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以苏为鉴”
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1、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 2、学习苏联不能代替对本国的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 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 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是长 久之计” 。——毛泽东
2、《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 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一开始 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 方针,这就是:“要把国内外 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
2、人的发展:
每个人有安全感、归属感,民主法制,人权 保障,诚信友好,安定有序,人尽其材,各得其 所,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
中华巨龙的腾飞
——改革开放的历程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使我们党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始终代 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始终代表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 ——江泽民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目的
※ 社会主义本质分解表
经济发展 → 速度与效益统一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宏观
发展
社会发展 → 公平与效率统一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微观
人的发展 → 手段目的统一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1、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 发展。” ——邓小平
中国关于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8.19”事变
老 大 哥 的 红 旗 倒 了
我们总结了几十 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 克思主义是什么,过 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 清楚。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 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 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 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 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 的物质基础 马列主义的设想是建立在资本主 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 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大力 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 的总量。 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 历史阶段,因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 务很艰巨。
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是要实行各尽所 能,按需分配,就要要求社会生产力高 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 产力。
我是名学生,我认为如今我们比较 实际的共产主义追求,是更相对平等的民 主制度,阶级体制的淡化,人民权利的完 善,和自由环境的扩充.尽量避免矛盾激 化,在原有正确的共产主义思想上,熔入 符合人民利益的新的发展观念,和人生观, 世界观.努力从自己开始做好没件事,然 后再营造一个正确的良性的生活环境,最 终把这种进步思想带进社会,得到大家的 认同,共同实现心中的共产主义!!
2)解放生产力 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 道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关系的落后或超越都会影响生产力的 发展。 在探索的道路上,一度认为公有制程 度越高越好,排斥私有制,严重影响了生 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改变了关系对生产力的不适应,为发展扫 除了障碍。
什么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什么,是物质 导向法则的最后终结,是为了人类精神的 解放,不再为物质所羁绊。自由就是人的 意识的自然存在,基于物质的生存,而不 基于物质而自由。社会的意义在于支持人 类精神的存在,不在于统治,而在于个体 意识的自由,这也是政治的目的。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根本任务 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 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 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 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 更高一些,否则,就没有说服力
第3章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第3章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问题1: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以及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所谓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其内涵丰富而又具体,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整体特征。
这一概括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
第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过去长期以来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同时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讲,表明了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是统一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面临着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其基本制度是在消灭了剥削制度和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是存在严重的弊端,这些弊端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只有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才能解放生产力,进而发展生产力。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
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的前提下,必然会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存在某些剥削现象。
但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非公有制既然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为最终消灭剥削现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四章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六大报告:把发展
作为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是由党的执 政地位所决定的, 是对执政规律认识 的深化,也是党实 现对所承担的历史 责任的需要。
第一,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 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所处的地位:夺取政权 党所肩负的任务: 革命 求解放
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党中央第一次
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 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
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
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
(《邓小平文选》第3卷)
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邓小平南方讲话
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
第一、中国发展的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中国发展将会增强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 “中国威胁论”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
上多次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邓小平:“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 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 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 切的标准。”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
首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社 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其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总 结我们党和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基础上 提炼和概括出来的。 第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根据 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任务提出来的。 第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1、经济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替代、淘汰落后 生产力的历史,决定这一进程的直接原因是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优化我国 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是 我国先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 性力量,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重大飞跃,科 学技术必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 发展要求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在人类历史上,哪个阶级、政党或政治组织代表 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就顺应了历史 发展的趋势,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掌握 了领导和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主动权。 衡量和判断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程 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政党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 展中的作用。
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现实意义
(1) 是党在新世纪的庄严使命。
(2) 是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
(3) 是党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
(4) 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关键。
(5) 是激烈国际竞争中增强国力和地位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二、先进生产力 不断取代 落后生产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 进程
• 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 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 上。为实现现代化而奋 斗,最根本的就是通过 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 产力的发展,形成发达 的生产力。
发展不平衡
•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 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 有变,现阶段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 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经管学院
089101班
一、中国共产党
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走上历史的舞台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社会主义改造 •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 开放
新民主主义
• 新民主主义应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使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 顾,分工合作,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简称“四面八方”政策。确 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它们符合中国历史和中 国革命所形成的社会现实,有利于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优 势,使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因而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理 论与政策。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 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全 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劳动技能 和创造才能。
对人才的培养
• 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 • 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 • 开创人才辈出并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 局面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重点: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2、“三个有利于”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难点:1、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直接动力。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历程(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预测1、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2、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取代无政府的盲目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4、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5、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6、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获得彻底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二)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与实际模式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设想①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②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③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④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⑵实际模式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
3、50-70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和偏差(1)观念上的偏差一是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则当作教条;二是把斯大林模式当作社会主义唯一的实践形式。
⑵主要表现:①所有制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②按劳分配下的平均主义加等级特权分配;③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忽视商品经济;④政治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必须继续革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4、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特点:侧重于生产关系,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胡锦涛总书记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个方面:关于“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
其中包括“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包括对“三个代表”科学论断及相互关系的阐释,以及对“三个代表”科学论断的重大意义的论述。
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其中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论述,关于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的论述,关于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其中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论述,关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的论述,关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论述,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密切联系的论述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
其中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的论述,关于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论述,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其中包括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述,关于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论述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其中包括关于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论述,关于改革的基本指导方针的论述,关于对外开放战略的论述,关于在对外开放中要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的论述等。
第十讲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新中国建立后
三大改造即将胜利在握社 会主义制度即将建立
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希望另辟蹊径,探索适合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共二十大后 八大召开前后
进一步加快了对中国自己的社会 主义建 设道路的探索步伐
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许多重 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思考,取得了 一系列宝贵的思想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苏联社会主义 模式
经济上: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高度集权 的行政体制
意识形态上:严格 的一元化思想控制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4.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很大程度上照搬 了苏联模式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失误与对社会主义 本质认识不清有关,将特征等同于本质加以固守。
课间休息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 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 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 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 论断的雏形。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 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 始 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 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 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 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 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 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其三,总的来说,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既具有开创性, 涉及范围又比较广泛,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 段、中心任务、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建设 等方面都提出过有益探索,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 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 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 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Microsoft Word 文档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了推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所作出的的新的理论概括,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因而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这一实际出发,经过深入思考,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后提出来的。
这一新理论概括,从历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中,抽象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使人们科学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原来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至今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肯能比较快地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
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作者:唐多荣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年第04期江泽民同志的“5·31”重要讲话,科学地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地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
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会促进我们企业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充满生机,在大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加具有竞争力。
一、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来推进企业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且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只有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发展生产力,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
一个好的企业,不但要有丰富的生产资源,良好的经营环境,广阔的销售市场,还要有一个综合素质高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
我们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中,首先要联系企业的实际,建设一个政治上坚定,工作上创新,既懂现代科技,又有经营管理才能,团结务实,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建立一支敢于抓管理、技术过硬、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特别能吃苦的中层干部队伍。
这样才能做到发展生产力既见物,又见人,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引进科技人才,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谁掌握了高新技术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我们桂林市天湖水电站也和其他企业一样,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抢占制高点。
通过筑巢引凤,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引进自己发展所需的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通过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环境,调动广大职工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热情;通过加大专业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更新,提高生产工具的科技含量来提高生产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消灭剥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阶级已经作为一个阶级不存在了,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对工商业进行了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私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被消灭了,总的说,那时侯没有剥削,而且私营业主也被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进入到七十年代末期后,邓小平认识到,要想是中国人摆脱贫穷,就要发展生产力。而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层次不一,搞单一的公有制,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于是在经济体制上走了一条改革道路。即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实现证明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当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以来,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又出现剥削和分配的一些旧现象,但这并不和社会主义相位被。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最新、最突出的方面,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可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本质观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长期笼罩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念的拨乱反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个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早已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却经历了相当艰苦和曲折的探索过程,是在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起来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复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和揭示,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言简意赅,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领会。
浅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浅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发展生产力科学改革共同富裕引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至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以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列宁看来,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新制度最终战胜旧制度、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主要是因为:其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如何全面认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第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第五,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只有大力推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如何全面认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
第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第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三、如何全面认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三个代表的内容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主要内容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列宁系统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他十分强调党的先进性问题,认为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明确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并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党的重要任务。
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发展生产力科学改革共同富裕引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至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以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列宁看来,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新制度最终战胜旧制度、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主要是因为:其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精华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精华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https://img.taocdn.com/s3/m/764637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2.png)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而强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中,生产力的发展像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这是因为: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的要求,当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变革。
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从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的,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所以,生产力是全部历史发展的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在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由于社会产品还不够丰富,还不能充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只有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的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杜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从党建立第一天起,就把消灭剥削、为人民谋利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宗旨。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要存在下去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目的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通过对工人劳动的剥削来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少数人富裕起来,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读后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读后感篇一通过阅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我对“三个代表”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理解了党的政策,也明白了党为什么能够领导这个国家,成为这个国家的核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具有深刻的背景:一、世纪之交国际政治风云变幻。
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是由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引起的。
但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政治格局并没有按照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意愿发展,“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仍在曲折中发展,总体缓和、和平、稳定、局部紧张、动荡、战乱仍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和普遍化,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使得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文化的互相交融,意识形态的冲击。
同时,我还了解到“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外,我学习到“三个代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突出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生产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要求,继承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
同时也深刻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指出了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制定了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把增进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谋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 中 国改 革 开放 的 不断 深 入 , 中国 越来 越 多 地 融入到 国际社 会 大家 庭 中, 给我 国的 发展 带 来 这
了更多 的战略机 遇和更 加严 峻 的挑 战 。善 于 回答 新
器 时代 , 子时代 , 原 一直 到 现 在 的信 息 时 代 , 无不 是 社会 生产 力发 展所致 。 邓小平 同志依据 马克思 历史 唯物 主义 的基本原
收 稿 日期 :0 7 7 9 20 —0 —0
生产力 这一根 本任 务 , 民的生 活 长 期得 不 到 显 著 人 改善 , 多地 区无法 摆脱 贫 困 , 渐形 成 了贫穷也 是 很 渐
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 , 似乎富裕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 之后 , 竞发 展 到 “ 穷 越 光荣 ” 荒谬 境 地 。 小 平 越 的 邓
表” 思想中的基本 内容之一。它与邓小平同志提 出的社会 主义的根 本任务是 一脉相承 的理论
体 系。
【 关键词】 三个代表 ;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 改革 【 中图分类号】 102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 1120 )3 08 — 2 08 90 ( 70 — 0 1 0 0
理 , 从我 国现 阶段 的基 本 国情 出发 , 简 意赅 , 并 言 语
课 题 的中国共产 党 , 走过 8 在 0多年 艰苦卓 绝 的艰 难 历程, 取得 举世 瞩 目的辉煌 成 就 后 , 过深 思 熟 虑 , 经 江 泽 民同志代表 中央提 出 了“ 三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 重 为我 国在 新 时期 怎样 建设社 会主义 和怎样 建设 党指 明 了方 向。其 中 ,中国共产 党始终 代表先 进社 会生 “
作者简介 : 周莲芳( 94 , , 16 一) 女 山西临汾人 , 毕业 于山西师范大学 , 现工作 于山西建筑职业技 术学院 , 副教授 , 究方向 : 研 思想
政治教育。
81
维普资讯
以大无 畏 的政治理 论 勇 气 , 导 全党 和全 国人 民拨 领
于受 “ ” 左 的错 误思 想 影 响 , 承的理论 体 系。 社会 主义 的根 本任 务 是 多 方 面的 , 在 社会 主 党
1 解放 生产 力 。 发展 生产 力是社 会主义 的根本 任务 义初级 阶段 的基 本 路 线 明 确 提 出 把 我 国 建 设 成 为 “ 富强 、 民主 、 明” 文 的社 会 主 义 现代 化 国家 , 这就 包 含着社会 主 义的经 济 、 政治 、 和文 化的任 务 。而其 中 最 根本 的任务 就是解 放生产 力 、 展生产 力 。 发
维普资讯
20 0 7年 9月
山西经 济管理 干部 学 院学 报
J 1 A FS A X C N MI N G Ⅷ N I 0 乐N IO H N I O O CMA A E E TI 1 N
S p .2 0 et 0 7
第 1卷 5
第3 期
V0. 5 No 3 11 .
论 代 表先进社会 生产力 与社会 主义 的根 本任务
口 周 莲 芳
(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山西 太原 0 0 0 ) 30 6
【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的社会 生产 力的发展要 求” “ 这一命 题是 江泽民 同志提 出的“ 个代 三
主义 的根本 任务 之 中。把 解 放 生 产力 , 展 生 产力 ” 发 作 为社会 主义 根本任 务 , 是邓 小 平 根据 马克 思 主义 的基 本原理 , 刻总 结 我 国社 会 主 义建 设 的历史 经 深 验, 从我 国实 际 出发 得 出的最重 要结论 , 是解 决 当代
认 为 , 人类 社会 以来 就存 在 着 这样 一 个 基本 而 自有
又简单的事实 , 即任何社会 的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 吃 、 、 的 问题 , 穿 住 然后 才 能从 事 政 治 、 学 、 科 哲学 宗 教等活动。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 , 就不可能有其他 社会活 动 , 也不 可 能 有社 会 历史 。人类 社 会 从 最早 的石器 时代 , 青铜 器 时代 , 器 时代 到 蒸 汽 时代 , 铁 电
生 产实践 是人类 最基本 的社会 实践 。唯 物史观
放松 发展 生产 力 的错 误倾 向 。正如 邓 小 平 指 出的 : “ 多少年 来我们 吃 了一个 大亏 , 会 主义改造 基本 完 社 成 了, 是 ‘ 阶级 斗 争 为 纲 ’忽 视 发 展 生 产 力 。 还 以 ,
‘ 化 大革命 ’ 文 更是走 到 了极端 。 由于长期 忽视发 展 ”
现社 会 主义 的发展 目标 , 就必 须 在 坚 持社 会 主 义基
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一命题与邓小平 同志提出的“ 社 会 主义 的根本任 务 是解 放 生产 力 和 发展 生 产 力 ” 是
一
本制 度 的基础 上解放 和发 展生产 力 。社会 主义 的本 质理 论决 定 了社会 主义整个 历史 发展 阶段 的根本任 务都 是要 不断 地解放 生产 力 , 展生产 力 。 发 发展 生产 力是 社会 主义 的根本 任 务 , 是 马 克 这 思 主义 的基本 观点 。为什 么邓小 平在 不 同场 合反 复 强调 这 一根本 任务 呢?这 是有深 刻历史 教训 的 。由
出惊 人地 指 出 :社 会 主义 的本 质 就是 解 放 生产 力 , “ 发展 生产力 , 消灭 剥 削 , 除 两极 分 化 , 终 达 到共 消 最 同富裕 。科 学 地揭示 了社 会 主 义 的本 质 , ” 明确地 回 答 了“ 么是社 会 主义 , 样 建 设社 会 主义 ” 什 怎 。要 实
动 生产率 , 归根 到底 是 使新 社 会 制度 取 得 胜 利 的最
重 要 的东西 。 ” 3 代表 先进社 会 生产力 。 就是 要实现 社会 主义根本
任 务
乱反正 , 正本清源, 明确地指 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 “ 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 , 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 产力 。应该 把解 放生 产力 和发展 生产力 统一 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