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 珠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 三 队伍处于劣势 角 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追求降低成 外商投资区位改变 本→扩大市 场规模
外资企 业由珠 三角迁 往长三 角及国 内其他 地区
支撑珠 三角地 区产业 升级动 力减弱
问题2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城市人口和城市 数量迅速增加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的 位 置 和 范 围
四川 江西 贵州 云南 广西 湖南 福建 广东 澳门 香港
海南
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 小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 湖南、云南、贵州、四川、海南九个省份和 大珠三角: 小珠三角与香港、澳门。 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 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夯实基础阶段
(1979—1990)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
第一阶段: 夯实基础阶段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侨乡优势 ③政策优势 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②矿产资源贫乏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 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影响: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 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 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 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 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第二阶段:产业升级
(1990年以后)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阶段:产业升级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全国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 问题: 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 一轮的产业 结构调整时期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 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 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 市 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两 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步提 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5.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珠江 三角洲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无 论在科技、文化、 制度等方面都有 不同的优势,要 根据各城市的特 点,发挥自己的 区位优势,关键 是突出长三角的 窗口示范性,京 津唐的高科技性, 珠三角的外向型 经济。
我国十五大城市圈
(1)北京城市圈: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圈,天津滨 海新区是未来国家重点的投资发展区域。 (2)沈阳城市圈:重工业城市最集中的城市圈,沈阳城 市圈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最关键区域,关系到未来整 个东北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 (3)哈尔滨城市圈:以石油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 为主导的城市圈,哈尔滨城市圈也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 产区域。 (4)郑州城市圈: 历史文化名城最集中的城市圈,洛阳、 开封、安阳三大古都均在郑州城市圈内,郑州城市圈居民 生活和收入水平在中部处于偏低水平。
对策2——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珠江三 角洲地区各 城市在积极 努力,加强 相互分工与 合作,构建 以香港、广 州、深圳为 核心的大珠 江三角洲城 市群。 “泛珠三角”经济圈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泛珠三角”又叫“9+2”,“泛珠三角”计划 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 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 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
4.南京自身可
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 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先要解决自身的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 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 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 的发展,打破“二元经 济”的格局。其次要积 极开展长三角的产业分 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 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 要加快与长三角的区域 市场整合。
工业化与城 市化是推动 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 要动力。
推动 工业化 带来 促进
推动
城市化
全国 局部率先工业化、城市化 推动 优惠政策 实施 发展 中国家 区域工业化与城 市化是两股相互 促进的力量,区 域工业化必然带 来城市化,城市 化反过来又会促 进工业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 励少数有条件的区 域率先推进工业化 与城市化,以带动 相邻区域以至全国 其他地区工业化与 城市化。
(5)济南城市圈:以国有大型企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圈, 但现阶段济南城市圈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在沿海地区处于 偏低水平。 (6)徐州城市圈:沿海地区经济整合难度最大的城市圈, 徐州城市圈目前以重工业为主导。 (7)上海城市圈:中国最发达、最成熟的城市圈,上海 城市圈的生产总值居全国十五大城市圈首位,上海浦东新 区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中国的金融中心。 (8)福州城市圈:中国侨汇收益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 城市圈,福州城市圈毗邻台湾,是一个机会与矛盾并存的 区域,现阶段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9)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中部崛起的最关键区域, 关系到未来中部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 (10)长沙城市圈:中部地区居民生活和收入水平最高的 城市圈。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 放以后,珠 江三角洲地 区作为我国 对外开放的 前沿,给予 许多优惠政 策,使珠江 三角洲地区 优先于其他 地区吸引外 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珠 三 角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 洲地区是著名 的侨乡。改革 开放以后,广 大华侨和港澳 台同胞利用他 们在海外的各 方面关系,通 过投资、引商、 引资,推动了 珠江三角洲地 区的经济发展。
城市规模 急剧膨胀 城市竞争力明显下 降,引发居住、交 通、教育和治安管 理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规划、建设 和管理严重滞后 城市规模结构 不合理,城市间 缺乏分工合作
握手楼
深圳楼房密度大
城中村
问题3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能源、交通、工矿 企业的迅速发展 “三废”排放量 大、处理量小
环境问 题严重
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背景)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 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 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 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 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 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 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 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中国第一侨乡—江门
1、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区位、侨 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完成下表,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 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 的条件 拥有的条件 良好的区位条件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国际经济环境
2、根据上表的结果,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 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 件是什么? 由问题1的分析我们得知,珠江三角洲在20世 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 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 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3.可以从两方面
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 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 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 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 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 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发 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 和创作巨大的发展商机。 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 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 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 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 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 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 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 共同发展。
(11)香港城市圈:中国居民收入最高的城市圈,香港城 市圈外向型加工工业高度发达。 (12)南宁城市圈: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商贸最密切的城市 圈。 (13)重庆城市圈:西部地区最发达的城市圈,重庆城市 圈具有极强的旅游竞争力,现阶段重庆直辖市为西部经济 发展的龙头。 (14)西安城市圈:西安城市圈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现 阶段西安城市圈具有较强的文化竞争力。 (15)乌鲁木齐城市圈:中国与中亚各国商贸最密切的城 市圈,乌鲁木齐城市圈目前总体经济实力是十五大城市圈 中最薄弱的,但具有很强的资源竞争力。
对策3——加强规划与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 市制定了发展 规划;
⑵对于外来 人口加强管 理 。
东莞市新区规划图
工珠 业江 化三 和角 城洲 市地 化区
特定的国际 国内背景和 有利的地理 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2、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 (1990年以前)
长江三角洲 地区发展的有利 条件: 自然条件 (气候、地形、 河流等) 市场腹地 基础雄厚 交通条件等
1.长江三角 洲地区城市的等 级规模比较合理, 不同等级的城市 有其不同的定位, 能够实现各级城 市之间的合理分 工,发挥城市群 的整体优势。
2.长三角城 市的等级规模是 以上海为中心, 以南京、杭州为 二级城市中心, 兼顾辐射、扩散 其他城市;珠三 角城市以广州和 深圳作为区域中 心。长三角是单 核模式,而珠三 角是双核模式。 (鲁:济南和青 岛,闽:福州和 厦门)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噪声污染 噪声扰民, 生存环境 质量下降
酸雨危 害严重
水质性 缺水
耕地锐 减,土 壤肥力 下降
森林减 少,水 土流失 严重
赤 潮
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 基础较好的 广州市为基 地,发展石 化、钢铁、 汽车、造船 等原材料工 业和装备制 造业,以此 推动地区的 产业升级。
第一阶段
工业基础 薄弱 1979 年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
___密集 主导产业 劳动 型产业
矿产资源 贫乏
劳动力 丰富
附加 值低 __
珠江三角 洲地区工 业增加值 增长较慢 ____
至
1990 年
__________ 政策、侨 ______ 引进 资金 ____、技 建立 生活消费品 加工厂 乡 ___优势 术、_____ 设备 改革开放 初期 外商投资 规模___ 小 吸引外资额 增长_____ 较慢
发展 高新 技术产业
全球化、信息化 , 世界:经济________________ 经济结构调整 。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_______________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 进程加快
城镇数量猛增 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 比重提高
城市化 进程加快
三、问题与对策
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 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迅速的地区 之一。珠三角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 一。 据05年资料,珠三角工业化水平达到80%,城市化 水平达到60%。
过去的深圳
工业化进程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 业(1990年以后)
城市化快速推进,成为我国城 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相对落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 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和管理
补充: 长江三角洲 地区城市的协调 发展
在珠江三角 洲地区,城市化 是伴随大批遍地 开花的侨资工厂 而起步并逐步推 进的。与此不同 的是,长江三角 洲地区的城市化 是上海的对外扩 散而不断发展的。
第二阶段
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抓机 住遇
全国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 ________
1990 年 以 后
经济发展 带动工资 水平____ 提高
劳动力成 _______ 本低 ___的优 势丧失
劳动密集型 _________产 业不能支撑该 迫 产业 地区工业化的 使 升级 进一步发展
深圳东门工地
深圳梅林社区
今天的深圳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1. 含义 又叫 城镇化 ,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 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城市人口增加 2. 标志 城市数目增多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