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传佳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往事 | 28
义、郭兴忠参加过油田武装部组织的军训,专门学习高射机枪的指挥、计算和射击等技术知识。
此后,每月一次全连大训练,每周一次各班小训练。
三个人抬着高射机枪,两人扛子弹箱,费劲巴力搬到现场,先校正瞄准器,再计算飞机的航速,然后练习瞄准。
还多次到莱州湾靶场,架好高射机枪,瞄准移动的飞机模型进行实弹射击。
工具队每位基干民兵都肩负使命,精神抖擞,英姿飒爽,坚持不懈地进行高射、平射转换训练,
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1976年9月9日,
毛泽东逝世。
上级对工具队高射机枪连提出高严要求:警惕外敌,维护安定。
全连绷紧战备这根弦,一直处于全天候值班状态。
9月18日,全国举行追悼大会,工具队机枪连把高射机枪架在了事先挖好的战壕里,一如往常进行训练。
这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由于没带防雨工具,张书义、郭兴忠带头,全体基干民兵都脱下上衣,盖在了高射机枪上。
大家虽
然一个个淋成了“落汤鸡”,却保护了心爱的
武器,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许多往事如烟一样湮灭,但看着老照片却能勾起深情的回忆。
如今,老照片上的人都退休了,但是他们永葆共产党员本色,依然为社会和油田发挥余热做贡献。
他们可以自豪地对晚辈讲述:当年我们是高射机枪连的民兵,我们掌握了驾驭高射机枪的技术,只要一声令下,我们会义不容辞进入阵地,捍卫主权,捍卫领空,保卫祖国,保卫和平!■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4年,是胜利油田井下工具队高射机枪连训练的场景。
照片从左往右是机枪连班长郭兴忠,射击手吴高尚,副连长张书义,检查员杨桃林,装弹员黄华林、贾玉宝。
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1972年8月更名为“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
同年,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
国内外形势相当严峻,全国上下备战备荒,全民皆兵。
胜利人担当起了“工农兵”三种角色:工人——干好本职工作;农民——协助家属种田;民兵——进行备战训练。
根据形势需要,井下作业指挥部组织成立了两个基干民兵连。
一是准备大队维修队为步枪连,职工人手一杆枪,各自保管。
二是工具队高射机枪连,队上设有枪库,专人保管,定期保养。
武器分散到基层,目的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当时两个基层队以作风过硬、管理有道遐迩闻名,特别是工具队,仅举铁
锨保管的例子,油田勘探初期流行一句话:“到了九二三,一人一把锨”,工具队的职工每次铁锨用过后都擦得晶亮,涂上黄油,像枪支一样整整齐齐挂在工房里,闪光的铁锨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所以筛选工具队成为高射机枪连当之无愧。
井下工具队鼎盛时期有90多名职工,优中选优在基干民兵连组成6个班,共配备6挺高射机枪。
每挺机枪由6名基干民兵保管操作。
张书
高射机枪连印象
□口述:郭兴忠 撰稿:肇彦 王树立
照片由张书义提供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