出结论:可能性有大有小。
(板书)师:为什么女生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男生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什么原因造成的?(板书:数量多少)集体交流:数量多的,可能性就大;数量少的,可能性就小。
6、师:那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男同学服气吗?那我们再来一次公平的比赛。
(两个盒子装上同样多的黄球和红球,再来一次)比赛之前,大家预测一下,这次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学生猜一猜,到底会怎样呢?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渗透数量相等时可能性一样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第十一单元统计与可能性11.2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人人时间本课让学生在收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方块统计图,并用方块统计来表示统计数据。
教材呈现是饲养家禽的情景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对家禽进行分类整理,在用象形统计图表示出鸡、鸭、鹅的只数的基础上,抽象成方块图。
在制作方块统计图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制图方法,再让学生在方块中涂色完成统计图的制作,并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知识与技能:认识方块统计图,并用方块统计来表示统计数据。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复备修改教学流程教学意图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故事导入:今天是小红到外婆家去体验农家生活的日子。
你们看,小红一早起来,连忙准备好了饲料,正在给家禽喂食呢!出示挂图:你能把小红家的各种家禽数出来吗?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1、制作实物统计图(1)学生自由表述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再用摆头像的方法完成实物统计图。
(2)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什么?这种统计方法有什么好处?2.制作方块统计图(1)提问:如果没有小动物的头像图片,该怎么办?(2)小组讨论解决的办法。
(3)集体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方案,比较优缺点。
它这样的方法好吗?好在哪,有什么不足?你可以怎样改正?(4)选出方块统计图。
把头像统计图转成方块统计图。
3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什么?同桌讨论、交流。
4.小结:统计数据可以很多方法,今天用的什么方法统计的?它有什么优点?怎样制作成方块统计图?三、想想做做,巩固深化创设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过程。
第一次修改:1.小组统计(1)如果班级开展4个兴趣小组,每人参加一个,你想参加哪个?(2)怎样统计你们的情况?(3)小组交流。
(4)如果画钩的方法能把他记下来吗?(报一个记一下)2、涂一涂(1)如果用方块的方法,能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出来吗?(2)学生涂色。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一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设计

十一、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曲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田.重、难点1.重点: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
2.难点: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教学要求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统计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例题插图:红红家的小院里养了—些可爱的小动物。
有哪几种?(鹅.小鸡.小鸭。
)你能把这几种家禽数一数吗?二、新授1.请学生说说可以用怎样的办法数出各种家禽的只数,再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办法表示各种家禽的只数。
2.请学生用摆图片的方法,一起对数据进行整理。
(逐步逐项出示象形统计图)3.讨论:你认为我们刚刚这种统计的方法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可以怎样改进?指出:通常我们在统计一些物体的个数时可以用一些符号来代替实物图,这样一来就比较方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的内容一如何统计。
(板书课题:统计)4.介绍:我们在数这些家禽的只数时,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实物图。
想一想:这时一个小方块表示多少?你会用方块表示吗?(学生动手摆一摆。
)5.出示一张方块统计图。
比较,这幅方块图与实物图相比有什么好的地方?(更加简洁、明了。
)提问:你看这幅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小结:在分类数一些物体的数量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符号来表示每种物体的个数,这样会比较方便,同时也能清晰、明了地通过这样的统计图,获得你想知道的信息。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15篇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统计与可能性》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统计与可能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四个袋子里分别装有4个球:1号袋有4个黑球;2号袋有4个白球;3号袋有3个黑球和1个白球;4号袋有1个1个黑球和3个白球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小学数学二年级《统计与可能性》教案2

《统计与可能性》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老师:同学们喜欢运动吗?(喜欢)老师:那么你们都喜欢什么运动呢?学生:……老师:运动能使我们强身健体,那么我们平时要多做运动。
老师:一天有些小朋友聚集在操场上,你们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老师:(出示课件、展示ppt)学生:踢足球。
老师:这时他们正在发愁呢?到底谁先开球?这时候裁判就出来了(课件出示:抛硬币解决)老师:那么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老师:也就是说,硬币抛出后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老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老师:你是怎样想的?老师: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板书:正面:1/2 反面:1/2)老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抛掷10次,正面大约可能出现多少次?为什么?老师:同意他的说法吗?老师:那么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
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又是怎么样的呢?二、讲授新课(老师板书课题:统计与可能性)三、例题讲解例1、光明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希望工程”捐款情况如下表所示:(1)哪个年级捐款最多?哪个年级捐款最少?相差多少元?(2)五、六年级共捐款多少元?(3)四年级比二年级多捐款多少元?(4)哪两个年级捐款的数量最接近?点拨: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一年级捐款148元,二年级捐款220元,三年级捐款167元,四年级捐款389元,五年级捐款492元,六年级捐款487元。
人教版小学数学《统计与可能性》教案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具准备:1、两个盒子,里面分别放九个黄球一个白球和一个黄球九个白球2、10个小盒,里面都各装一个黄球一个白球3、每组一张记录表、汇总表一张4、四等分和五等分的转盘各一个5、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骰子各一个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作数学游戏好吗?(出示两个盒子)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都装了黄球和白球,现在男生和女生来进行摸球比赛,看哪队摸到黄球次数多哪队就赢。
游戏规则:请三名女生三名男生。
其中两名男生分别负责女生队代表摸球的记录和监督,同样两名女生也分别记录、监督男生代表摸球的情况。
每队总共摸十次,摸到黄球次数多的获胜。
(注:每次摸出的球要放回盒子,再进行第二次摸球,而且每次摸球前要摇一摇盒子。
)2、根据结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看盒子里装的球)3、怎样放球才公平?(黄球和白球放一样多)二、验证新知1、那么如果老师在盒子里放一个黄球一个白球再来摸,你觉得公平吗?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吗?2、如果摸10次,黄球大约出现多少次?(4次可能吗?6次可能吗?)如果摸20次?30次?40次?50、60、70…次呢?真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3、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小组实验(实验要求:四人小组中,每人摸5次,并按下表记录)5、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什么?师:每组摸到黄球和白球次数并不不相同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的猜想错了吗?(…)其实摸的次数少,偶然性就大,因此我们会发现黄球和白球出现的次数并不一定相同。
科学家们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不辞辛苦地用抛硬币的方法实验了成千上万次,请看(课件出示表格)从这个表格中我们会发现摸黄球白球和抛硬币的原理一样,各自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均为1/2)小结得出: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相等,均为1/2,(板书:1/2 可能性相等)6、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公平的游戏?三、巩固新知1、师:你们玩过飞行棋的游戏吗?(说说游戏的玩法和规则)2、师:哪种颜色的先走呢?(…)我们用转盘来决定好吗?转盘的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哪种颜色的就先走好吗?(出示转盘,把圆平均分成5份,其中一种颜色占两份,另外三种颜色各占一份)师:这样可以吗?不公平吗?为什么?你能想个办法让规则变得公平吗?引出设计不公平,并解释理由,重新设计转盘(出示四等分的转盘)。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教案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教案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统计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二年级学习了关于平均分的知识,但在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学习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
建议通过人数相同及人数不同的两场比赛,发现人数不同时用总数比较输赢的方法不公平,从而寻求更好的方法----求平均数。
学生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以得出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目前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已有所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并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有所提高,本知识点建议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猜测—实验—修正猜测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教学重点:1、读懂统计图表,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2、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
四、教学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4节教学内容学习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和求平均数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平均数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练习课1、继续练习和巩固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的能力。
1《猜一猜》(可能性)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讨论比赛规则、抛硬币等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公平性之间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对游戏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证意识。
4、在判断、讨论可能性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几分之几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教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和老师共同做一个游戏,老师投硬币,男生、女生各为一组,每组要一面,看一看谁会赢。
(学生选面后进行游戏。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一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学生根据上节课学的知识回答)教师:要想做到游戏规则公平,必须做到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统计与可能性。
板书课题:统计与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可能性相等的抛硬币情景来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游戏的方式,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便于展开教学。
教师:(课件出示本班学生体育课上丢手帕游戏的画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真观察,这是我班非常可爱的几个同学在做什么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教师:从上述游戏中,你能观察到那些数学信息?(一共20人,10名男同学,10名女同学)二、探究新知1、当教师喊停止的时候,手帕可能落到谁的手里?想一想,花落到蒋雨铮手里的可能性是多少?刘××呢?王××呢?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手帕落到每个人手中的可能性都是1/20,对每人来说,游戏规则公平。
)教师:手帕落到每个人手中的可能性都是1/20,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基本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教学两部分内容:一是统计知识,分类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二是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第96页例题统计小红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图画呈现的是一个确定事件,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经验,把三种家禽分别计数。
白菜卡通指出每个方块表示1只家禽,示范了3个方块表示3只鹅,学生继续用方块分别表示鸡与鸭的只数就不困难了。
三种家禽的只数都用方块表示,显示了方块图只表达物体的数量,不表达物体其他属性的特点,这是统计图的本质特点。
学生在画方块的时候体会到这一点,也就初步感知了统计图。
以后还会把排在同一列的若干个方块连起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条形统计图。
想想做做和练习十第1题,除了用方块图表示数量,还安排了通过调查获得数据以及用画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的内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体会统计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
可能性研究的是不确定现象,因为在不确定现象里,事情的发生会有两种或多种可能。
通过不确定现象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全面而仔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初步教学不确定现象,选择简单而有趣的事情作为研究对象。
第98页例题从不同的口袋里摸球,在都是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在有红球也有其他颜色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不是红球。
前两种情况是确定现象,第三种情况是不确定现象。
从确定现象过渡到不确定现象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体会不确定现象,教学重点是不确定现象。
教学这道例题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摸球应在随机状态下任意进行,让各种情况都有发生的可能。
透明的口袋能让大多数学生看到里面球的颜色,而蒙住眼睛摸球是在看不到球的状态下随意地摸。
当然,不透明的口袋里球的颜色看不到,不蒙住眼睛也能任意地摸球。
二是可能性是事情发生之前,对将发生结果的预测。
图画里小芳等三人的手还在口袋上方,正准备摸球,创设了让学生预测结果的情境。
若是把球抓在手里了,事件就发生了,结果也有了,就不是可能性的问题了。
三是学生摸球是为了验证一定是红球不可能是红球以及可能是红球,也可能不是红球等判断。
所以,摸球一定要在对结果有了预测之后适量进行。
试一试加强对可能性的体验,转盘上有三种颜色,指针转动后停在每一种颜色上的可能都存在,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的。
如果个别学生提出指针还可能停在两种颜色的交界处,这些预测是正确的,不能否定。
对此,既不要绝对化地说指针停在哪里只有三种可能,也不要过多突出指针还可能落在两种颜色的交界处。
这道题要让学生在新的情境里主动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练习十第3题里的方块图,既是摸球活动过程记录信息的工具,也是摸球活动结束后呈现数据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