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资源基础理论评析_黄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资源基础理论评析
黄 旭1 程林林2
[内容摘要]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学术流派。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出现为战略管理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本文拟对资源基础
理论的核心观点、演进历史及研究价值有关研究的追溯,透析该理论对战略管理自身
发展的学科价值。

[关键词]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观念;战略;资源
作者简介:黄 旭,女,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成都610074
程林林,男,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成都610041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虽起源甚早,但从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该理论因其在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一系列基础性问题上的独特见解和对战略管理思考方向所具有的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而成为近二十年来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近年来,“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耳熟能详,但对RB T的起源与发展知之甚少。

本文所关注的核心不在于对RBT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本身的问题进行研讨,而是通过对RBT的演进过程、核心观点及研究价值的研究进行追溯,透析该理论对战略管理自身发展的学科意义。

一、一个以“资源”为战略思考的逻辑中心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围绕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理论和流派。

这些研究多从产业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角度,着眼于把企业的最终目的看成是超额利润的追求者,在企业如何达到这一最终目的的方式上,各理论和流派对企业的定义、分析的视角等有所不同。

其中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的是以迈克尔·波特(1980)[1]为代表的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产业分析理论。

该理论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认为企业作为一个“黑箱”,是同质技术上的投入产出系统,企业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并且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相对确切的技术关系。

他沿用经典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主张从外部环境中寻找机会,认为超额利润源于产业中认识有利结构性特征的基本能力,认为决定企业赢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强调产业结构分析是建立竞争战略的基础,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

责任编辑:张友树 收稿日期:2005.4.1
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在解释公司绩效与环境的关系上获得了相当的认同,开创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但对于企业资源与绩效间的研究显得不足(Barney,1986)[2]。

该理论难以对同一行业内企业间利润差距的深层原因做出恰当的解释,致使战略管理领域存在的两个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1)为何各公司间彼此不同?(2)为何有些公司可以领先其同行业并持续其竞争优势?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上述理论的质疑。

R·P·Rumelt(1991)的研究发现:产业内中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

他认为,表现为超额利润率的企业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和产业间的相互关系,而应当是市场力量以外的、存在于企业自身的某种特殊因素在起作用。

研究者们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带动下,企业竞争环境的变迁较之过去更为快速和激烈,因此,企业对于外在的动态竞争环境的分析与掌握将比过去更为困难,相比之下,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容易管理与控制,更适合为企业拟订战略方向时的参考依据(Grant,1991)[3]。

由此而来,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和对战略管理“不同投入”重要性的认知,逐渐从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资源基础观念(Resource-Based View,简称RBV)”与“资源基础理论”便在对主流战略理论的反叛中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从而发展成为目前战略管理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前沿之一。

所谓“资源基础理论”(RBT)即是以“资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思考逻辑中心和出发点,以“资源”连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成长决策。

RBT基于两个假设作为分析前提:(1)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2)这些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非完全流动性”。

因而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使得不同的企业之间可能会长期存在差异,那些长期占有独特资源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持久的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

RB T的实质就是以企业为分析单位,着眼于分析公司拥有的各项资源,以企业内部资源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通过探讨独特的资源与特异能力,达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获取超额利润(Supernormal Returns)的目的。

RBT的提出对战略思考有很大的转变,资源变成企业重要的分析单位,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所谓“竞争优势”Barney(1991)[4]认为,“该公司目前与潜在竞争对手,无法同步执行该公司现在所执行的价值创造战略”,而“持续竞争优势”则是指“该公司目前与潜在竞争对手不仅无法与该公司同步执行公司现在所执行的价值创造战略,同时也无法复制并取得该项公司在此项战略中所获得的利益”。

研究者们认为,尽管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可在短期内通过制造或外购等方式获取资源加以构建,但任何仅利用这些轻易获得的资源所挖掘出的竞争力,无论其效用如何,都将因资源的轻易取得和快速仿效而使这些竞争力难以持久。

Barney认为竞争优势之所以能持久,是因为企业拥有异质性以及不可流动性的资源中,有部分的资源尚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不可替代等特性。

RBT的中心是从企业的“异质性”去观察企业内部的资源及能力,其重点在于识别、澄清、配置、发展企业独特的资源与能力,并能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Wegloop, 1995)[5]。

企业竞争地位的差别要归结为企业所拥有资源形态的差别,竞争优势是构建在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上的。

企业间的竞争就可以看作是异质性资源层面的竞争,如何独占某些资源或打破竞争对手对资源的独占成为竞争的焦点。

实际上,企业对持续竞争优势的追求总是要转化成对那些独特、稀缺资源的识别、占有与配置这一战略目的。

企业内在的资源(Resources)是战略制定与执行的基础,成为战略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石。

资源基础理论拓宽了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范围,在理论分析中把企业投入的内涵拓宽到
除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企业能力、组织过程以及信息和知识在内的所有企业资源。

二、由观念(RB V)到理论(RBT)的历史变迁
从战略管理学科的发展进程看,自Barnard于1938年在其《经理的职能》(The Function the Executive)一书中,透过管理职能与流程的观点来探讨企业组织及其运作机制而开创战略管理研究大门的几十年来,战略管理的研究方向随着竞争环境的变迁及研究方法的进步,进行战略分析不断的在由内而外的“公司面”的观点与由外而内的“产业面”观点中摇摆。

严格意义上说,由RBT所奉行的以“企业本身为研究单位来探讨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的观点并非是一个崭新的想法。

但RBT是在许多研究者们不懈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其演进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突破性阶段。

(一)RBT的萌芽阶段———观念的提出
最早明确提出资源基础观念的学者是Selznick。

他于1957年所著的《管理中的领导行为》[6]一书中,在描述领导能力时首次提出了“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

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因素就是组织的独特能力。

并且认为各组织之所以具有不同的独特能力,是因为不同的组织间具有不同的组织成熟度与组织环境,强调对组织整体性的保护将有利于对组织的独特能力的发展,且随着组织的发展,独特的能力将能完成独特的工作。

他提到组织的领导者具有“构建与维护组织的持久价值的责任”等概念,这些揭示了RBV的基本想法即“各公司所具有的资源都是相异的”。

这一观念后来成为古典战略理论学派,如Chandler(1962)、Andrews(1971)及Ans off(1965)等所研究的企业战略分析框架的一部分,并且他们的研究也都延续了独特能力的概念。

(二)RBT的初生阶段———理论基础的赋予
严格说来,最早赋予RBT理论基础的是Penrose,在其所著的《企业成长理论》[7]一书中,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了企业资源与企业成长间的关系,提出了“组织不均衡成长理论”,使其RBV不再只是观念上的讨论而具有了理论上的支撑。

可以说,Penrose在对有关资源与成长关系的分析和研究上,是以资源基础观点来探讨企业成长战略最主要的论述。

她认为企业的“成长”是极为自然的现象,如同有机体一般。

针对传统理论将企业看作“黑箱”的问题上,她认为,企业的定义应该是“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企业成长的源泉来自企业的内部资源,正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构筑了企业绩效和发展方向的坚实基础。

她认为企业成长的主因是“组织剩余”。

企业的生产要素是一种动态的组合过程,它会随着时间或学习而有剩余,此概念也是资源基础理论的先导来源。

她在深入分析了作为企业成长基础的企业资源和能力的突出特征和功能后,强调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Penrose认为生产性服务的异质性赋予每个企业以独具的特征,而每个企业扩张的方向必然受到所“继承的”(Inherited)资源的制约。

因此,企业倾向于围绕着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进行竞争和扩张。

她所认为的企业是战略资源的集合体,可以说,企业是战略资源集合体的观点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禀赋和要素市场上,强调要素市场而不是产品市场形成了决定企业成功的环境,企业能否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场中获取并开发战略资产的能力,由于要素市场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在获取、模仿、替代战略资源和投入要素方面就存在进入障碍,这些障碍阻止了竞争者获得和复制企业战略资
源的可能,由此造成了企业相互之间的异质性,并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成为可能。

Penrose (1959)的观点引发了学者们开始重视资源与成长的关系,尤其在无形资源与资源特性方面的研究。

(三)RBT的成长阶段———学术界的正式肯定
进入20世纪70年代,许多学者在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始关注于共同的战略模式的寻找上,使得RBV的研究陷入沉寂。

虽然在1984年分别有Wernerfelt与Rumelt,及1986年之后Bar-ney等学者在研究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时,发现企业可由本身资源与能力的累积培养,形成长期且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模式”,并且陆续发表有关RBV的重要研究文章,但一直都未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直到《战略管理杂志》将Wernerfelt于1984年在该杂志上发表的《基于资源的企业观》[8]一文入选“年度最佳论文”之后,RB V才获得了应有的重视。

文中Werner-felt借鉴了Penrose的观点,明确提出了“资源基础观念”(RB V)一词,视企业为一有形与无形资源的独特组合而非产品市场的活动,由以“资源”代替“产品”的思考角度来进行企业战略决策对企业而言将更有意义。

由此将人们习惯的企业战略思考角度由“产品”观念转变为“资源”观念,此种转变将战略制定的基础由外部的“产业结构分析”,逐步转移到内在资源与能力分析的“资源基础观念”上。

在这之后,许多学者将这一观点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该理论观点被一些人看成是联系企业能力和外部环境的桥梁。

如果说控制战略性资源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具有根本意义,那么,如何获得这些资源就成为关键问题。

Barney(1986)在探讨企业的竞争优势时,发现企业可由本身的资源与能力的积累与培养,形成长期且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称之为“资源基础模式”。

继而又指出,如果战略资源在所有相互竞争的企业中均匀分布而且高度流动的话,企业就不可能预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某些企业之所以能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就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不完全竞争的战略要素市场获得低价高产出的战略资源。

总的来说,RBV开始使人们相信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的拥有量及资源的使用效率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四)RBT的发展阶段———由观念到理论的确立
随着Wernerfelt所提出RBV之越来越受到重视后,不少学者也开始思考RB V是否是一个新的企业战略理论。

首先将RBV以“理论”一词称呼的便是Grant。

他在1991年指出探讨战略与资源的关系应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1)在公司战略方面,探讨资源决定企业活动的产业或地理边界所扮演的角色;(2)在事业部战略方面,探讨资源、竞争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在两个层面的研究中明确提出资源基础理论即RBT一词。

Grant认为资源基础观念乃是主张“内部审视”(Introspective)的重要性,并认为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会引导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并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继RBT的提出,就资源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够产生持续的竞争优势的问题,引发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对此,Barney认为竞争优势之所以能持久,是因为公司拥有异质性以及不可移动性,该观点与Penrose(1959)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来自该企业所特有的异质性资源(Heterogeneous Resources)而非其他企业相近的同质性资源(Homogeneous Resources)的观点十分相似。

他认为企业的资源如果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是:(1)有价值的;(2)稀缺的;(3)不能完全模仿的;(4)难以替代的。

类似地,Peteraf(1993)[9]概括出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的四个条件:(1)企业的异质性。

这意味着某些企业所拥有的高效资源供给有限,至少其供给不可能快速扩大,所以,这些企业可以因拥有对这些资源的“垄断”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租金”(Rent)。

(2)对竞争的事后限制。

即当一个企业获得优势
地位并因此而赢得租金之后,存在某些力量限制对这种租金的竞争,而两个关键因素是难以模仿和替代的。

(3)不完全流动性。

不完全流动的资源会保持在企业中,而企业会分享由这种资源带来竞争优势时所产生的“租金”。

(4)对竞争的事前限制。

如果具有同样资源禀赋的一批企业预见到它们通过某种定位选择可以获得难以模仿的资源地位,那么所有这些企业都会加入这种定位的激烈竞争,最后使预期的回报被竞争掉。

因此,当一个企业采取某种战略来获取或发展高效资源时,执行这种战略存在着使其他企业难以采取同样战略的成本(包括对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总之,资源必须满足这四个条件才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在这之后,一些学者试图将企业内部分析与产业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David Collis和Cynthin.
A.Montgomery(1995)①强调:“每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体,资源差异性和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通过产业环境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进行企业资源的不可模仿性评估、持久性评估、占有性评估、替代性评估及竞争优势评估是战略制定的必要环节,产业机遇和企业资源的现有状况是企业战略制定的基础”。

此外,近来颇受学术界关注的战略领导、战略决策理论和知识基础观点等研究领域也都可以说是RB T的产物。

三、开辟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新范式
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近年来RBT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该理论的发展较为缓慢,发展至今仍未具备完整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与连贯的整合性的理论架构(Barney, 1991;Grant,1991),RBT的实证研究与实际应用仍相当缺乏,可以说目前尚处于发展之中(Peteraf,1993)。

虽然学术界对RBT仍有争议,不可否认它是集合了战略管理过去四十年来之研究精髓后的成果(Conner,1991)[10],可以说该理论成为近十年来战略管理领域之新兴学说,它的出现的确已经为战略管理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对于战略管理的思考方向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RBT的意义在于从企业内部的资源而不是从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来寻找企业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

它的应用价值在于使管理者把目光集中于企业自身的力量上,帮助管理者识别那些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并建议他们从资源的角度制定企业战略和进行决策。

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企业的战略重点应是如何凝聚企业焦点,使其发挥与维护具有意义的资产与能力,仔细的辨别资源,并且将其引导在现实的战略行为上。

他们提出四个实际问题,可使企业将战略重点放在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产”与“能力”上:(1)与产业攸关的资产与能力是什么?企业竞争成功之后,可以获得何种资源或损失何种资源?(2)企业的可维持竞争优势需要何种资源?在这些资源组合下,何种资源较适合自己发展、强化与维持?(3)取得或创造这些能增进可维持竞争优势资源的方式如何?(4)面对竞争者的独特资源,企业应如何应对?当企业的战略重点由环境转为资源时,企业如何以资源观点来应对外界环境?对此Aaker提出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1)过去成功的企业依赖何种资源的贡献?而长期绩效不佳的企业到底缺少了什么重要的资源?(2)什么资源是顾客真正关心的?(3)顾客的价值是由什么活动所造成的?这些活动需要什么成本?(4)什么资源能形成产业内的隔绝机制?经过思考并寻求上述问题的解答,将可帮助企业辨别具有竞争力、与市场有关、具
①David Collis&Cynthin A Montgomery,Competing on Resources:Strategy in l990s,Harvard Busines s Review, 73(4),pp.110-135,1995.
有长效应,可以持久且适合未来的重要资源,而这些资源的维护与发展,则有赖企业目标战略的结合。

所以“资源基础理论”的提出对策略思考有很大的转变,资源变成组织重要的分析单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

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地累积与建立本身的核心资源,以区别竞争者[11]。

至于这些独特资源的“持有”、“建立”或“获取”,则不必完全由企业内部自行供给。

资源依赖与资源分配理论告诉我们,可以透过“合作”和“联盟”的方式去接近另一家公司的资源,也可成为外部资源取得的重要一环。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Barney J.B.,Strategic Factor Market:Expectation,Luc k,and Bus iness Strategy[J],Management Science,
Vol.42,pp.1231-1241,1986.
[3]Grant R.M.,The R es ource-Bas 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 ation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Vol.33,Iss.3,spring,pp.114-135,1991.
[4]Barney J.B.,Firm R es 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 ournal of Management,17(1),
pp.99-120,1991.
[5]Wegloop P.,Linking Firm Strategy and Government Action:To ward a Res ources-Bas ed Perspective on Innova-
tion and Technology Policy[J],Technol ogy in Society,17(4),pp.413-428,1995.
[6]Selznick P.,Leaders hip in Administration: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Row,Peters on and Company[M],
New York:Free Press,1957.
[7]Penrose 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Ne w York:John Wile y,1959.
[8]Wernerfelt B.,A res 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 ournal,5(1),pp.171-
180,1984.
[9]Peters f M.A.,The Corners 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 es ource-Bas ed View[J],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14(3),pp.179-191,1993.
[10]Conner K.R.,A His torical Comparis on of R es ources-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 of Thought within Indus-
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17(1),
pp.121-154,1991.
[11]黄 旭.企业战略变革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C omments on Western Enterprise Resource-Based Theory
Xu Huang1 Linlin Cheng2
A bstract:Enterprise Resource-Based Theory is an intens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d school of thought since1980s .The appearance of enterprise RBT has exploited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nd field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discipline value this theory bring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principle,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al research of core viewpoint,development history and research value of it.
Key Wo rds:Resource Based Theory;Resource Based Concept;Strategy;Resource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306(2005)03-0094-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