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丽·巴顿》看盖斯凯尔夫人的生态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玛丽·巴顿》看盖斯凯尔夫人的生态观生态美学是1990年代中期西方美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其关注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
它与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息息相关。
生态美学的发展也体现了文人学者的社会使命感和自然使命感。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尽管年轻,但也逐渐从文学批评的边缘走向中心,因此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重新阐释是生态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盖斯凯尔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描写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和工人运动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的细致描写,对资产阶级生活的深入观察,以及她对英国社会状况的思考,使她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现实主义价值。
很多学者都用阶级批评和伦理批评的方法评价了《玛丽·巴顿》,但是这部作品也可以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阐释盖斯凯尔夫人崇尚和谐的生态观。
鲁枢元作为新世纪的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先锋之一,启发我们可以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维度将生态美学应用于文学文本批评。
所以本文就致力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其自身三个层面去挖掘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
通过对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的生态美学的解读,揭示了《玛丽·巴顿》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从而折射出盖斯凯尔夫人崇尚和谐的生态观。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小说一开始便呈现给读者自然与文明的矛盾。
文明的发展必然污染环境,而受到污染的环境又毫不留情的报复人类正常的生活秩序。
文明与环境,何去何从?盖斯凯尔夫人赞扬了文明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同时也表现出对于环境污染的担忧。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导致了很多自然灾害
以及疾病疫情,人类深受其害。
唯一能协调环境与文明矛盾的途径就是人类应当意识到自然与文明的同等重要性,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点,推进环境与文明的和谐共存。
而从社会生态的角度,首先小说描写了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仇恨,究其原因,是由于环境危机,经济危机,及穷富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而使然。
但小说结尾,阶级矛盾伴随着人性善良的回归得到了化解。
父亲与女儿之间的隔阂因为死亡和忏悔唤回了内心真实的情感而消除。
而对于男人与女人之间久已存在的偏见,盖斯凯尔夫人塑造了一系列女性角色,重新诠释了男女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和分工。
所有的不和谐在小说的结尾都回归了和谐与圆满。
最后人类个体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也承受着精神危机。
富人们的空虚和自私,穷人们对于信仰和道德的背叛都表现出了人自我的不和谐。
但是在盖斯凯尔夫人的笔下,一切不和谐都理想地回归于和谐。
富人和穷人都找回了自我,找回了内心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