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第2课--苏联的崛起导学案
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学习目标
1.本文总结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
2、分析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学会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二、自学
与交流1.苏联确立的经济建设路线是。
2.1926年,苏联以优先发展的方针,启动了工
业化的进程。
3、苏联于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到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世界。
3.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竞赛中,最著名的运动是。
4.1936年,,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同时也标志着的形成。
(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5、斯大林模式的
特点: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匮乏,盛行;经济上:排斥,强调用来干预经济。
结果造
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
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6、评价斯大林模式:利:使苏联跻身于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弊:从长远来看,阻碍
了苏联的建设和的持续发展,妨碍了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7、启示与教训:(1)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2)制定经济政策时,一
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保证各行业平衡和
谐发展;(4)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依法治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8、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________。
三、检测与反馈1、对斯大林模式评价不正确的是()a、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
b、对苏联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
c、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d、后
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2.1936年,如果你踏上苏联的领土,你和我能看到的是()① 农民们在集体农场的
田地里吃饭② 农民在市场上自由交易
③书店有新出版的新宪法④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在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重点发展()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4.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居世界先进工业强国之列。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5.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中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
①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②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④ 1956年三大改革基本完成。
① ③ B① ④ C② ③ D② ④
6.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斯塔哈诺夫D.戈尔巴乔夫7。
第一个工业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标志是()
a.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8、材料分析:
材料一:我们比发达国家落后50到100年。
我们应该在十年内完成这段距离。
要么我们这样做,要么我们被敌人击倒。
材料二: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
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阅读后独立或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怎样的国内外背景?
(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苏联自1928年以来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什么工业化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3)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在农业方面实行什么方针?
9.活动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列宁
材料二:粮食税自然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控制剩余粮食的自由??剩余粮食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端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在无产阶级国家监督和管理下发展资本主义不仅有益,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立即促进农业的兴起。
――列宁
二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1)材料一中是哪一种经济政策?依据材料分析,当时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
(2)材料2是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你的依据是什么?请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
(3)材料三中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哪一政策?为什么说这一“思路”比较好?
(4)材料III中僵硬的“苏联模式”具体是什么意思?第一次模拟考试的特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