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市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四)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怔怔(zhèng)慰藉(jí)伛偻(lǚ)骸骨(hái)
B . 矩形(jū)吮吸(shǔn)桎梏(gù)趿拉(tā)
C . 坍圮(pǐ)笨拙(zhuō)笑靥(yè)咋舌(zé)
D . 谂知(shěn)篡夺(chuàn)恪守(kè)浸渍(zì)
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 周公馆里发生的一切,对鲁侍萍来说,宛如南柯一梦,她决定带女儿离开这里,离开这让她伤心和怨恨的鬼地方。
B . 为了娶那位名门望族的小姐,你们逼着我们母子俩离开周家。
C . 在房贷利率问题上,市民不得不锱铢必较,因为选对了房贷产品,不仅能够省钱,还能让家庭财务状况更加健康。
D . 穆巴拉克黯然辞职后,阿拉伯世界民众受到鼓舞,针对各国政府的抗议示威活动不绝如缕。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也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
B . 梁平竹帘起于宋代,迄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
它是以竹丝为主要原料,编织成帘,并画上精美图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C . 像“中国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勇于追求,敢于创造奇迹。
D . 最近,美国一科研团队提出极具挑战性的一个理论:我们的智力能力正在损失,因为赋予我们脑力的错综复杂的基因网极易受基因突变的侵害。
4. (2分)(2016·西安模拟)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
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
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力模糊;而噪声达到ll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A . 所以,处于噪声环境中长时间地活动,就很容易使人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B . 因此,人如果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就很容易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C . 所以,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对于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
D . 因此,对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来说,时间长了,就很容易产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二、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
5. (16分) (2019高三上·徐汇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①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②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
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
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
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
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
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
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
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
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___。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
仁之施,自父子始。
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
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
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
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
游于斯,餔③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
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
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
③餔:吃饭。
(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 . 也
B . 者
C . 焉
D . 耳
(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 . 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 . 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 . 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 . 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 . 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 . 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6. (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处土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7. (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无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的“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弥补自身不足。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直接描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感受。
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就表达了这种感受。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
8. (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
1986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
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
2001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下列对“863计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是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促成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战略。
B . 这是在邓小平批准的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基础上制定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战略。
C . 这是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的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D . 1986年3月启动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1957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坚定地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B .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有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国度的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C . 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D .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到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
(3)根据原文内容和结构,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B .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首尾圆合型结构。
C . “飞向太空的航程”既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也喻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一探索过程。
D .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1999年“神州”一号发射并成功返回仅仅经历了7年,但从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却经历了33年,就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经济实力有限而尘封了中国的飞天梦想。
9.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
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
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
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
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
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
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
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
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
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
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
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
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
鱼不值钱,卖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
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
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
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
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
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
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
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
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
”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
真好吃。
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
这天晚上愉快。
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
母亲为他缝补衣衫。
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
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
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
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
还是鲜气逼人。
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
真的晕了。
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
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
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
我往外连爬带跑。
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
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
我低下头,它们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
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
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
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
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
我不能挣脱。
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
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
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
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
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风声大得使我害怕。
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
好俊的小鱼。
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
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
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
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
我不好意思。
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
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
他们死得惨。
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
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
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
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渔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
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
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
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
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
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
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
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自《上海文学》2003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 . 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
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 . 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 . “我”一家因吃大海中的毒鱼而濒临死亡,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
这个情节启示我们:大自然
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E . 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
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情节让人意料。
(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打鱼人的代表,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4)小说为什么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0. (13分) (2020高三下·海淀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
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当时,民众的恐慌情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
由于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
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而现代医学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
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的安全与幸福。
(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
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
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
据史料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
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
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
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
(取材于陈忠海、和静钧的文章)
材料三
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
一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共识。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晶体。
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
当时曾有媒体评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
尽管病毒自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
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
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毁灭。
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
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多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