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高三下学期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市高三下学期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是中国文化在语言文字使用中的浓缩精华,寥寥数语,却做到了写实性与抒情性、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乙]中国曾被称为“诗的国度”,所谓“不学诗,无以言。

”祭拜祖先需要唱诗,登高望远需要题诗,好友分别需要赠诗,入仕为官需要考诗……在中国历史上,诗歌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的有力表达。

[丙]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哲学思想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实践与人生哲学价值观。

中华优秀思想长期浸润中国文学,久而久之转化为诗意,以诗歌等形式影响和塑造着民众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凭借着优美的语言与凝练的旋律,诗歌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外化为口耳相传的继承与发展,又内化为潜移默化的心灵认知。

多少名诗佳句依旧在中国人嘴边吟诵,因而在他们心间缓缓流淌。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息息相关
B . 浸润
C . 潜移默化
D . 因而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二上·中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童庆炳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

不过,文学经典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永久地成为经典,而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在文学经典被建构的时候,意识形态像一只无形的手,形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

但我们不能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关。

实际上,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作品内部要素对于建构文学经典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

如果一部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感情,真的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即使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如何“操控”,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

反之,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

清代产生的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如《平山冷燕》《玉娇梨》等,这些作品并没有成为经典,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
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李煜的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并无密切的联系,李泽厚认为:“作者李煜怀着一种悔罪的心情企望着出世的‘彻悟’和‘解脱’,但同时却又恋恋不舍,不能忘情于世间的欢乐与幸福,作者痛苦、烦恼、悔恨,而完全没有出路。

这种相当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此言得之。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

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作品的思想意义比较狭小,就算是一部长期被列为文学经典的作品,也可能经不起意识形态风暴的摧残而被淘汰出局。

反之,如果我们面对的作品思想意义比较开阔,可供挖掘的东西很深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说不尽”,那么,虽有意识形态风暴和文化权力的横行,也可能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形,从而在“文学经典”里立稳脚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曹雪芹。

由于《红楼梦》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的巨大张力等,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

总之,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对于文学经典建构的巨大作用,但那种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决定一切的观点,由于忽略了作品内部要素的重要作用,因而是不可取的。

(节选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学经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

而意识形态就是影响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B . 除了意识形态与文化权力,作品内部要素也就是艺术价值和言说空间,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C . 不能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往往缺乏艺术水准和价值,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也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

D . 相比于清代的一些才子佳人小说没有成为经典,而《红楼梦》被建构为经典,这证明了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的建构不是决定性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作品艺术价值除了艺术水准和引起共鸣等之外,还包括考虑某些作品是否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

B . 李煜的词被列入文学经典,主要得益于词作触及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起深切的感受,与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并无关系。

C . 文学作品本身思想意义是否开阔,可供挖据的东西是否深厚,这也是影响文学经典建构的作品内部因素。

D . 《红楼梦》具有广阔的言说空间,即使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其进行不同的解释,也难以影响其经典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文本节选的论述逻辑看,除了作品内部要素外,应当还有作品外部要素。

B . 李煜作品中出现痛苦、烦恼、悔恨等个人情感,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C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红楼梦》”等现象的出现,证明了文学经典在思想意义的开阔性以及意蕴的丰厚性。

D . 从全文看,在文学经典被建构的过程中,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比文化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为重大。

3.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

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

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

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

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

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

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

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

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

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

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

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

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

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

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

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

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

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展核查工作。

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

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可以鼓励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

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以致形成裂变式传播。

B . 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 . 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貌似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 . 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牟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 . 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C . 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亲朋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 . 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依据文本概括。

4. (12分) (2019高三下·浦东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

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

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

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

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

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

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

“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

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

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

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

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
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

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

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

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

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⑬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

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

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⑭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

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

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⑮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

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⑯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

”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

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

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⑰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

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⑱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

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⑲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⑳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用意。

(2)文章第⑪段第⑯段都写到梵高,视角和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分析第⑱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镇江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焻;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

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

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为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

(限4处)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2)文中的“管、商”分别指________和 ________。

(3)请根据材料概括“三代之衰”“孔孟既没”后的社会现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三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②功。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

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

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

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 . 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 . 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 . 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2)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2017·深圳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看到“________ ,________”的景色,思及自己多年来的辛劳以及丈夫的负心,不由得悲从中来。

②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就会主动向那人看齐;看到他人的不足,就会如《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那样认真反思自己。

③在《赤壁赋》中,苏子以“________ ,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 (2020高三上·安庆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①________,古时就被用作防醉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

柿子中的有机酸和鞣酸,能促进消化,加速酒精分解;
②________,水的含量也不少,这些糖、钾和水有利尿之效,能帮助机体排泄。

醉酒后吃上两个柿子,可以缓解第二天头痛。

除了醒酒,柿子本身口味甘甜、营养丰富,但是,③________,因其含有鞣质、果胶,与胃酸或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柿结石,空腹食用或者食用过多都易导致消化道疾患。

9. (5分)对“英雄”的评价有不同标准,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英雄”的理解。

要求:①符合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50字。

示例:翻开《水浒传》,林冲说:英雄要有血性。

虽然我曾苟全忍让,但当我奋起反抗手刃仇人,冒着风雪迈向梁山时,我就是英雄。

翻开《汉书》,苏武说:英雄需要忠诚。

虽然我被困北海,但当我拒绝劝降的诱惑,最终回到汉朝时,我就是英雄。

①翻开《丹柯》,丹柯说:
②翻开《老人与海》,桑地亚哥说: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20高一上·钦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是时代的精华、人生的瑰宝,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

请联系你阅读经典的经历及感受,写一篇记叙文,谈谈你的阅读生活。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内容具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②文体鲜明,具备记叙文的要素;要有叙与悟的“碰撞”,叙要清楚,悟要扣叙题。

③字数不少于9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4-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