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自律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自律》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美术史独特的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掌握绘画艺术的鉴赏方法。

2、通过讨论、欣赏、情感体验等方式,学会美术作品鉴赏的方法,并透过作品反观时代特征。

3、提高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养成对美术浓郁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方法,并体味深刻地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能够鉴赏不同时代的其他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图片等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有一位书法家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吃饭走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出处。

大家来猜猜这位伟大书法家
是谁?(王羲之)顺势导入课题--《审美自律》
(二)新课教学
1.体味书法韵味
出示王羲之作品《兰亭序》。

中国书法理论就已经注意到美术创作过程与作者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篇共出现了20处“之”字,但每一个“之”的体态和美感都各有不同。

它们有的在结体、用笔上差别很大,如果将它们在作品中的位置进行互换,会影响整篇布局与审美和谐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行书虽变,但是因势而变。

在变化中又统一。

变又不可脱离章法。

继续追问:欣赏作品,思考《兰亭序》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美酒助兴,好友作伴)
师:运笔的方式与文章的内涵有什么联系?(率真流畅,直抒胸臆) 2.书与画的默契
播放名家画作《枯木怪石图》观察作品,有什么特点?作者是谁?(诗画结合)
教师:苏轼善于墨竹,往往以“四君子”或“梅兰竹菊”为描绘对象,直抒胸臆。

也是著名人文画表现的内容。

思考人文画给你怎样的感觉?传达了怎样的内涵?
总结:文人绘画作品给人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受,给予单纯的绘画作品以深厚的文化气息。

同时能够洞察作者内心。

3.山水画韵律之美
提出问题:比较《早春图》和《潇湘奇观图》,两幅作品有什么不
同之处?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前者全景式构图,画面中的主山巍然高耸,小的石山侧立两旁,与当时超臣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者边角之景,融入画家的新的绘画形式,只为抒发内心情感之作。

师:中国山水画在章法布局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三个断裂层次。

第二个阶段是在一个统一的空间延续中聚集形象,使画面具有连续性。

第三个阶段整体描绘。

思考: 《潇湘奇观图》是属于哪个阶段?你能给它画出一个布局示意图吗?(第二阶段)
4·中国山水之抒情性
师:中国绘画艺术形式多样,观者往往饱含敬畏之情,崇拜其绘画视觉之美的同时,对作品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韵味使人津津乐道。

提出问题:欣赏不同朝代作品,组内探讨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味,通过作品作者向我们传达出了怎样的精神感悟?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画家善于捕捉器心中的奇观景象。

元代画家借用植物作为题材隐喻自己的高洁,由于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不同时代的作品也显现出不同之处,陈洪绶的人物画“逼真”叹为观止。

徐渭、八大和石涛,在作画过程中融入强烈个人情感因素。

(三)小结升华、作业
总结:欣赏了这么多美术作品,不禁赞叹中国美术史的博大精深。

作业:上网浏览更多中国美术史的作品,选定一个朝代的作品尝试鉴赏分析。

五、板书设计
审美自律
鉴赏步骤:
历史背景画面内
容艺术形式整体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木节课由王羲之的《兰亭序》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对郭配《早春冬》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进行比较,来学习“宙美自律”包括的含义,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来进一步学习文人画的内容。

整个学习,由教师引导学习,深入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层层推进,学生学习兴致高涨,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