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_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

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

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孙武人生的巅峰时刻。

但是战后,伍子胥为报家仇而对楚王掘墓鞭尸,这也导致他与孙武一刀两断。

与此同时,吴王穷兵黩武,拒绝了孙武的计谋。

这是孙武理想破灭的时刻,上天给了他无以伦比的条件,却又亲手破灭了他的希望。

孙武注定不得其志。

各国诸侯都不会认同他的“仁”,人间总是存在战争。

他悲悯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剧世界,看着保卫一方水土的城墙被攻破,想到强征来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剑下,见证腐朽诸生和昏聩君王郁郁而终,而这一切,都会在血雨腥风中不断重演,生生不息。

孙武的不得志,还表现在与伍子胥的决裂上。

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如同乞丐一般仓皇的人共他探讨兵法,他等不到那个忠诚其国的将军与他共同锄田。

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剑熔铸成犁,将暴戾转为平和与安定。

可是,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会拥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与赤胆忠心?他只能释然,想着伍子胥死前会不会在雪夜之中想着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独坐长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孙武口中的“仁”,且没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

自此,他们两个将永远被书写在这本兵法中,作为挚友、兄弟,千古流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综合频道的节目,一经亮相,就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象级爆款,也成功为文化节目树立起了新的标杆。

节目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

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跋涉不止的宋应星。

这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

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

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

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

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

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

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

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

《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

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

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

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

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

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

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

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

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4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这是《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的内容,作者宋应星。

第一次了解这部著作是历史课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我才重新认识了这部书和他的作者。

宋应星,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第一次会试就中举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积了不少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知
识,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在好友涂绍煃的资助下刊印成册,才有了这部巨作——《天工开物》的问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书》;“开物成务”,“开物”二字取于《易经》。

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开创万事万物。

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理念为“贵五谷而贱金玉”,故将《乃粒》放在首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与袁隆平院士研究亩产千斤的超级杂交水稻,与国家坚守耕地红线不谋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凉梦”一直在延续。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继往开来,这四个字虽简单却有千钧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会更有所成。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

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

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

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

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

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6
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

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

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
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

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

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

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

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

‘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

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7
今晚,我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典籍里的中国》相遇,随当代读书人一起,进行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

“贵五谷而贱金玉!”一句话仿佛浓缩了宋应星撰写这本书的理念。

卷一《乃粒》,卷十八《珠玉》,宋应星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应星在6次科考失利之后,并没有因此颓废,而是在路途中看、学、思,在脚下的万里路上悟到了书卷上没有的东西,增加了
未曾听说的见闻。

功名利禄于宋应星已然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份理想:五谷丰登,物阜民康。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重农固本”视为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每朝每代人殚精竭虑,极具创新精神,接力传递责任,只为中华。

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三百年的握手,不仅是两位科学家的握手,更是两个时代的握手。

他们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享受先人前辈的胜利果实,我们更要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让科技再发展,让祖国再腾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也许有人想当大官,有人想当企业家,有人想当科学家,但希望当我们通过学习实现各自理想后,可以继续用我们所学知识回馈社会,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
《尚书》并非上古之书,乃后人(孔子)尊崇、崇尚《书》之典籍而美化得名。

上古之书,时间尺度要拉长,以三五千年为尺度,至少是7200年~10800年以上,三皇之前,甚至以万年为尺度,几万年前乃至更远古更太古。

所以,《尚书》是上古与中古之间的书,若要以具体的时间推移作为计算尺度的话,“三古”划分之名则是后代学者所处的具体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为人类历史再过几千年或者几万年,“三古”又如何划分都是个问题。

《书》《书经》《尚书》之演化,如果是《三坟》与《五典》的遗作,(《三坟》《五典》即:传承“三皇”思想与“五帝”思想的书,即三皇五帝的道术),那么,还有一个可能是三皇之前的上古史要么遗失,要么已经被后人删除了,因为上古结绳记事与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符号,后人基本是很难看懂的了!
有了书,有了典籍,有了帝师,就有了学习复刻传承的功能,因此文化的本质与天子的道术是不会断层的,它会以另外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山海经》与
《庄子》,近代有《毛泽东思想》。

当然了,还需要有千古圣人的降临,才能“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解读天地密码与天书密码。

《尚书》中的记载,大禹治水,定九州,说明自上古以来,华夏一体,解放了全中国,解放了全人类;上古真人纪更是“天下一家”,“天道为一”,“地球人类命运共同体。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中原与蛮夷的区别呢?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几万年又发生了什么演化呢?上古、中古与后古的蛮荒之地呢?上古、中古与后古的流放史呢?日月昭昭,不言自明。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古思想来自上古思想,下古思想来自中古思想,一脉相承。

可是,道术将为天下裂,后人的思想越来越复杂,人格也越来越分裂,文化就越来越退化。

文化的复兴,就是要复兴到天地间最本真的朴素文明。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9
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

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

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问:华夏何为一体?答曰:华夏自古一体!
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

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

上一盏不灭的明灯。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中华文化,永续不绝。

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

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

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

数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穿越时空、对话先贤,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尚书》破壁而来。

这本书穿越千年才重
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沉寂了近千年,这些典籍破壁而出。

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

现在一万六千余件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

世代传承,在“传承”中领悟中华文明,千年来,《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以命护《书》片段让观众不禁泪流满面,秦末动乱,《尚书》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视《书》如命,纵然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

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妻、子为保护《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

网友:敬佩!敬畏!
节目演绎了《尚书》中多个场景,每个经典故事都让人沉浸其中,节目中演员对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画,看得观众热血澎湃,泪流满面。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精粹绵延不绝?《典籍里的中国》中,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故事,都将给我们答案。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
之前对王阳明的个人经历略有了解,通过本次看《典籍里的中国》最后一期,演绎了王阳明的一生,比起看书,给人视觉的冲击确实大一些。

王阳明,生于书香门第,父亲王华是状元,所以少时成长家境优越,除了读书写字,他也喜欢舞刀弄枪排兵布阵。

但在朝廷供职之后,他的人生就开始变得坎坷。

上书谏言,被廷杖三十,险些毙命。

侥幸撑下来还被贬去贵州边远地区。

途中宦官也派人杀他,不过未能得逞。

去了贵州,又不幸染病。

即便在这样多舛的命运的折磨下,他也没忘记少年时立志做圣贤的志向,先贤的教诲也谨记于心。

他一遍遍追问自己什么是理,什么是道。

最终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后继续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从此一生践行。

我们偶尔会抱怨自己起点不高,不能出生在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家庭里。

在看王阳明的一生的时候,从结果来看,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顾其过程,极其艰难。

一个状元的儿子,自己也中进士入朝为官,却被打个半死,还要贬去偏远地方,这种巨大落差对一个人的身体的精神打击是致命的。

起点高,也意味着摔得重。

如果是块土,摔下来可能也就散了,变成泥。

如果是个皮球,摔得越重,弹的越高。

问题是,你经不经得起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是因为他是圣贤,所以能讲出大道理,能够忍受非人的遭遇。

而是因为,他经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后把这些经历说出来,也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以教化众人为己任,最终才得以成圣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2
书可以干什么,是什么?我在期中考试中回答道:丰富自身学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或是造福国家社会。

在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明白:我对书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过肤浅幼稚,忽略了他们到底是怎么传承的。

典籍里的中国介绍的是“五经”中的《尚书》,通过伏生这个人物介绍了《禹贡》、《牧誓》这两篇__。

伏生护书动人不已,儿子舍命护一车书简,妻也在流亡中丧命。

他自己一生都在读《书》、研究《书》。

放在现在,或许再没有人愿为书丢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历史课老师讲文明的起源从哪里开始?国家的形成。

《尚书》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如果丢失,那就是积蓄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文明丢失了。

所以《尚书》的流传是读书人对中华文化的守护,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举起手中的中国典籍,那些在你看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你能想到背后是有鲜活的故事和很有生气的人吗?你能想象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是由一个个伏生用命搏来,用血换来的吗?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断绝,你以为是天意吗?我骄傲我自豪,因为这恰恰说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守护历史文明的真相。

最后伏生见到现代图书馆里珍藏的图书,见了手机上的《尚书》,见到口中诵读《禹贡》的孩童,他深感欣慰:因为书人人可读。

他是安心了,《尚书》不会丢失了。

有时候当我们习惯了某种东西时,一定不要忘记它是怎么来的。

科学如此,书亦如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3
看《国家宝藏》,有句话非常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

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

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4
今天,我看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节目说的是《尚书》这册书里的记载和它的经历。

《尚书》里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到东周的事件,历时约1500年,书上写了《大禹定九州》,还写了《牧誓》等。

其中《牧誓》写道:后羿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亲自跟纣王对战,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助阵。

这就是《尚书》的其中一章。

一位东周的书生——伏胜,他家一直在保护《尚书》。

如果伏胜来到现代的话,那他就能教历史了,而且他还可以做历史节目的主持人。

伏胜的家还会变成记者采访他的地点。

为什么伏胜爱《尚书》呢?我想是因为伏胜从小学习《尚书》,他还把《尚书》传承给了儿子。

项羽攻入咸阳烧毁了许多书籍,包括一部分《尚书》。

伏胜一家也逃难去了,不过在回老家青州——山东时,他们被乱兵所截获,伏胜的儿子想保护《尚书》,他跟乱兵搏斗被杀,他的母亲后来将《尚书》看作儿子来保护。

现在《尚书》只剩下28集,我们要保护好它们。

《尚书》不仅写了历史和修身的要点,更多的是历史的辉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响,他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以及特别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