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5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7),对照组患者采取血肿前后钻孔交叉引流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出现头痛、智能减退,精神障碍或轻度偏瘫等不良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1.5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 d。
结论:将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方式用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值得广泛推广。
标签: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在外伤3周以后出现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常见病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是血肿外膜血管形成出血理论。
研究表明,血肿的扩大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老年人的脑萎缩,颅内压降低,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1]。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作为传统的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存在严重的并发症。
钻孔引流术的单孔单管引流也是常用方法之一,因为引流管位置原因存在引流不完全等缺点,因此寻找疗效显著,术后不良反应小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集的5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分组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种方法的不同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5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中男32例,女25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27),年龄50~70岁,平均(55.0±2.5)岁。
入院时意识清醒的患者40例,意识模糊17例,一侧肢体瘫痪5例,精神出现异常4例。
所有患者均具有明确外伤史,血肿出现在额部、颞部、顶枕部、颞顶部。
所有患者均无出血倾向或者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均在知情并自愿的情况下参加本次研究。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遗传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血肿前后钻孔交叉引流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具体实施方式为,(1)手术方法: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采取仰卧位,头转向对侧,根据头部CT结果选取血肿最大层面位置作为钻孔,先在钻孔处做3~5 cm的纵行切口,切开头皮,用乳突拉钩将切口处头皮牵开,显露颅骨,用
颅骨钻在颅骨上钻孔一枚,颅骨用骨蜡止血,电灼“+”字切开血肿处硬脑膜,缓慢放出硬膜下血肿,待积血溢出显露出血肿腔后,缓慢置入8号引流管,同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直至流出澄清液体,如果置管时遇到阻力不容易插管时可以稍微改变方向或者边旋转边送入,然后分别将两根8号引流管置入血肿腔的最高点及最低点,远端分别从切口边缘约5.0 cm处另戳孔引出固定,缝合切口,从低位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直至高位引流管流出澄清的液体以排出血肿腔内气体,防止颅内积气。
(2)术后处理:患者术后应采取平卧位,将引流管及引流袋放置于床头,每天给患者静脉补充2000 ml左右的等渗液,同时鼓励患者多喝水以尽快促进脑组织膨起,促进血肿腔闭合。
当患者引流液明显减少且通过头颅CT检查无异常时即可拔出引流管。
1.3 疗效评定标准
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四个等级,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头颅CT结果显示血肿消失,侧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位移现象消失;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头颅CT结果显示血肿大部分消失,侧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位移现象有所改善;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开始消失,头颅CT结果显示血肿变小,侧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位移现象不明显;无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完成治疗内容后,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有效情况进行评价并统计。
比较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详见表1。
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出现头痛、智能减退,精神障碍或轻度偏瘫等不良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1.5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 d。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头部有轻微外伤史的患者,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随着血肿不断扩大,颅内压会相应增高,此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2]。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钻孔引流术,通过对颅骨钻孔打破血肿腔密闭的内环境,用引流管将其内积血引出,解除脑组织的受压状态,尽力回归正常状态,此时血肿可在一定时间内消除[3]。
大量实践证明,钻孔引流术操作简单,创口较小,对绝大多数患者都有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如患者颅内积气,易复发,血肿残留,严重出血,容易引发颅内感染等等[4]。
较常用的单孔单管引流也存在引流管位置不适导致引流不完全,而双孔引流又需要钻双孔,延长手术时间的同时增加了术后感染的概率。
已经有报道单孔双管引流术用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实施弥补了以前各种手术方式中存在的不足[5]。
双管引流的实施使得手术结束时颅内气体随着注入的生理盐水排出,降低了气颅的发生概率。
本实验对笔者所在医院收集的57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分组治疗的方式对比血肿前后钻孔交叉引流术与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治疗的效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出现头痛、智能减退,精神障碍或轻度偏瘫等不良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1.5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 d。
综上所述,将单孔双管冲洗引流方式用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代明,徐兵,王方发,等.单孔双管引流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1,5(4):477-479.
[2]马现启.单孔双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8(9):6198.
[3]韩鹏慧.改进术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1(29):116-117.
[4]朱志刚,陶志强,徐建荣.单孔单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5(4):309-310.
[5]仇德利.单孔双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80例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9(11):1267-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