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分
析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生物技术及其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重点就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用的生物技术展开全面探讨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应用
1生物技术概述
生物技术是一种基于现代生命科学并关联其他科学领域的技术手段,其中包含了人们熟知的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内容。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生物技术泛指利用的一切生物手段,也就是与传统化学农药相对于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常见的生物手段由病虫害天敌、微生物、菌类等环保绿色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目前,伴随着我国生态环保工作的日渐强化,森林建设管理中的病虫害防治也呈现出绿色无公害方向转变,从而推动了我国林业工程领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与作用
2.1提高林业工程建设质量
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病虫害问题十分常见,同时病虫害防治也是林业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病虫害问题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态势,甚至还会造成林木大面积死亡,从而影响了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
生物技术相比传统化学农业的防治方法,一方面能够实现一次防治长期有效的作用,例如天敌法、微生物法均能够长期抑制病虫害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生物技术还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植物生长提供更为丰富的营养成分,例如微生物降解林区内的废物,并生成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机物,从而提高树木的生长速率。
2.2缓解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在过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虽然能够取
得理想的杀虫去病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具体而言,
大量甚至超量的化学农药使用,一方面会导致周边空气中化学有害物质成分的增加,进而危害其他植物的生存。
另一方面,化学药剂还会残留在植物体内,同时
大部分药剂则深入土壤与水层之中,从而带来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技术在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不仅不会带来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同时还有利于维
持森林生物链的稳定与平衡,从而实现达成理想的而生态环保效益。
3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原则
3.1生态性原则
从专业角度来看,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更多的是基于生
态环境保护工作延伸而来的,因此在生物技术应用时必须遵循生态性原则。
具体
而言,生物技术在实际应用方法上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但如果生物技术应
用不合理则会导致反方向的效果。
基于此,在生物技术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融
合时,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最终目的,这便需要相关单位在生物技术选择时确
保其科学合理性,避免因不合理的生物技术选择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系统遭受破坏。
3.2控制性原则
从病虫害防治效果来看,生物技术相比化学农药的应用优势已不言而喻,但
同时也存在着杀虫去病速度慢的缺陷,因此该技术在应用上更加适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式方法。
在此背景下,生物技术应用还要遵循控制箱原则,即通
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来实现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最大化。
具体而言,相关建设单
位要在病虫害问题初发阶段甚至潜在风险阶段便进行生物技术的应用,从而对病
虫害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此才能规避病虫害问题蔓延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3.3经济性原则
除上述方面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生物技术应用还要遵循经济性原则。
对于园林工程建设单位而言,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资金支出,一旦
该方面成本造价过高则会影响其他养护管理工作的落实。
基于此,在生物技术应用时还要遵循经济性原则,一方面选择最为经济适用的生物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则通过生物技术来为森林构建一道抗病虫害免疫力,从而达到一次使用长期有效的效果。
总而言之,生物技术的应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相关建设单位则要做好生物技术的科学合理选择。
4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4.1天敌防治技术
天敌防治技术是基于食物链理论发展而来的防治方法,通过病虫害的天敌来抑制和消除病虫害不仅能够取得理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也不会带来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存在一种或多种天敌,例如七星瓢虫能够有效抑制蚜虫问题,而鸟类则能够捕食植物中生长的害虫。
在天敌防治技术应用时,为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与平衡,还需要对病虫害的“天敌”加以科学合理选择,并做到以下几方面技术要求:(1)病虫害“天敌”具有安全性,不能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其他危害。
(2)保障天敌具备一定的数量与规模,能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3)注重对天敌的保护,避免病虫害天敌受客观因素影响而无法长期起到病虫害防治效果。
4.2菌类防治技术
菌类防治技术是采用原病菌或微生物等生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通过菌类生物寄生的作用来杀死病虫害,进而起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从技术层面来看,菌类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和效果理想的应用优势,是未来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而在菌类防治技术应用时则要做好以下几点技术控制:(1)根据病虫害类型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寄生原病菌或微生物,从而达到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目标。
(2)由于寄生原病菌及微生物均或多或少的造成生态环境影响,因此还需要做到其应用时的可控化,并将影响降低到最小。
(3)为提高菌类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还要做好应用方式以及时间方面的有效控制,例如采用喷雾方式来进行施菌杀虫。
4.3信息素诱杀防治技术
昆虫在繁衍期间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信息素,而利用这种信息素对昆虫的吸引
力也能够实现病虫害防治效果。
具体而言,通过人工释放信息素能够诱导有害昆
虫汇集,并采取集中灭杀的方式解决病虫害问题。
除此之外,利用信息素理论还
能够破坏昆虫的繁殖规律,使其无法繁育或丧失繁育功能,如此也能够取得理想
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值得注意是,信息素诱杀技术具有成本高、技术复杂的特点,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相对较少,但在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愈加普遍的今天,推
动该方面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4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的原理为利用生物活体或代谢产物来进行病虫害问题抑制和杀灭,
与传统化学农药之间存在本质性差异。
从应用角度来看,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具有
见效快、无污染和无残留的应用优势,由此不仅规避了化学农药具备的一些弊端
与不足,同时也适应了新时期绿色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本需求。
目前,生物农药
防治技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相关研究工作也在逐步深入与推进,相
信在不久的将来该技术必将成为我国林业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病虫害防治手段。
4.5抗病虫害品种培育
除上述用于直接处理病虫害问题的生物技术外,培养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树
木品种同样属于生物技术范畴。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开始认识到培养抗
病虫害树木品种的价值与意义,而相关研究工作也在逐步深入开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应用是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符合
绿色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需求。
目前,生物技术在应用上已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而相关建设单位也要做好生物技术的科学合理选择,由此来推动我国林业工
程建设的科学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盛华. 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 林业勘查设
计,2022,51(1):35-37.
[2] 赵正华. 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 河北农
机,2022(1):95-96.
[3]郭桂玲,孙增富.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运用[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3):56-58.
[4] 李火军. 浅谈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 农村科学实验,2021(1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