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带答案必须掌握的典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带答案必须掌握的典型题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抱厦.(xià)翘.起(qiào)额枋.(fānɡ)言简意赅.(ɡāi)
B.屋脊.(jī)帷.幕(wéi)殷.代(yīn)砖石墁.地(màn)
C.接榫.(shǔn)点缀.(zhuì)戗.兽(qiāng)凤毛麟角.(jiǎo)
D.哺.育(bǔ)门槛.(kǎn)穹.宇(qiónɡ)如翚.斯飞(huī)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文章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
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B.不仅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C.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D.中国古代建筑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部置显著妨碍构成B.装饰图案惯例遵循
C.体裁提练词汇限制D.欧州凯旋适合柔和
4、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湮没/殷红惊诧/叱咤风云苞米/刨根问底
B.缠绕/富饶栅栏/姗姗来迟怪诞/垂涎三尺
C.杜撰/编纂泯灭/冥顽不灵丫鬟/撒手人寰
D.浩瀚/翰林狼崽/畏葸不前混乱/浑水摸鱼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
云歇山”。
B.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C.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D.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
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6、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褒奖(bāo)漂泊(pō)袅袅(niǎo)不落言筌(quán)
B.亭皋(ɡāo)招徕(lài)橘颂(jú)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迢远(tiáo)征戍(shù)蛊惑人心(ɡǔ)
D.寒砧(zhēn)桅杆(wěi)疏朗(shū)灼灼其华(zhuó)
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A.③①②④⑥⑤B.①③②④⑥⑤C.③①④⑥⑤②D.①③④⑥⑤②
8、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
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__________。
A.以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同时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
B.以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和保护木质,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C.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D.以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同时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和保护木质
课内阅读
9、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这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10、本文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她在文中是如何回顾青蒿素从发现到应用的整个过程的?
11、文章说:“木叶”与“树叶”仅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其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悟。
(至少概括3点)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三单元带答案(二)参考答案
1、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抱厦”中的“厦”应读shà;
B.“屋脊”中的“脊”应读jǐ;
C.“接榫”中的“榫”应读sǔn。
故选D。
2、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结构换乱,“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
具体体现”这一句缺少主语,造成句式杂糅,可在句前加上“这”一词。
B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移到“中
国古代建筑”的后边。
D项,成分残缺,在“优美柔和”前边加上“以它”一词。
故选C。
小提示: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
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
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
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
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
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答案:B
本题考查掌握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
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字的字形写法,注意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字形。
A项,“部置”错,应为,“布置”。
C项,“提练”错,应为“提炼”。
D项,“欧州”错,应为“欧洲”。
故选B。
4、答案:B
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A项,分别读
yān/yān,chà/zhà,bāo/páo;B项,分别读rào/ráo,zhà/shān,dàn/xián;C项,分别读zhuàn/zuǎn,
mǐn/míng,huán/huán;D项,分别读hàn/hàn,zǎi/xǐ,hùn/hún。
故选B。
5、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应将两处后引号放到句号的后面;
C.应将分号改为问号,“万应锭”应加引号;
D.应将冒号去掉,将后引号放到“(曹植《美女篇》)”的前面,并去掉“翩翩”后的句号。
故选B。
6、答案:C
A项,“漂泊”中“泊”应读“bó”;B项,“招徕”中“徕”应读“lái”;D项,“桅杆”中“桅”应读“wéi”。
7、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③是全段的话题,包含了“意境”与“意象”两个方面,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紧承③,前半句是对“境生于象”的说明,后半句是对“超乎象”的说明。
④承①中的“意象是……材料”与“意境是……升华”,用比喻使之形象化。
⑥承④的比喻,⑤承⑥的“千姿百态”,⑥⑤同时回应③,揭示二者关系。
②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指代前面的
内容。
故选C。
8、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首先要浏览语境,从横线前的语境来看,中国古代工匠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最直接的目的是“保护木质”“加固
关接”,其次才是为了美观。
AD两项都是先强调“美观”,且“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是目的,应放在最后。
综合分析,可排除ABD
三项。
故选C。
9、答案:启示:①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
在字典、辞典中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明了确定。
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
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或整首诗来理解的。
②鉴
赏诗歌,不但要理解表层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之意。
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
外的微妙滋味。
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文本、提取筛选、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得出自己的观点的
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首先明确作者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即可。
解答此题,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针对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根据。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
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可见,诗歌的语言
富于暗示性,含义隽永,耐人寻味;我们鉴赏诗歌,应当从言内到言外,鉴赏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10、答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
①1955年,屠呦呦开始中草药的研究。
②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中医研究院任命屠
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③1971年10月,找到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④1972年,命名青蒿素。
⑤1973年秋,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
⑥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⑦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⑧如今,
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
本题考查文章谋篇布局的表达技巧及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掌握常见的谋篇技巧,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判断;其次要明确题目指向,如本题是要回答“如何回顾青蒿素从发现到应用的整个
过程的?”,抓住关键词“青蒿素”“发现”“应用”,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所以不难发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
依据“1955年,我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可知,1955年,屠呦呦开始中草药的研究。
依据“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
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
成分”可总结出,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依据“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
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
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
突破口!”可总结出,1971年10月,找到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依据“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于1972年11月8日,终于找到了这
个熔点在156~157摄氏度的无色晶体C1sH2205。
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可总结出,1972年,将其命
名青蒿素。
依据“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
这样,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可总结出,1973年秋,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
依据“1981年,联合国发展署、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赞助的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这个会议上……我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随后这
一报告在1982年公开发表。
青蒿素的发现及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
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
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可总结出,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依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这一疗法极大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特别是非洲孩子们的生命”可总结出,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
11、答案: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文字洗练大都简称之
为“叶”古代诗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创造中学习,一用再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形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原文“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
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
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知,我们在古代诗歌里很少见到“树叶”,尽管“树”常见,但遇见“树叶”时,为了文字洗练大都简称之为“叶”。
结合原文“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
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可知,古代诗人在前人(如屈原)的创造中学习,一用再用“木叶”而不
用“树叶”。
结合原文“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
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
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知,由“树”会产生联想,联想到木头,木板,木料,会很少想到叶子,破坏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