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厦门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赏》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课内古诗文阅读(41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虔诚祭祀而得不到神灵保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但曹刿赞赏鲁庄公能据实情断案,认为这种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

(2)鲍照《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绪由慷慨激昂急转为无可奈何,表现出诗人精神上的极大痛苦。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描写箜篌乐声的清脆激越、空灵哀婉和悲切凄惨、流丽爽朗。

(4)苏洵《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守边将士既思念故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感。

【答案】(1). 小信未孚(2). 忠之属也(3). 心非木石岂无感(4). 吞声踯躅不敢言(5). 昆山玉碎凤凰叫(6). 芙蓉泣露香兰笑(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9). 浊酒一杯家万里(10). 燕然未勒归无计
......
...............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②浴乎沂,风.乎舞雩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将成家而致.汝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⑥项羽军壁.垓下
A. ①⑤/②⑥/③/④
B. ①⑤/②④/③⑥
C. ①⑥/②⑤/③④
D. ①⑥/②④/③/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

①“岁”,每年;⑤“手”,亲手,都是名词作状语。

②“风”,吹风;⑥“壁”,驻军,都是名词作动词。

③“鉴”,以……为鉴,意动用法。

④“致”,使……来,使动用法。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 惟兄嫂是依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视为止,行为迟
D. 加之以师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例句“举”,被攻破,被动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为……所),是被动句;C项,省略句;D项,“以师旅”,状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函梁君臣之.首项王瞋目而叱之.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而心识其.所以然
C.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官知止而.神欲行
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呜呼”起笔,提出中心论点,并以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为例,引发对历史的追问和感慨,奠定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B. 第二段以晋王三矢的传说,叙述了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与首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C. 第三段引《尚书》中的话作答,并顺势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D.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叙事说理,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6.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4. D 5. D
6. (1)庄宗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助词,的;代词,代指赤泉侯。

B项,副词,表祈使语气;代词,这样做。

C项,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

D项,
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论证,盛与衰,忧劳与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过程到结论,都以此为线索,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及”译为等到,“纳”译为收藏。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积”译为积累,“困”译为困扰。

参考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

”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

”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
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三)课内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千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
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燎沉香,消溽暑”表明天气闷热,暗示夏天骤雨即将降临,词人心情颇为烦躁。

B.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鸟儿生动活泼的可爱神态。

C.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绘了荷叶清新圆润、错落有致、随风轻摇的画面。

D. 词的最后三句,写出了自己和好友在梦中打鱼赏花的情景,表达了互相思念之情
E. 词人触景生情,看到眼前多姿的荷叶,想起了故乡的荷塘,生发了悠悠的乡愁。

【答案】A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

A项,不是“骤雨将临”。

“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

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

D项,从友人角度落笔。

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766)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天涯”既指地势偏远的夔州,又有流落天涯之意,写出了作者滞留他乡的悲凉。

B. `颔联将悲惨的战争现实和壮美的三峡景色相结合,营造出悲壮雄浑的意境。

C. 颈联中作者想到了战争将给蜀地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体现了作者感伤时局的情怀。

D. 乱世中渔人樵夫唱着优美动听的夷歌,生活安宁,给全诗增添了一丝浪漫的气息。

E. 尾联写英雄成为历史过客令人哀伤,好在与亲友的通信、交游给作者带来了慰藉
9. 首句“催”字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答案】8. DE 9. “催”字既写自然变化,又是作者内心的写照。

光阴无情流逝,催促作者走到人生暮年,时日无多,倍感苍凉。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

D项,“夷歌”是乱世音响,体现战争残酷。

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

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E项,“漫寂寥”是徒然感到寂寞的意思。

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

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

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催”,“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点睛: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课内诗文常识(本题共2小题,4分)
10. 下列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相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

哲学家用以说理,如《老子》《论语》等;史学家用以记事,如《春秋》《左传》等。

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B. 汉乐府继承《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其诗歌句式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

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等。

C.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的笔记和小品文影响很大
D. 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人,继承陶渊明刻画山水、谢灵运吟咏田园的传统,又加以发展变化,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表达隐逸的思想情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相关内容的阐述。

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陶渊明吟咏田园、谢灵运刻画山水。

11.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小相”,是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员。

B. 《祭十二郎文》结尾的“尚飨”,亦作“尚享”,意思是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

C. 《长恨歌》“椒房阿监青娥老”中的“椒房”,指后妃所住的宫殿,宫墙用花椒子和泥涂抹,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

D. 《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中的“归宁”,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指出嫁的女子从娘家回到夫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相关文化常识的阐述。

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指出嫁的女子从娘家回到夫家”错误,“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归宁又可称为做客、返外家,古老的传统婚俗,流行于南北广大地区,指已嫁女子,回娘家归问父母之行动。

二、课外古诗文阅读(28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为馆阁校勘,迁提举司天监
.....。

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
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
访,发常平
..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

时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括侍帝侧,帝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度售诚善然患万热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领之。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曰:“必得请而后反。

”括诣枢密院阋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

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他日复问,亦如之。

益戒无以应,
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

今北朝弃先君
..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括乃还,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复龙
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又出知
..青州,未行,改延州。

至镇,悉以别賜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

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者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沈括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
臣/恐得不足偿费/
B. 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C. 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D. 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并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
臣/恐得不足偿费/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举司天监,是司天监的长官,司天监在宋代负责观察天象、编写历书等事务。

B. 常平,指常平仓,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C. 先君,一般指的是自己的祖先或已故的父亲,此处特指宋王朝已经逝世的皇帝。

D. 出知,指我国古代在京师任职的官员被朝廷派到地方上去担任知州、知事等职。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括体恤民情,做事务实灵活。

在淮南发生饥荒时,他积极组织开展救灾活动;对填封四川私人盐井一
事,他从实际出发提出反对意见,得到皇帝支持。

B. 沈括未雨绸缪,不辱外交使命。

他预先找出宋辽边界土地争讼的档案数十件,让吏士背熟,使他们对辽官的提问对答如流,辽国只好在领土上做出让步
C. 沈括戍守边疆,重视边防工作。

在担任延州知州时,他召集边民子弟开展骑马射箭比赛活动,从中选拔出精锐之士,使当地的边防力量得到有力的加强
D. 沈括学识广博,科学贡献突出。

他通晓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学问,精通观测仪器,招请人修成新历法,编写的《梦溪笔谈》流传于世。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
(2)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

【答案】12. B 13. C 14. B
15. (1)杨益戒无言可对,轻慢地说:“你们连几里土地都舍不得放弃,难道想轻率地断绝两国的友好关系吗?”
(2)有出众才能的人,沈括亲自起身斟酒慰劳他,边境上的人欢喜感激。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解”是解州,“运解盐”是运去解州的盐,排除C项、D项。

“臣”作为“恐”的主语,结合句意分析,排除A项。

句意: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封掉而运去解州的盐,使盐全部由官府发售,确实好。

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的小盐井特别多,不可能一下子禁绝,势必要派人加强警戒,我担心会得不偿失。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特指宋王朝已经逝世的皇帝”有误,应为“特指辽国已经逝世的皇帝”。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吏士对辽官的提问对答如流,只是使对方无言以对,并未使之做出领土上的让步。

辽国宰相最终对领土的要求有所让步,其主要原因在于沈括经过六个回合的据理力争,始终不肯屈服。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无以”译为表示没有(什么)、没有(办法),“绝”译为断绝。

(2)“轶群”译为超过众人和同辈,“劳”译为慰劳。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本题中的重点词语在课文中出现过,平时多加注意积累。

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亲做官而担任了沭阳县主簿。

考中进士后,担任馆阁校勘,升任提举司天监。

当时,掌管天文历数的官员都是市井间庸庸碌碌的人,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及天文仪器,大多一窍不通。

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后,开始设置了浑天仪、景表、五壶浮漏,招请卫朴修成新的历法,把方技科分为五项,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

淮南发生饥荒,朝廷派遣沈括前去巡察。

他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疏通河渠,修治荒废的农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破坏。

升任太常丞、同修起居注。

当时市易司担忧四川禁止不了私贩井盐,打算把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实封住而运解州的池盐去供应。

沈括侍立在神宗身边,神宗问他川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封掉而运去解州的盐,使盐全部由官府发售,确实好。

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的小盐井特别多,不可能一下子禁绝,势必要派人加强警戒,我担心会得不偿失。

”神宗点头同意。

辽国特使萧禧来宋朝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界划分的问题,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能返回。

”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找到当年议定疆界的文书,把文书里所画的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

沈括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议。

沈括找到宋辽两国争论地界的各种档案数十件,预先让吏员们背熟,杨益戒有问题提出,沈括就回头让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

改天再问,还是同样回答。

杨益戒无言可对,轻慢地说:“你们连几里土地都舍不得放弃,难道想轻率地断绝两国的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出师有理则气壮,无理则气衰。

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了你们先君的重大信誓,用暴力役使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

”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改变沈括的主张,于是丢开黄嵬不谈而只要求将天池地区划归他们。

于是沈括起程回国,撰修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沈括复职担任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又被派遣出任青州知州,还没有去上任,改任延州知州。

到了延州,沈括把朝廷额外赏赐给的钱买酒,命令街市百姓中清白人家的子弟比赛骑马射箭以分高下。

有出众才能的人,沈括亲自起身斟酒慰劳他,边境上的人欢喜感激。

过了一年,沈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