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与政府激励策略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賽局分析
在我國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進程 中,發展我國境內的綠色產業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這種途徑是一種具有「雙贏」效益的科學路徑,和 其他產業不同,綠色產業發展與擴大、綠色產業技 術水平的提高是和我國境內永續發展能力水平的 提高同向變動的, 也即隨著我國境內的綠色產業成 長,這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境內資源、環境與經濟 社會系統朝著協調發展的方向運行,進而推動國內 綠色產業永續發展能力水平的提高。這表明,在我 國境內實施永續發展策略中,我國政府應採用一切 措施和手段,來發展並不斷擴大境內的綠色產業, 這將是一種「雙贏」的策略選擇。什麼因素將會影 響境內綠色產業的發展呢?一般來說, 對我國境內 綠色產業永續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將來自下述 兩方面:一是國內綠色產業永續發展的內部因素, 它包括產業內的資本投入、技術水平、管理技術和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狀況等。二是境內綠色產業永 續發展的外部因素,即外部投資環境,這包括政府 對發展綠色產業的財政支持與優惠政策, 境內環境 立法、環境標準,政府對污染和破壞行為的監督水 平、處罰力度,國內企業、大眾對綠色產業的需求, 國內各界的環保意識。 把外部投資環境的影響因素分成兩類: 一類為 財政支持與優惠政策,簡稱為「優惠政策」 ,用 P 表示;而把除「優惠政策」之外的所有外部影響因 素歸於另一類,簡稱為「基礎環境」 ,用 M 表示。 大家知道,國內綠色產業的外部投資環境的優劣, 將對該產業資本投資量(用 Q 表示)的大小產生直 接影響,優良的外部環境將引發更多的綠色產業的 投資,即促使 Q 增大,惡劣的外部環境則限制了 綠色產業的投資,即導致 Q 減小。這表明我國政 府如何探索科學的制度安排,以有效地改善境內綠 色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將激發更多的綠色產業投 資來帶動我國境內的綠色產業的快速成長。雖然, 境內綠色產業永續發展的「優惠政策」與「基礎環 境」 是激發國內綠色產業投資相輔相成的兩方面因 素,特別在綠色產業不發達國家,這兩者的共同作 用所產生的合力更為顯著, 但從兩者的影響時間來 看,它們是有差異的,通常情況下,優惠政策的力 度及其變化可以由我國政府短期的政策調整實 現, 且其作用及影響力將在較短的時間跨期內就可
1.緒論
冷戰結束以後,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兩 大主題。在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由於人口、 資源和環境的矛盾與衝突引起的環境問題,已成為 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探索的課題。 這種環境問題諸 如全球氣候暖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 危險廢棄物轉移及酸雨汙染、資源耗竭和生態破壞 等, 是人類對自然環境資源利用和分配方式的錯誤 或不當所導致的,也是國際間、國內分配不公和各 種利益集團的無序競爭所造成的。 在尋找環境的解 決對策上,人類經歷了 20 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終 於獲得了從關注「環境問題」到關注「環境與發展 相協調問題」的新視角,提出了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種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新發 展觀與策略思想。目前,實施永續發展策略是世界 各國人民的一個共同呼聲。為了實施這一宏偉策 略,1992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21 世紀議程》 ,他表明永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面向 21 世紀的共同選擇。 在 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各國 國際組織、 各國政府和學術團體對國家或區域永續 發展及其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研究日漸增 多,已成為永續發展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門課題。一 些國際組織和國家,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聯合 國政策協調永續發展部(DPCSD)、聯合國開發計畫 署 (UNDP) 、 聯 合 國 環 境 問 題 科 學 委 員 會 (SCOPE)、聯合國統計局 (UNSTAT)、英國 (UK)、 加拿大、荷蘭、北歐、世界銀行(WB)均相繼提出 對永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其 中,如 UNDP 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標(HDI,1990)、 OECD 的「壓力─ 狀態─ 響應」框架模型(吳承業, 1999) 、 世 界 銀 行 的 真 實 儲 蓄 率 (Hamilton and Clement,1997)、UNCSD 的「驅動─ 狀態─ 響應」核 175
2010 產業管理創新研討會
綠色產業與政府激勵策略選擇
李陳國 1 邱名嬋 2 張正岳 3 1 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專任副教授 2 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專任講師 3 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研究生 killer3585689@ 摘要
綠色產業對我國永續發展具有巨大的貢獻價 值,是我國境內企業與社會獲取「雙贏」經濟與社 會效益的一種策略性產業。因此,本文採用賽局理 論分析,探討我國政府優惠政策、基礎環境與綠色 企業投入的賽局均衡關係, 為我國政府關於發展我 國綠色產業的制度安排與激勵提供決策依據。 研究 結果顯示,雖然,在我國綠色產業發展的起步階 段,加大境內的優惠政策的力度是必要的,但是要 使我國綠色產業較快地發展,從長期來考慮,應側 重於努力提高我國環境最適化程度;而對我國環境 最適化程度的提高其關鍵在於如何更快地促使我 國基礎環境完善,從長期角度看,基礎環境的激勵 效應將遠大於其優惠政策激勵, 基礎環境是我國綠 色產業發展的最終激勵力量。我國政府應努力從制 度創新、技術創新出發,來盡快完善我國綠色產業 發展的基礎環境,提高其環境最適化水平,進而推 動我國的綠色產業永續發展。 Keywords:綠色產業、賽局理論 system renovation and technical renovation are the only ways for Taiwan govemment to improve the fundamental environment for the green industry and upgrade the optimal degree for the environment thereb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green industry. Keywords:Green industry、Game theory
Abstract
Green industry makes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Taiwan’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strategic industry, the green industry helps the enterprises across Taiwan and the entire society to upgrad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welfare.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game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promulgated by Taiwan government, the fundamental environment, and the green industry thereby present recommendations to facilitate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study find that, despite the necessity of expanding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an optimal environment is the only assurance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industry in the long-run and, furthermore, a flawless fundamental environment plays the most critical role that upgrades the optimal degree for the environment. Apparently, the incentive for the fundamental environment is by all mean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incentives for the preferential policy in the long-run. In this connection, the fundamental environment inspires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y ultimae on Innovation of Industry Management 心指標框架 (DSR,1996) 、 Wackernagel 等人 (1999) 的生態足跡等,這些相關研究也逐步從純理論探索 轉入實務。1 在國家或區域環境衝突問題上,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一些已開發國家學者就開始探索,如美國 學者 Carpenter and Kennedy(1980)提出環境衝突管 理理論,把衝突分析方法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 手段 , 澳大利亞學者 Daris(1985)提出公眾參與和強 有力的環境政策是改善環境衝突的新途徑; Crocker and Shogren(1994)研究了環境衝突的風險 轉移與減緩技術;Fraser and Hipel(1980~1994)以跨 國水域環境衝突為案例,研究了環境衝突理論; Brown Wiseman and Handmer 等人(1995)在《環境 衝突管理和變化》一書中,提出了有關衝突管理和 環境變化的分析方法與案例研究, 探討了環境管理 衝突的途徑。國際上關於環境衝突的研究,大體可 以概括為二:其一為環境衝突基本理論研究,它從 各種類型環境衝突的發生、 發展及其預測來進行研 究,也從環境脆弱形勢出發進行研究。但總體而 言,目前尚處於研究的初期,理論抽象得過於簡 單,誰指導解決環境衝突還有差距。其則是重於解 決環境衝突的實例。從環境管理中總結經驗,從中 找出解決衝突方法。 目前似已從經驗性階段漸步入 定性、定景相結合的研究階段。 我們知道,對於解決因境內人口、資源與環境 矛盾與衝突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僅僅靠人們探索相 應的理論與方法來衡量與評價境內人口、 資源和環 境的協調狀況,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我們 應該積極探索並尋找境內人口、 資源和環境矛盾與 衝突的根本原因, 以及我們如何在矛盾與衝突中尋 求協調的賽局均衡(Game Equilibrium)、探析境內 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激勵因 素、制度與機制設計等問題。只有通過有效激勵和 正確的制度限制, 才能使境內系統運作中所引發的 人與自然的矛盾獲得化解,化衝突為協調;也才能 使境內各地方政府、企業、大眾以及各個利益集團 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化無序競爭為有理合作;也才 能讓境內各界自覺行動起來,為了當代也為了子孫 後代,走永續發展之路,這才是境內永續發展的正 確路徑。但是,從這一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境內永續 發展的路徑,無論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在台灣還較 少涉及。因此,政府、理論界、企業和大眾對綠色 產業化的價值取向認識不足,環保投入意識薄弱, 導致台灣各地方政府至今尚未建立綠色產業總體 管理體制, 也未制定有效的綠色產業發展的激勵與 扶持政策, 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礙台灣在綠色 產業的發展, 加大了台灣與歐美已開發國家綠色產 業化的差距, 無法使台灣的綠色產品獲得國際競爭 力與市場佔有率。2 因此,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如何才能使這一具 有「雙贏」效益的策略性產業(綠色產業)在台灣及 176 其各地方發展壯大, 在總結台灣過去的實務和借鏡 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 台灣各地方政府當前的最 佳選擇和策略安排應是建立一套具有一定激勵作 用的產業傾斜與支持政策,來激發境內企業、大眾 積極投入於發展台灣的綠色產業。較具體研究目 的,是利用賽局理論分析各地方政府優惠政策、基 礎環境與綠色產業投入的賽局均衡關係, 為境內政 府關於發展境內綠色產業的制度安排與激勵提供 決策依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