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中学生物教学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
作者:陈奉玲李斌才李贵才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4年第14期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弊端,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的要求。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就如何做好中学生物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了探讨。

生物教学创新教育学生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知识讲授多,思想解惑少;课堂授课多,课后实践少;照搬教材多,特色内容少;考试死记多,启发思考少。

以致教和学都围绕着考试来展开,而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应试能力,而不是创新,反映不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既缺少应有的活力,又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的要求。

因此,为了适应未来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态度,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基本技能。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素质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

我们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生物教学中如何推进创新教育
1.生物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创新教育理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要变传统“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

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

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知识信息,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因为每个
人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而新知识、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人们以新的创造基础,而且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创新兴趣。

2.教学过程中勇于尝试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

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并引导学生提升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

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此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

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影响条件为温度或酸碱度),再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

操作中教师可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研究课题的实质。

教师只有教学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有意识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才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3.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首先鼓励他们大胆地陈述他们的想法,对教材提出异议,对实验大胆改进,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于现存的结论,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而地这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会有所收益。

所谓学有所疑,小疑而小进,大疑而大进。

只有质疑,解题的思路才会更广阔,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开阔。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方面进行。

思维的灵活性,包括对比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等,表现在能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考虑和分析问题,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理解和研究问题,特点是教师对重难点的教学,诱导学生进行各角度探讨,多方式表述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既可很好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经验相连接。

随着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思维方法日趋多样,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和秩序性地对他们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要将上述各方面的发散性思维同想象、聚合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各具优点和独特的作用。

在创新思维中它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只有不断地发散一聚合一再发散一再聚合,才会使创新思维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应当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4.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推动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充分利用实验条件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物实验课是加强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对实验目的的学习、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掌握、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方法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应该搞好生物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管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在实验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模型、标本、仪器、药品、台账等的管理;使仪器设备科学分类,整齐美观,陈列有序并使用柜卡片,取用方便,时刻处于完好可用状态;满足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积极研究改进实验,配合教学自制教具,增强实验效果。

营造一个洁净、整齐、具有科学实验氛围的文明、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以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

(2)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主要阐述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

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

在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实验环境以及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PowerPoint(简称PPT)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制作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多媒体演示功能,能化静态为动态,化动态为静态,化无声为有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化微观为宏观,并能跨越时空的限制。

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生物课堂的趣味,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理解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PT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把微观的生物学知识宏观化、可视化;二是有利于把抽象的生物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三是有利于把繁杂的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

举个例子,如生态系统的成分,通过图片介绍使学生很快就了解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的位置、作用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视频片断再现菜地生态系统中:“菜—虫—青蛙—蛇—鹰”这一食物链。

这样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密度更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课堂密度的增加,使课堂教学使用时有了余地,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达到学习目的,掌握所学内容。

因此,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整个生物教学更加开放,更加富有生活情趣和活力,同时也更加突出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使生物教学更接近大自然,更接近生活,也更能说明问题。

同时,激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内容感兴趣,课堂参与意识随之而来,互动的气氛使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也参与到了教学中,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所学的知识,从而整体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三、结论
总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创新教育的新要求,生物教师要认清形势、担负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恒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管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377-378.
[2]杨延君.Power Point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2010,(7):53-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