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名家笔下的端午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名家笔下的端午节
记忆中的端午习俗,与这个万⽊葱茏的时节⼀样⽣机盎然。

⼈们赛龙⾈,包粽⼦,佩⾹囊,挂艾草,插菖蒲,沐兰汤,系五彩绳,喝雄黄酒……众多习俗因地⽽异,它们中的不少也随时移世易渐渐消隐。

今天,⾄少还有粽⼦凝练成端午这⼀传统节庆形象的符号,⽆论天南海北。

粽⼦甚⾄从节庆的特定吃⾷⾛向365天的⽇常⽣活,成为接地⽓的⼀道⼩吃,以不同的形制、⼝味承载着各地的物产环境与审美情趣。

端午时节,与粽⼦相关的记忆是什么样的?在你的家乡,粽⼦是甜的还是咸的?最好吃的粽⼦在哪⾥?……让我们不妨看看名家笔下———尽管对此每个⼈⼼中都有⾃⼰的答案。

原来,飘⾹的粽叶⾥,不仅包裹着⾆尖上的味道,更包裹着浓浓的乡愁,深深的⼈⽂沉淀。

谢冕北京⼤学教授,博⼠研究⽣导师
端午的芬⾹,来⾃初夏的⽥野,更来⾃历史的⼈⽂积淀
谢冕
端午是⾹⾹的,⾹飘万家。

最初是菖蒲、艾蒿的⾹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性胸前、腋下的⾹囊,那⾹囊⾥充填着⾹⾹的沉⾹、⽊⾹、丁⾹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叶包裹的粽⼦,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

进⼊五⽉,这座城市的每个⾓落,都浮动着端午特有的⾹⽓,隐隐地、若有若⽆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的⽓氛中。

时序已是初夏,也许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兰正在⾼处的枝叶间发出诱⼈的暗⾹,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

这是让⼈着迷的⾹⾹的端午!
“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的,端午也是端端的。

这节⽇恰在⼀年的中间,元宵以后,中秋以前,这是这⼀时段最盛⼤的节⽇。

古时民间庆典,⼤抵总与节候有关,端午时节,天⽓转热,百⾍萌动,百毒衍⽣,蕴含在这个节⽇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端午的⾹⾹的⽓味的,正是适应节候祛瘟避邪的动机。

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驱⾍。

让⼩孩们饮雄黄酒,给⼥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囊其中装的也是⼀些中药材的粉末。

这些举措,⽆不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实际,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的愉悦。

记得幼时,节⽇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落梅花”。

那时似懂⾮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

福州近海,原是“海国”⽆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城”,更是贴切。

然⽽,农历五⽉天,挥汗如⾬,哪有什么梅花?梅花⼜怎么会“落”?不懂了。

后来读唐诗,⽅知其句出⾃李⽩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笛,江城五⽉落梅花。

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
引”的。

端午的诗情远不⽌这些,这个节⽇是为⼀位伟⼤的诗⼈⽽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各⾃的⽅式怀念屈原,但龙⾈竞渡在有⽔的地⽅倒是不分南北的⼀致。

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的龙⾈节。

“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结果成就了⼀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据说是给溺⽔的诗⼈送⾷物的,结果成就了⼀⽅传统美⾷。

全中国的⼈们都在这天包粽⼦纪念诗⼈,但全中国的⼈们都⽤⾃⼰的⽅式包。

⼴西的枕头粽,浙江的⽕腿粽,厦门和泉州的 ⾁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粽:⽕腿、鸡、松花、花⽣——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的草绳固定在⼀处,⼀头⽤⽛咬着绳⼦的另⼀端,拼全⼒把粽⼦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种惊⼈的爆发⼒——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母亲的⼿艺差多了。

福州粽⼦⼤体⽤花⽣或⾚⾖和着糯⽶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的特⾊),橙黄⾊深到发暗,糯⽶碱⾯的⾹⽓,加上⽵叶的⾹⽓,⾮常的迷⼈。

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不同,它靠的是本⾊的味道。

闽都端午活动的重⼼是龙⾈竞渡。

闽江流过城市中⼼,是极佳的竞赛场所。

竞渡之前来⾃四乡的龙⾈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的⾝影。

当然正式的⽐赛是在江⾯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龙⾈从上渡⽅向顺流⽽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喧天千⾈齐发,⽓势极为雄伟。

当⽇我家住仓前⼭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
着夏⽇的苦暑前往观战。

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

龙⾈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喜乐。

渐⾄今⽇,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项体育项⽬。

这是中国⼈伟⼤的创造。

端午是⼀年节庆中诗意⾮常浓郁的节⽇:⾹⾹的端午,它的芬⾹来⾃五⽉的⽥野,更来⾃历史的⼈⽂积淀,是⾃然界的芬⾹,也是诗歌的芬⾹、⽂化的芬⾹。

(节选⾃谢冕《⾹⾹的端午》)
蔡澜专栏作家
天天过节⽇⽇吃粽,是⼀种幸福
蔡澜
作为⾹港⼈,天天都能吃到粽⼦,只要你到粥⾯店,都有裹蒸粽出售,制法⼤概是从著名的肇庆蒸粽⽽来,但已没那么讲究,包的馅只有猪⾁。

正宗肇庆蒸粽的馅料有五⾹粉猪腩⾁、咸蛋黄、虾⽶、栗⼦、蚝豉、⾹肠和腊鸭。

蒸的时间规定⽤⼤锅,蒸⼗分钟。

⼀近端午,各形各式的粽⼦就出现,有的不在味觉上下功夫,只是求⼤,故有所谓珍宝粽的出现,⽐普通的⼤出三五倍来;还有⼈想打破世界纪录,做出六百公⽄的粽王,怎会好吃呢?蒸它三百六⼗五天也不透。

包粽的材料,最初⽤⽵筒,这种做法还流传到缅甸⼀带,把糯⽶塞⼊⽵筒中烧烤出来,没有馅的居多。

你如果想尝试⼀下,可在九龙城的泰国杂货店买到。

⽤⽵叶、芦苇叶,也有芭蕉叶和莲叶包的。

奇异品种在台湾嘉义,有种叫⼭猪⽿的,⽣长在峭壁上,它⽐⽵叶更厚更韧,⼜有⼀股幽⾹,是包粽⼦的最好材料。

⼴东中⼭⽣长的芦兜,村中⼉童⽃的⾦丝猫蜘蛛,最爱藏于它的叶⽚中;⽤芦兜来包粽⼦,据说可持久不坏。

说到中⼭,所制碱⽔最佳,把稻草、勒树和⼀种叫苏⽊的⼼烧成灰,⽔浸后就成碱⽔,它炮制的碱⽔粽不⽤冰箱,放它⼀个⽉来吃也不要紧。

当今的碱⽔粽,就是放弃⽵筒,以⽵叶来包的原始形态和味道,⽤的泰⽶⼜叫⼤黄⽶,古时候叫黏⿉,包出来的东西称之为⾓⿉。

湖北西部城镇秭归为屈原的⽼家,⾄今还⽤最传统的⽅法包粽,但⿉⽶已被糯⽶代替,制法为:芦苇叶⽤沸⽔烫软,裹时每次⽤三张叶,置左⼿掌中,撑开,下⾯两⽚重叠,上⾯⼀⽚在两张叶交缝处压实,左右相折卷成三⾓圆锥形,放糯⽶与红枣⼀个,压实卷包成菱形粽⼦,⽤芦苇扎紧,⼤⽕焖煮即成。

古时⼀般⽼百姓都穷,没⾁吃,也没糖,甜味出 ⾃那粒红枣,⼭东名点之⼀叫黄⽶红枣粽,到现在还⽤黄⽶。

⽤糯⽶包粽,始于唐代。

台湾有种粿粽,则将糯⽶舀成黏膏,再把瘦⾁拆成丝,⽤糖炒过来包的,味道相当不错。

经济起飞后,许多著名的台南担仔⾯店纷纷推出豪华粽⼦,馅中有鲍鱼、江瑶柱、⽣蚝、海参鱼翅等等,以本伤⼈。

吃⼀两个还可以,多了⽣腻,当然⽐不上⽼百姓最爱的烧⾁粽,基本上它只包肥猪⾁,但⽤五⾹粉腌过,⾹料味极重,这也是由福建泉州传来的⼩⾷。

⾄于台南的吉仔⾁粽,馅中百味杂陈,也许是肇庆粽传过去的吧?
粽⼦的形状当今只剩下三⾓形和长形罢了,从前有菱粽、丸⼦粽、百索粽和⽜⾓形的⾓⿉,都已淘汰掉了。

⾹港⼈把附近地区叫为南⽅,珠江三⾓洲以上的都是北⽅,⼤致三⾓形的叫为南⽅粽,枕头或长⽅形的都是北⽅粽。

代表北⽅粽的有嘉兴粽⼦,从上海登沪杭甬公路,途中休息站中有卖嘉兴粽,买⼀个来试试;打开粽叶果然⾹味扑⿐,馅只有肥猪⾁⼀块,但已蒸得融化进糯⽶中,好吃⾃然有它的道理。

嘉兴五芳斋已有上百年历史,在糯⽶中按次加糖、盐、红酱油拌匀。

将猪腿⾁去⽪,横切成肥瘦兼有的长⽅条,加调味料反复搓擦,包成长⽅形,⽤⽔草捆扎六圈,再将草绳头尾并在⼀起,转三转塞⼊草圈内。

⽔草绕得紧紧地,但不能扎死,不能打结。

⼤⽕煮⼀⼩时,停⽕后焖,吃时草绳容易解开才是真功夫。

粽⼦⽆论怎么变化,有三种基本材料:⽶、叶和绳。

最早的记载有五⾊线绳,除了草绳,现在
有⼈⽤棉绳,但是到塑料绳也派上⽤场时,那颗粽,不吃也罢。

⾄于湖州的褚⼩昌⽼店的猪油⾖沙粽,不太甜也不腻⼝,尤其是粽⼦包扎的松紧,恰到好处,糯软不糜,靠近⾖沙的不夹⽣,靠近粽叶不沾滞。

⼀般上粽⼦不是甜就是咸,唯⼀变化是潮州的,它⼀半咸,有肥猪⾁和栗⼦等;⼀半甜,是⾖沙,汕头妈祖宫的粽⼦最著名。

粽⼦⼀下⼦就吃饱了,停不下的⼈过后⼀定很⾟苦,喜欢的话可以分开进⾷,把剩下的切⽚,再煎炸出来吃。

或者再⽤⼩叶包之。

要找迷你粽,泰国⼈⼿⼯细,他们包得⼀串串,每颗只有葡萄般⼤。

粽⼦加⼯,叫为粽再蒸,是清代名点之⼀。

⾹港九龙城的新三阳南货店,包的粽⼦最好吃,最豪华的粽是很⼤只,包鲜⾁、蛋黄和⾦华⽕腿,要卖到上百块。

住在⾹港很好运,天天过节,⽇⽇吃粽,在这⾥做傻⽠也幸福。

(节选⾃蔡澜《吃粽⼦的旅程》)
丰⼦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家
丰⼦恺笔下的端午节
我写民间⽣活的漫画中,门上往往有⼀个王字。

读者都不解其意。

有的以为这门⾥的⼈家姓王。

我在重庆的画展中,有⼈重订⼀幅这类的画,特别关照会场司订件的⼈,说:“请他画时在门上写⼀个李字。

因为我姓李。

”这买画⼈把画当作⾃⼰家⾥看,其欣赏态度可谓特殊之极!⽽我的在门上写王字,也可说是悖事之⾄! 因为这门上的王字原是端午⽇正午⽤雄黄酒写上的。

我幼时看见我乡家家户户如此,所以我画如此。

岂知这办法只限于某⼀地带;⼜只限于我幼时,现在⼤家懒得⾏古之道了。

许多读者不懂这王字的意思,也挺难怪的。

我幼时,即四⼗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姐⼀⽉前制“⽼虎头”,预备这⼀天给⾃家及亲戚家的⼉童佩带。

染坊店⾥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并挂在每个⼈的床上。

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包苍术⽩芷来,放在⽕炉⾥,教它发出⾹⽓,拿到每间房屋⾥去熏。

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个⼩洞,放进⼀只蜘蛛去,⽤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炉⾥煨。

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把蛋给孩⼦们吃。

到了正午,⼜把⼀包雄黄放在⼀⼤碗绍兴酒⾥,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落⾥去,⽤⼝来喷。

喷剩的浓雄黄,⽤指蘸了,在每⼀扇门上写王字;⼜⽤指捞⼀点来塞在每⼀个孩⼦肚脐眼⾥。

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后如有⼈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点端午⽇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痛云。

世相⽆常,现在这种古道已经不可多见,端阳的⾯具全⾮昔⽐了。

我独记惦门上这个王字,是为了画中的门上的点缀。

光裸裸的画⼀扇门,怪单调的;在门上画点东西呢,像是门牌,⼜不好看。

唯有这个王字,既有装饰的效果,⼜有端阳的回想与纪念的意味。

从前⽇本废除纸伞⽽流⾏“蝙蝠伞”(就是布制的洋伞) 的时候,⽇本的画家⼤为惋惜。

因为在直线形过多的市街风景中,圆线的纸伞⼤有对⽐作⽤,有时⼀幅市街风景画全靠⼀顶纸伞⽽⽣成;⽽蝙蝠伞的对⽐效果,是远不及纸伞的。

现在我的⼼情,正与当时的⽇本画家相似。

⽤实利的眼光看,这事近于削⾜适履。

这原是“艺术的⾮⼈情”。

(节选⾃丰⼦恺 《端阳忆旧》)
沈从⽂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笔下的端午节
边城所在⼀年中最热闹的⽇⼦,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三个节⽇过去三五⼗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直到现在,还毫⽆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居民最有意义的⼏个⽇⼦。

端午⽇,当地妇⼥、⼩孩⼦,莫不穿了新⾐,额⾓上⽤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

⼤约上午⼗⼀点钟左右,全茶峒⼈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赛竞争。

因为这⼀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份的⼈,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选出了若⼲⾝体结实、⼿脚伶俐的⼩伙⼦,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船⼤不相同,形体⼀律⼜长⼜狭,两头⾼⾼翘起,船⾝绘着朱红颜⾊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燥洞⽳⾥,要⽤它时,拖下⽔去。

每只船可坐⼗⼆个到⼗⼋个桨⼿,⼀个带头的,⼀个⿎⼿,⼀个锣⼿。

桨⼿每⼈持⼀⽀短桨,随了⿎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上拿两⽀⼩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调理下桨节拍。

⼀船快慢既不得不靠⿎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声如雷鸣,加上两岸⼈呐喊助威,便使⼈想起梁红⽟⽼鹳河时⽔战擂⿎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匹红布,⼀块⼩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个⼈头上去,都显出这⼀船合作努⼒的光荣。

好事的军⼈,当每次某⼀只船胜利时,必在⽔边放些表⽰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的愉快起见,便派⼠兵把三⼗只绿头长颈⼤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放⼊河中,尽善于泅⽔的军民⼈等,⾃由下⽔追赶鸭⼦。

不拘谁把鸭⼦捉到,谁就成为这鸭⼦的主⼈。

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各处是鸭⼦,同时各处有追赶鸭⼦的⼈。

船与船的竞赛,⼈与鸭⼦的竞赛,直到天晚⽅能完事。

(节选⾃沈从⽂ 《边城》)
(原标题:飘⾹的粽叶⾥,包裹着多少乡愁啊)
(来源:⽂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