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课外阅读理解答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课外阅读理解答案含答案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造屋记
蒋曼
①二哥刚刚说要修房子,爷爷就收拾好城里的细软,马不停蹄地回家。

即使他跟我们在城里生活了五年,即使他打牌的牌友都凑得够一桌,他还是心急火燎地回家。

他要修房子。

②爷爷八岁时就没了爹娘,歇息在山神庙里。

到别人家做工,随便一块空地,就能蜷缩着睡过去。

醒来时,做不完的活。

凑合着长大,一长就长到了八十几。

成了家,有了五个孩子,又有了大大小小的孙子、重孙子。

过年时,拍照,一张照片装着满满的子嗣和岁月。

③爷爷常常把照片拿出来端详,看着看着,就乐呵呵: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我这根独苗,长了好大一枝。

④爷爷除了种庄稼,还会编篾,把后山上的翠竹像变戏法一样,编成大半个家。

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安稳的家。

然后编箩筐、晒席、簸箕、筲箕,给丝瓜、四季豆、豇豆搭好竹架子,扎菜地边的篱笆,做刷锅用的竹刷子。

⑤爷爷夜以继日地编,像院坝边高树上那只勤劳的喜鹊,编一个巢,编一座房,遮风挡雨就能让人满意。

一个人一辈子睡烂两床竹篾席就差不多了,爷爷说这话时比划着两根手指,胸有成竹。

爷爷对生命如此笃定,却从来没想过一生会修三次房。

⑥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

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

⑦爷爷种的都是要几十年才成材的树。

树长,孩子也长,一天一个样,只等孩子长成劳力,树长成栋梁。

土是早已摸热了的熟土,用最好的木材,烧上几天几夜的窖,红彤彤的热窖把湿软的黄土变成了硬实的青瓦,一片一片排成长队,围成层层的瓦圈,等着上梁。

后山的石岩上凿下来的片石、方石,整整齐齐码在该在的地方。

地里的泥巴长得出庄稼,也能长出房。

爷爷那身气力,硬是把躺着的泥垒成竖着的土墙。

⑧木柱子下面的础石凿成象棋样的圆饼,侧面雕刻着胖头鱼,鱼鳞细密而清晰,还有寿桃和繁花,在灰白色的石头里鲜艳欲滴。

墙虽然是泥土夯的,也厚实方正,冬暖夏凉。

爷爷坚持要刷上青色的灰底,在青色的灰底上,爷爷和工匠一起用石灰水画出青砖的样子,一笔一笔,上下错缝,横平竖直。

⑨把泥土夯成的青瓦房画成结实、规整的青砖房。

爷爷就好这样的面子,那些辛苦的日子和漫长的等待终究等到了快活自得。

画出来的青砖瓦房毕竟不在纸上,在麦苗青青的山间地头。

炊烟升起,一缕一缕熏老了岁月。

⑩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

人走空了,房子就老去,木梁、石板、青瓦悄悄颓圮。

老家的房子垮了,这人到哪里,心都不踏实。

⑪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混凝土,钢筋现浇,三层小楼。

二哥的房,终究还是修在老屋的地基上。

爷爷哪里闲得住,说是守工地,从给工人烧水开始,几个月
后,成了标准杂工。

哪里缺人手,就顶上去。

⑫他和工人都忘记了年龄。

现浇水泥要用大量的木板支模,模具成型后再拆木板。

爷爷把木板上的钉子挨个取下来,一张板子几十颗,取了一百多张,每张板子节约了好几十的成本。

爷爷觉得自己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掐着红肿的指头在心里算了好几遍。

少睡点觉又有什么关系呢?爷爷这一辈子没吝惜过自己的力气。

⑬爷爷看着楼房一天天从地里长出来,钢筋都是指头粗,楼板厚实。

爷爷粗糙的手摸着扎实的楼房,心里踏实:绝对要管一百年。

爷爷守着偌大的三层楼房,满足而空荡荡地睡下。

⑭儿孙满堂的盛况一年只有几天,爷爷自作主张把十几个房间都安排好。

一楼背阴的房放粮食,二楼的床垫放在二哥的房里,小孙女喜欢三楼的阳台房,新安好了纱窗。

重孙子们的书房刚好避过下午的太阳。

回娘家的女儿房里堆着棉被,随便来多少都能睡下。

⑮爷爷在楼房旁边种了花树,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

爷爷从此生活在儿孙满堂,花团锦簇的楼房里,他每天巡视着这扎实厚重的家当,一生的圆满与期望把空荡荡的楼房装得满满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7日20 版)(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爷爷一生造屋的经过。

八岁时,没有屋→①成家后,________→②壮年时,________→③八十五岁时,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

(3)第⑮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说说本文中的爷爷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何异同。

【答案】(1)茅草屋;青瓦房;青砖楼房
(2)运用比喻修辞,把“孩子们”比作“熟透了豆荚里的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3)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了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望。

(4)相同点:作为老一代农民,他们都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意志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勤劳习惯。

不同点: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能做出细活《台阶》中的父亲憨厚木讷,胆子小,不善表达。

【解析】【分析】(1)第4段成家后“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安稳的家”,第6段“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

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这是写爷爷在壮年时想拥有青瓦房。

而11段写“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

(2)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字面意义: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

深刻含意: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要表达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

(3)“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一句明显是环境描写。

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答出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

从字面意思上看,描写的是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

从全文内容考虑,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特别是用“种的菜生机勃勃”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盼。

另外,这句话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还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

(4)要求比较本文中的爷爷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注意人物性格分析要从文章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相同点可从他俩都是吃苦耐劳老一代农民,都有艰苦奋斗的品质的角度作答。

不同点可分别从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而《台阶》中的父亲憨厚木讷、不善言辞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茅草屋;青瓦房;青砖楼房
⑵运用比喻修辞,把“孩子们”比作“熟透了豆荚里的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⑶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了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望。

⑷相同点:作为老一代农民,他们都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意志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勤劳习惯。

不同点:文中的爷爷聪明能干、心灵手巧,能做出细活《台阶》中的父亲憨厚木讷,胆子小,不善表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

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确定答题区域,找准关键语句,结合题干提示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训练,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注意对句子的意思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和本句的意思进行指导。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考生要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注意概括要准确。

2.阅读《最优秀的学生》,回答小题。

最优秀的学生
①那年那天,我被一个很不显眼的学生感动了。

②那是学校田径运动会班级报名阶段,我们班有两个项目一直没人报,动员也不行。

其中一个是女生100 米,这个项目成了本班的一大羞事,从来拿不了名次不说,还出了几个笑话,比如被甩得太远干脆坐下不跑了,比如被喝倒彩站住哇哇大叫起来……反正我们班的女生都恨透了这个项目。

③那天自习课,我正在办公室里愁这件事,一个女生喊报告进来,红着脸很认真地说:“我想报100米”。

④我有点吃惊,看着她一时无语。

她又说:“放心,我会跑出好成绩!”
⑤我怕我的异常反应有伤她的自尊,忙说:“好吧,我考虑一下,你先回去吧!”
⑥她转身走时又说了一句:“老师,相信我!”
⑦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她的请求。

张梅,女生中最不显眼的一个,黑胖憨厚,而且肢体动作显然比常人迟钝一些,她从来没违反过任何纪律,但也从来没有迸发过任何光彩,学习成绩排在后15名,没参加过任何赛事,在班级赛跑中她也是跑得最慢的一个,成绩尚未达到及格线。

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无可指责也无可指望的憨厚孩子,平日也不大留意她,单独说话这还是第一次。

⑧可是,就这一次,我发现她的言语和姿态里有一种奇特的东西,一时理不清,但让我感动。

想来想去,我决定答应她的请求。

在班会上我对她提出了表扬,果然,全班哄笑起来。

我发现她只是笑了笑,起身说:“谢谢老师!”
⑨运动会中,我最关注的就是女生百米了,我知道张梅取得名次是不可能的,究竟在关注什么,我自己也不大明确。

终于到女生百米比赛了,我在终点张望着,内心有一种莫名的紧张。

起跑时,张梅就迟缓了一步,前方各班的巾帼名将们几乎没有差距,狂风一团,张梅一开始就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后面。

第一名冲线时,她离终点至少还有40米。

全场气氛却异常热烈,笑声、叫声海啸一般。

⑩我紧盯着张梅的每一个动作,很快我看懂了,真正感动了:她拼尽了全力在跑,她几乎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只是尽最大努力完成比赛,当跑道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她反而发挥正常了,更有拼搏的劲头了,没有怯场,没有逃避,而是越跑越快。

这时,全场喝倒彩的学生不约而同静了下来,显然,全都感到一种赛事之上的奇特力量!
⑪张梅跑到终点后,直接跑到计时人员跟前问:“多少?”计时人员报:“16秒08!”张梅一听欢呼起来:“好啊!太棒了!……”这时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对计时人员解释:“她是最优秀的!她上次的百米成绩是17秒67!”
⑫就从那次百米赛开始,张梅成了我最关注的学生,也成了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

我发现了她身上的许多亮点,她一直在进步,虽然非常缓慢;她一直很刻苦,虽然成绩一直落后。

她是唯一不崇拜明星的学生,她是唯一一个学习一般却认真参加中考而且多方打听成绩的学生,她是唯一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学生。

她离校时还憨笑着对我说:“老师,我的百米现在15秒08了!谢谢您!”
⑬14年过去了,张梅现在是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的总裁,连锁公司8家,拥有近亿资产,并成了济达八方的“爱心天使”。

就目前来说,当初这个最不显眼的学生已成了最优秀的学生。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张梅是怎样的一个人。

(3)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4)张梅的成功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张梅自告奋勇要参加无人报名的百米比赛,她在比赛的时候拼尽全力最后超越了平日里的自己,得到了我的关注。

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成了优秀的企业家,成了最感动我的学生。

(2)她主动报名参加比赛说明她是一个关心集体或者有集体荣誉感的人;她在百米比赛中拼尽全力说明她是一个努力拼搏不放弃的人(或: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执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她济达八方说明她有爱心。

(3)侧面描写。

描写出喝倒彩的同学由震惊到佩服的情绪变化,突出张梅不受外界干扰,
充满自信,执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性格特点。

(4)做事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放弃的执着,努力勤奋刻苦,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等,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分析】(1)①-⑧写张梅主动报名参加班级里无人报名的女生100米赛跑。

⑨-⑪写张梅在运动会上100米赛跑中虽然是最后一名,但一直拼尽全力在跑。

⑫⑬写张梅获得我的关注和赞美,成为优秀企业家。

(2)本题要从具体事件和人物描写中分析总结人物形象。

有集体荣誉感、责任心的人。

①-⑧段中在其他同学都拒绝参加女子100米赛跑时,她主动找到老师报名,看出她对于班集体荣誉的承担。

自信、执着、勇敢、拼搏的人。

⑨-⑪段中,“她拼尽了全力在跑,她几乎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只是尽最大努力完成比赛,当跑道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她反而发挥正常了,更有拼搏的劲头了,没有怯场,没有逃避,而是越跑越快。

”看出她是一个有坚定意志、努力拼搏的人,面对他人的嘲笑,冷静从容面对。

有爱心。

⑬“拥有近亿资产,并成了济达八方的‘爱心天使’。

”看出她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3)这是侧面间接描写,写出了周围同学情绪的变化,由喝倒彩到安静下来。

表现了周围同学都被张梅的拼搏的行为、坚持的意志所打动,间接表现了张梅自信、执着、不受外界干扰精神的可贵。

表达赞美敬佩之情。

(4)本题要注意结合具体文章内容。

示例:①张梅在班级荣誉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勇敢的承担起责任让我敬佩,我也要在生活中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自己、为集体而努力。

②张梅在受到他人的嘲笑时冷静从容面对,坚持自己的行为。

启示我在面对周围不理解或者嘲笑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要勇敢的面对,不逃避不愤怒,冷静从容面对。

故答案为:⑴张梅自告奋勇要参加无人报名的百米比赛,她在比赛的时候拼尽全力最后超越了平日里的自己,得到了我的关注。

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成了优秀的企业家,成了最感动我的学生。

⑵她主动报名参加比赛说明她是一个关心集体或者有集体荣誉感的人;她在百米比赛中拼尽全力说明她是一个努力拼搏不放弃的人(或: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执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她济达八方说明她有爱心。

⑶侧面描写。

描写出喝倒彩的同学由震惊到佩服的情绪变化,突出张梅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执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性格特点。

⑷做事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放弃的执着,努力勤奋刻苦,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等,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⑵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根据第二题对张梅人物形象的分析可知,她是一个有集体荣誉感,不放弃,内心执着坚定,不受外界干扰,自信乐观的人。

围绕她的这些品格拟写启示即
可。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两弹元勋邓稼先(节选)
顾迈南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祖国又把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放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②在艰苦国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③“在研制氫弹和新的战略核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加者,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邓稼先的同伴们这样说。

他们说,中国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违在一起的。

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的工作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④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稼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亲临第一线。

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

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⑤谁能想到,在一次巨大的成功之后,他竟险些倒下不起。

那是一次地下核试验。

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

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齐开动,监测着各种数据是否正常。

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

⑥“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商量来商量去,有人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继续下井。

大家从夜里一十一二点钟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
⑦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了现场。

⑧试验成功之后,开庆祝会的时候,他兴奋极了。

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

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是零。

⑨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

苏醒后,他问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⑩这就是邓稼先!共和国的“两弹元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那次地下核试验的事故中,科研团队出现了怎样的意见分歧?邓稼先又是如何处理的?
(2)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邓稼先的人物形象请结合第⑦段画线句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3)下列可填入第⑩段横线上的语句,最能凸显人物精神品质,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
项是( )
A.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两弹”研制的人
B.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戈壁滩的人
C.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D.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的人
【答案】(1)团队成员中一种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另一种认为该就地解决后继续下井(。

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2)严肃,写出了邓稼先拒绝回去休息时的神态,写出他对研究工作的重视(或:投入,决心等),表现他的敬业(或:担当,为国奉献等)
(3)C
【解析】【分析】(1)本题答案在第⑥段,出现事故,“有人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继续下井”;“最后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2)“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

“严肃”是对邓稼先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个细节刻画,表现邓稼先对工作的认真和态度的坚决,赞扬邓稼先敬业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3)邓稼先在艰苦的环境下,之所以能够废寝忘食地工作,源于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科研事业的担当。

他能够把一生“献给‘两弹’研制”、“献给戈壁滩”、“献给科学”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

故选C。

故答案为:⑴团队成员中一种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另一种认为该就地解决后继续下井(。

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

⑵严肃,写出了邓稼先拒绝回去休息时的神态,写出他对研究工作的重视(或:投入,决心等),表现他的敬业(或:担当,为国奉献等)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三段中的重点句子理解。

⑵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赏析,注意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明确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通读全文,明确最能凸显人物精神品质,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选项。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麦物语
①“二月初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大部分的中国北方家庭,都会全家共吃意喻“龙耳”的饺子。

或许跟饺子里喷香的肉馅相比,饺子皮不太像是主角,但是没了用面粉做的饺子皮,又怎么能够称作饺子呢?它是安安心心地将一切包裹起来的基础。

我愿意把“神奇”二字赋予面粉的来源——小麦。

②人类通过“种植”“加工”这些方式驯化了小麦,使其成为人类的主食。

大约一万年前,在中东黎凡特新月地区、约旦河谷的某个好奇的人类,在土地里有意或无意地播下了一些
野麦的种子。

后来,在这片土地丰饶肥沃、气候干爽的冲积平原上,这些种子萌发并生长起来,结出了野麦粒,人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劳作,掌控播种和收获,定居下来,不必再逐水草而生,原始农业就此应运而生,农业和耕作使人口开始有了稳定增长。

③我们食用的,其实是小麦的颖果,淀粉主要来源于给胚芽提供营养的胚乳。

和其它主食不一样,我们一般不把小麦的果实用来直接食用,而是将它磨碎成面粉,在面粉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

其中,未去除表皮麸质、粗糙且颜色较深的,就是我们说的“全麦”,而去除麸质的白面粉则更加细腻。

当然,白面最初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起的。

小麦的英语单词“wheat”来自古日耳曼语,意为“发光的、洁白的”,可见早期白面粉在人们餐桌上的崇高地位。

18世纪以后,白面才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食,在这之前,多数人吃的面都是带麸质的全麦、黑麦和燕麦的混合物。

④需要深加工的小麦,之所以能够打败可以直接吃的同行,成为当仁不让的主食,也是有其神奇之处的。

首先,是小麦中蕴含的能量密度相对较高,能够和它匹敌的就只有水稻和玉米,这也是为什么玉米、水稻、小麦分居全球主食产量前三名。

小麦强大的适应能力,则是它的另外一个优势。

只要在日照充足的季节,有稳定的灌溉水源,就能够生长,凭借发达的根系,小麦甚至可以在高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顽强生存。

⑤小麦的另外一个神奇之处是面筋蛋白。

在过去,肉可是稀罕东西,人们需要从天然的作物中获取蛋白质,小麦以仅次于大豆的蛋白含量(大约10%—15%)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此外经过磨碎处理的小麦面粉,含水量可以很低,不易腐坏,所以可以长时间贮存。

⑥占据西方人餐桌的主食面包,是小麦最为常见的面目之一。

烤面包的时候,面粉和水形成的面筋蛋白像一张充满弹性的网,把酵母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表在它的怀抱里,这种由古埃及人最先研发出来的烤面包技艺,让面粉变身成蓬松而富有韧性的食物。

也难怪“面包”一次又一次地被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提及,“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期盼。

在过去,面包甚至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从小麦到面包,需要磨坊磨面,需要大型的炭炉烘烤,需要面包房师傅的手艺。

因此,在欧洲许多村镇和城市,面包房往位于公共区城的中心。

吃这件小事,从而也利社会经济融为了一体。

⑦小麦的另个分身,则是面条。

有了面筋蛋白,面条的“变型”功能更加强大,可以容易地揉搓、拉成长条。

不同地方的小麦,品种不同,面筋蛋白的含量也不同,不同的加工技术让面条呈现出不同的口感。

除了面包和面条,小麦的其他分身也让人眼花缭乱,新疆的馕、阿拉伯的皮塔饼、墨西哥卷饼:饺子馄饨包子油条披萨饼干曲奇蛋糕等等等等,简直不胜枚举。

这些都是我们人类创造力的非凡体现,把各式各样的风味和文化,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融入小麦的蛋白和淀粉赐予我们的生命建筑原料中,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⑧诞生于新月地区的小麦,通过人类的迁徙、交换和贸易,走向世界各地,并扎根在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大部分的地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

小麦作为一种食物,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也见证着人类走向繁荣的脚步。

“我们驯化了小麦,小麦也驯化了我们。

”(1)文章开头描写北方家庭二月初二吃饺子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小麦能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主食?
(3)“农历二月初二,大部分的中国北方家庭,都会全家共吃意喻‘龙耳’的饺子”句中的“大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