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南源岭村被征地农民的转型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市南源岭村被征地农民的转型之路作者:袁仁荣熊慎端李志宏
来源:《资源导刊》 2013年第10期
南源岭村地处福建省武夷山旅游风景区。
前些年,因景区保护和建设开发需要,南源岭村
大片土地被征用,许多村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换来了一笔数目可观的土地补偿资金。
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转型发展,还是存进银行吃利息?就在村民们左右徘徊时,村两委会
在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与群众共同探寻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失地不失志”的转
型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根基,对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铁饭碗。
”村委会主任
吴木山说,作为一位老主任,他很理解被征地农民心中的感受。
从2005年起,由于支持武夷山世遗二期保护、宁武高速公路、303省道拓宽、大红袍山庄
等项目建设需要,南源岭村被征地1.35万亩,全村有2/3人口基本失去土地,人均拥有土地不足1亩。
虽然他们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补偿,但关键还要实现村民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坐吃山空”。
村两委集思广益,积极走访了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并深入被征地农民家中拉家常,征求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达成共识:利用优势的地理位置,独辟蹊径,充分展示后发优势,变
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勇当发展生态崛起战略的引领者。
农家旅馆宾客盈门
2010年夏季的特大洪灾,使南源岭村不少村民遭受巨大损失。
在灾后重建中,国土资源部
门提前介入,在重建用地选址、用地计划报批、项目点地质评估等方面全力以赴帮助落实。
南
源岭村结合中心村建设试点和世遗二期保护搬迁安置,对新村建设统一规划,分批建设,每幢
楼层整齐划一,中间为绿化带,环境优美,适宜农民兴办家庭旅馆、餐饮等服务业。
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14家农家旅馆,拥有床位140多张。
地处公路边的南源岭八方饭店,几乎每天宾客盈门,特色农家菜肴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店主龚荣奎说:“作为被征地农民,我
们走过曲折路,今天能发挥优势,找到一条致富路,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诚信经营、热情服务,希望能给宾客留个好印象。
”
种庄稼就是“种风景”
虽然失去了大片土地,但南源岭农民善于利用剩余的边角山地,大做生态文章,发展乡村
旅游。
他们发现,这些边角山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让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
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种庄稼”与“种风景”的完美结合。
不少外出打工的南源岭农民,
纷纷回家“种风景”,经营农家乐,提升了被征地农民的家庭幸福感和稳定感。
8月份正值葡萄采摘季节,南源岭葡萄园占地300多亩,有40多户农民种植10多个品种
的葡萄。
村里还成立了葡萄生产协会,注册了“鑫峰”商标,今年全村葡萄总收入预计可超
100万元。
许多到武夷山九曲溪乘竹筏归来的游客,时常前往南源岭葡萄园享受葡萄采摘的乐趣。
青年农民郭峰强利用在农村信息站培训时学到的知识,研究各种葡萄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他种植的葡萄产量大为提高,他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销售。
放下锄头当导游
“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
这是乡村旅游从传统模式向回归自然、怡情生活的
休闲度假方式的转变。
为适应这一转变,南源岭村完善乡村旅游各项基础设施,结合葡萄园、
茶山、乡村特色美食开发,拓宽机耕路,打造了一条10公里长的七彩田园漫游道,进一步发展了观光休闲农业。
为完善农家乐的配套服务,南源岭村在公路沿线设立了散客服务中心,主要接待自驾车游客。
村支书江松文介绍,目前村里有1/3被征地农民,经过培训,从事导游、驾驶、旅游销售,为游客休闲度假提供一条龙服务。
村民周芳盛看到乡村生态游日渐红火,便告别肩上的锄头,
创办了休闲茶庄,广交四方朋友,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农家梦、田园梦、快乐旅游休闲梦、伟大的中国梦,谁说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不能保障,不
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南源岭村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其实,在武夷山市,这样的例子
还有好多,而且会越来越多,被征地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