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健康视角看待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理健康视角看待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邹烨汪利周婧旻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7期
摘要: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如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成为各级政府及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成长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目前的社会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但是,许多高校中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自杀等案例却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1.适应性问题
陌生的环境、生疏的人际关系,很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心理冲突多,情绪起伏大,在实际生活中常就会出现诸多矛盾。

当对这种因环境改变而出现的焦虑、不安、孤独感超过限度时会产生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有的同学对学习的适应也会出现问题,表现为学习不得法、考试焦虑、不会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不自信,情绪低靡,甚至厌学等。

2.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面的拓宽、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

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易引发人际冲突,陷入孤独、逃避、自我心理设防。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际心理障碍表现为交往中沟通不足、社交恐怖、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并无力执行妥善解决,也有一些同学为找不到知己而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失调。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

第一,自我同一性危机。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第二,人格缺陷。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

第三、心理素质不完备。

从现实看,随着整个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2.学校因素的影响。

第一,学习负担过重。

大学里所修课程较多,学校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长期学习大脑负担过重,加之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导致度疲劳、睡眠不足等问题,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发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第二,对大学生活不适应。

从中学到大学,环境改变很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乃至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适应,会因为生活和学习上的不如意或者遇到一些挫折而产生情绪低落。

第三、业余生活单调,缺乏足够的课外活动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感到枯燥无味。

3.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一,家庭的环境氛围。

据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单调、贫乏的家庭环境中,其心理发展将受到阻碍,并且会抑制他们潜能的发挥。

第二,父母对子女的态度。

儿童如果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如果儿童在早期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或者由于父母离异过早与父母分离,都会对他们今后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成长。

三、关注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心理应激能力
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在生理和心理层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针对以上所提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进行避免和有效引导势在必行。

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都应该积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宣传
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作广泛宣传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保证。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的优良品格,在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作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具体要求。

学校应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

2.心理健康咨询体系的建立
在高校内建立心理咨询点,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医生,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的进行个别咨询。

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定期通过心理测量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在案,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之一是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

第一,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同时保持乐观的态度,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第二,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减少自我防卫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自觉调控情绪。

针对具体的情况利用合理的放松疗法、认知疗法等进行合理的宣泄、转移、升华自己的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4.采用正确的调适方法
大学生自身也应积极进行日常性的自我调试。

第一,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的消极影响。

第二,尽量使生活规律化,积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

第三,转移注意力,用积极的方式自我宣泄,缓解心理压力。

在这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人的心理随时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压力、挫折和失败。

因此,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塑造健康的心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优化自身的个性品质,促使我们的心理达到真正的健康,最终能使我们轻松自如地应付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年第4期.
[5] 林乐香,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与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8期.
[7] 李志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作者简介:邹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科负责人,第一支部书记。

汪利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

周婧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