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优秀作文:多维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优秀作文:多维视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都可能因其视角的不同而迥异,如何以多维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为背景,引出对多维视角看待世界的思考。
题目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需要以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去理解和感知事物,体现了对个体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考查。
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核心词是“多维视角”,解读这个词是审题的关键。
一、关键词分析
多维视角:这是题目的核心关键词,指的是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去看待和理解事物。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拘泥于一种思维模式,而是能够灵活地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纷繁复杂的世界:这是对题目背景的描述,强调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充分考虑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避免片面和偏激的观点。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这是题目中的具体情境,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同一事物。
它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运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问题,从而得出更全面、更准确的结论。
二、立意与选材
立意:本题的立意在于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以多维视角去看待和理解世界。
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阐述多维视角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考生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多维视角的深层含义,探讨其对人类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选材:在选材上,考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可以选取科技领域的创新案例,说明多维视角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选取文化领域的交流案例,说明多维视角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考生还可以从社会热点事件出发,分析多维视角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实际意义。
三、写作指导
明确观点:在写作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即认为多维视角对于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考生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使观点具有说服力。
举例论证:考生可以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代表性、普遍性和时效性,使论证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逻辑严密: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注意保持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
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分点论述,最后总结归纳。
同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文章更加流畅和连贯。
语言规范:在写作时,考生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
要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生僻的词汇和句子,保持语言的简洁明了和通俗易懂。
同时,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避免语法错误和错别字的出现。
范文鉴赏:
亲临得灼灼真知,多维见落落全局
“事不目见耳闻”,固不可臆断其有无,万事唯亲临,言语才有所依仗。
但又有言,“亲眼所见,亦非真实”,此谓之“当局者迷”,故一维所见仍不足为据。
因此,欲探究万事之本,发掷地有声之音,恐唯有:
抛弃臆断,亲临获灼灼真知;摆脱偏狭,多维见落落全局。
“亲临”是睹全局的始端,是触真知的钥匙。
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你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而在当今社会,不做调查,张口瞎说的人并不鲜见。
他们常操着“唯我独醒”的口吻,评点世间人事。
譬如司马南之流,秉持“真相不可能三角定理”,善于言辞,漠视行动,只问情绪,不谈逻辑。
他们谈问题只攻击安全之所,不涉足危险之地;只骂表面之脓疮,不究溃烂之根本;只迎合群众情绪(维护自身流量),不提升群众认知。
正因如此,他们既安全又有影响。
而可悲的是,不知“亲临”且懒于思考的人也比比皆是。
他们成为居心叵测者制造的烟幕里的囚徒,自以为晓天下大道,掌人间正义,殊不知自己只是被其收割的“流量韭菜”。
我们绝对不能加入其中,任其猖獗。
而要识破其生财之道,以“亲临”作护盾,抵挡住销骨之论。
而如果只“亲临”其境,不做全面调研,则极有可能偏听偏信,暗于真相。
故而,我们还要认识到“多维”的必要性。
“多维”之“横岭侧峰”、“远近高低”、“身在此山”,皆是观全局的视角。
亲临所见,或许不假,但退后一步,换个角度,则所见大不同。
但苏轼的诗中之义仅止于此吗?他所说的七个维度所见之境,孰真孰假?或者七维所见之综合就是“庐山真面目”?我们不能妄下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七维所见要比一维之见要全面,更比道听途说真实。
尽量多维观物,是理智决策的前提。
且说,擅长掌全局者,皆是能多维观事而从容处事。
唐太宗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我党执政,民主集中,倾听各党派代表意见,为民谋永利。
正因如此,前有贞观之治,后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由此可见,“兼听”能“多维”见事,让人不囿于一见,能通观全局,理智决策。
然而,要做到“亲临”与“多维”,确非易事。
“亲临”是临“至关事(地)”。
但“至关事”不是刺探明星私生活,“至关地”不应包括世界遗产地,军事禁区等等。
亲临之事物,应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学术真知,关乎专业技能的发展,关乎国家尊严,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界内亲临。
“多维”是见多面,但兼听不一定明,很有可能如同老子所云“五色让人目盲,五音让人耳聋,五味让人口爽”,也就是说,在纷繁的信息中,如果不加辨析,我们很有可能迷失方向,失去主张。
所以,在实地调研和多维见物的同时,一定要多多往顾初衷,并权衡比较,这样才能离“庐山真面目”越来越近。
时代如翻滚不息的洪流,嘈杂喧嚣;幻象如经久不散的迷雾,遮日蔽月。
我们无法让错误闭嘴,但能用理性锚定立场,用明智照亮前路。
正所谓:
去亲临求证,用热烈的目光寻找灼灼真知;
善多维发现,用睿智的思想统览落落全局。
换个角度看世界:抬头与低头的选择
徜徉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固定的视角所束缚,难以洞察世间万物的多元面貌。
然而,只需换个角度,抬头仰望星空的辽阔,或低头沉思大地的厚重,我们便能开启全新的认知之旅。
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方式的转变,更是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与升华。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抬头与低头的选择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言:“万物皆流,无物常驻。
”这启示我们,世界是变化莫测的,唯有不断变换观察的角度,才能更全面地把握真理。
抬头时,我们追寻的是形而上的思索,探索宇宙的奥秘与生命的意义;低头时,我们则回归现实,关注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的实际问题。
这种角度的转换,正是哲学思考中“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有机结合。
心理学角度告诉我们,抬头与低头的选择也是一种心理调适的过程。
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我们有时需要抬头看向远方,用希望和梦想来激励自己;有时又需要低头审视内心,通过自我反省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
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而要实现这一需求,就必须学会在抬头与低头之间灵活切换,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满足。
历史学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无数伟人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换个角度看世界。
如拿破仑在遭遇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后,没有一味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是低头反思,最终东山再起;而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时,正是抬头仰望星空,突破了牛顿力学的桎梏,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换个角度看世界,抬头与低头的选择,不仅是一种观察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它让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抬头时,我们拥抱梦想与未来;低头时,我们脚踏实地、勤勉前行。
这种角度的转换,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从容与坚定。
让我们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吧!在抬头与低头之间,寻找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深度美文:
人生有种智慧,叫换个角度看世界
"当你从山顶看世界,世界变得不同;当你从深海看天空,天空也变得不同。
"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当我们改变看世界的视角时,世界也会把它的另一面呈现给我们。
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来向我们阐述这个道理。
01
在很久以前的古代,有一位名叫南伯子綦的智者,他喜欢游历四方,探索世间的奥秘。
有一天,他漫步在商之丘的山丘上,发现了一棵不同寻常的大树。
这棵树巨大无比,足以容纳千辆马车在其荫下。
南伯子綦惊叹道:“这棵树真是非凡,一定有着特殊的材质!”
但当他仔细观察这棵树的每一个部分时,却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
树枝弯曲得无法用作栋梁,树干虽然粗壮,却因为纹理松散而不能制作棺材。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棵树的叶子竟然会让人口舌生疮。
南伯子綦不禁感慨:“这真是一棵无用的树啊,但它之所以能长得如此巨大,正是因为它的无用。
哎呀,那些懂得‘无用之用’的神人,真是高深莫测!”
02
与此同时,在宋国有一个叫荆氏的家族,他们擅长种植楸树、柏树和桑树。
他们对树木的要求非常严格,只有达到一定标准的树才能被保留。
那些稍微弯曲的树枝,会被用来做猴子的栖木;那些粗壮的树干,会被富有的商人和贵族订购去制作家具。
但这样的做法,却让许多树木在未达到自然寿命之前就被砍伐。
这些树木的命运,就像那些被用于祭祀的牛、猪一样,不能用来献给河神,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而南伯子綦则认为,这正是那些真正懂得生活智慧的神人所追求的“大吉祥”。
03
南伯子綦对大树的观察和思考,体现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的重要性。
他没有被大树表面的“无用”所迷惑,而是从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伟大。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往往能够发现问题的另一面,找到更加深入和本质的解决方案。
生活是一幅多维度的画卷,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视角和理解去描绘它。
然而,当我们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常常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忽略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换个角度看问题,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新的解决途径,还能让我们发现生活的另一面,体验到不同的美好。
04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换个角度看世界呢?也许,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几个方面试试:(1)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挑战
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往往被视为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将这些挑战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宝贵的财富。
例如,失业可能让人感到绝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可能是转行或追求梦想的契机。
失败虽然痛苦,但它教会我们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变得更加坚韧和智慧。
(2)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观点和价值观的差异而与他人产生冲突。
但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就能够减少误解和矛盾。
换个角度看待他人,意味着我们要更加开放和包容,愿意倾听和尊重不同的声音,这样我们就能够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3)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
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当我们面对社会问题和全球性挑战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例如,环境保护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合作,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4)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自我
自我认知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
我们常常会因为自我设限而无法实现潜能。
但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自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就能够发现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新技能、尝试新经历或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总之,换个角度看问题,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
它要求我们放下成见和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观点和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升自我认知,最终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也会为我们呈现它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