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飞天梦圆 教学反思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飞天梦圆》教学反思《飞天梦圆》是语文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不懈的追求,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课文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把梦想变为现实这一过程所体现的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一些教学效果:
1.自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自主学习之前,我结合课文题目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圆”是什么意思?“梦圆”是什么意思?②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梦想是什么?④这个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很快理清了课文“期待梦想——实现梦想——展望梦想”的写作线索,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2.自主质疑,感悟人物精神品质。
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积极引导他们自主质疑,自主释疑。
比如:①课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②想一想:课文的哪些内容最是你感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
解到课文重点写了我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最具历史意义的两步:①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炎黄子孙迈出了圆梦的坚实一步;②我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了。
从中感受到了我国航天人的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拓展练习,提升能力。
教学完成后,我开展了两项拓展练习:一是通过口述、展示书籍、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哪些新成就?”二是让学生办一期有关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小报或墙报。
通过这样的小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收获(思得)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感悟我国航天人的精神品质。
比如,课文第13自然段重点写“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这部分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描绘了“神五”升空与返回时的场面。
“震耳欲聋的巨响”“绚丽的曲线”“仿佛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苍穹之中”这些语句描绘出载着飞船的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描绘出飞船成功地安全返回,祖国、人民对航天英雄的深情与热爱,以及对飞天梦圆的无比激动与自豪的感情。
第二层,点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伟大意义。
它宣告:我国走在了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前列;它表明:我国航天人的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
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三、不足之处(思失)
当然,这一课也有一些让我感到不足的地方。
课前让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细致,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航天知识显得比较陌生,参与讨论与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后果。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下次重新再上这一课,我会这样做:首先,课前让学生查找、搜集有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一则可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增长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二则可以丰富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三则可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其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交流讨论“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通过自主质疑,自主释疑,让学生谈一谈“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从而体会我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最后,开展拓展练习,“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又取得了许多新成就,让学生查找收集有关信息,办小报、墙报,以使学生更加关注我国航天事业,并从中受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