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增强道德观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高道德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具备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明智判断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价值与价值观的学习有着以下特点: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4.教学拓展:
-开展课后阅读活动,推荐与价值与价值观相关的书籍、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组织专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价值与价值观的认识。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2.1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价值的内涵,掌握价值的基本特性,如客观性、主观性、多元性等,并能运用这些特性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现象。
2.掌握价值观的定义,了解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学会分析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掌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则,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高道德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价值与价值观的概念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和作用。
-利用比较分析法,对比不同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讲座等,并撰写观后感。
5.家庭作业:
-与家长共同讨论生活中的价值与价值观问题,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注意事项:
1.作业布置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价值的内涵、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价值观的定义、形成、发展及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2.难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如何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3.教师应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价值与价值观的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讨论主题:如“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
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价值的内涵、特性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认知水平: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价值观念,但对于价值的内涵、特性和表现形式的认识尚不全面,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化。
2.情感态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度高,但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需要引导和纠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时事新闻为切入点,如关于社会道德模范的事迹,引发学生对价值与价值观的思考。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什么是价值?价值观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价值的内涵、特性,如客观性、主观性、多元性等;阐述价值观的定义、形成、发展及作用;介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则。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举例法,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价值与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
3.教学重点:强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设计课堂辩论、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结合时事政治、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价值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案例,激发学生对价值与价值观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形式:案例分析、判断题、选择题等,涵盖价值的特性、价值观的定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则等。
3.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纠正错误观念。
4.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作用。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心中的体现”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则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价值与价值观的内涵、特性、作用等。
3.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总结,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4.情感升华:教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实践能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价值选择时,可能会遇到困惑和矛盾。本章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习兴趣:学生对与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价值与价值观话题具有浓厚兴趣,但可能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感到枯燥。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价值观的力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强化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3.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中的表现,从参与度、思考深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给予评价。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价值与价值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组织课堂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结合时事政治、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价值观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实践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调研等,并撰写活动总结。
-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针对身边同学或家人的价值观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阅读作业:
-推荐阅读与价值与价值观相关的书籍、文章,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等,并撰写阅读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