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为政以德ppt精品课件37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以今天的眼光看,孔 子“先富后教”之见,是颇合 唯物主义思想的。治国的最高 境界应是“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共同发展。冉有善追 问,孔子善巧答;问者求知心 切,答者思想深邃。师生互动, 可谓绝妙。
冉有(前522—前489), 名求,字子有,周朝春秋末 鲁国人。是孔子的直系(第 一代)弟子,比孔子小29岁, 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 名,多才多艺,曾做过鲁国 贵族季孙氏(鲁国的正卿, 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的家臣。 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后 封徐公。冉有出身卑微,性 格开朗,秉性刚直。
端木赐,字子贡,(前520前456)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 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 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 巧辞,善于雄辩。他还善于 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 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 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 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 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 共守了六年.
【评析】此段也是本篇的纲领所 在。孔子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而 不太赞成外在的强制的约束,这 是他人道思想的体现。内因是变 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事实上一个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 办法,是内心里有强烈的道德感 和羞耻感。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 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 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 家中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法治也是必要的,以法治国与以 德治国并非是对立矛盾的。
【2· 1】子曰:“为政以德,譬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 “用” 的意思。正常语序应为:以德为政, 即统治者应该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 即“德治”。介宾短语后置句
2以德”的 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 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 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 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 峻法。
【2· 3】子曰:“道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无耻:没有羞耻心。“道之 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 古代不守礼义、不 光彩、不体面即“无耻”, 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 低下,含义较窄。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 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 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 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 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 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 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 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 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 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12·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 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
【注释】问政: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足:使动用法,使……充足。 斯:代词,这。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 说法。信,信任。立,存在,生存。
(我国现在的治国方略是两者的结合) 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3·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注释】适:往、到。 庶:众多。 加:增益。何加:加何,宾语前置 富:使动用法,使……富裕。
《管子· 治国》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 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畏罪,所 以比较好治理。民贫则危乡轻家,犯上作乱,所 以难于治理。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 地让人民富裕起来。这就是富民政策。 《管子》表达的思想正是孔子在这里所表达 的思想。
• 有一年高考作文:有一个年轻人背着“健 康”、“美貌”、“诚信”、“机敏”、 “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到 了一个渡口。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过了不 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 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 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 里。过了一会,又需要扔掉一个背囊……最 后只能留下一个。 • 如果这一作文题让孔子来写,他会选择扔掉 什么,留下什么?为什么留下这样?
【1· 5】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2、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 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 业。 3、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 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 “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 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 为狭义。 4、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 业为主,这是说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耕作与 收获,即按照一定的时节。
【评析】子贡提问层层剥卸,孔子 回答一针见血,可谓问者有目的, 答者有心数。儒家从来主张“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故“去 兵”“去食”可以,“无信”则 “不立”。即执政者要有良好的品 德修养,让百姓信任自己,否则国 “不立”。 谈谈你的认识?
然而,马克思主义 认为:“人们首先必须 吃、喝、住、穿,然后 才能从事政治、科学、 艺术、宗教等等……” 如果“去食”,人的生 存都失去了基础,何以 “立”?可见孔子的思 想也有过于理想之嫌。
孔子教导我们——
1、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 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 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 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 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 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 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评析】儒家的政治理念是 典型的道德政治,认为只要 当权者修养自己的德行并对 天下百姓推行德政,就能治 理好国家,得到百姓拥戴。 本章为全文之纲领,以下 各章所论均围绕此纲展开。
【注释】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用”的 意思;道,通“导”,训导;齐,整 顿。 2、这几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