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万铁路隧道施工期岩溶灾害预警及防治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可编辑修改
中文摘要
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和野三关隧道穿越岩溶山区,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大型岩溶管道的空间分布,岩溶灾害的危害性很大。

本文以岩溶灾害的预警和防治为目的,研究了岩溶灾害发生的地质特征指标,包括岩层厚度特征、岩性变化特征、断裂构造特征、褶皱构造特征、节理发育特征;以及地下水涌水特征指标的研究,包括涌水量和水压力的研究,完成了岩溶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并
开发岩溶灾害预警专家系统辅助预警,最后研究了岩溶灾害的防治对策,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岩溶区隧道设计应考虑施工排水方案,当隧道线路上穿越岩溶地段,特别是分水岭地段时应考虑岩溶管道大量涌——突水的排水方案,并尽量避免单向坡。

2.在岩溶灾害预测的危险地段上加强施工时的超前探测预报,在危险地段里程上进行选择性的物探探测。

将其结果与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合作作出解释,为超前钻探孔位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施工地质信息预报。

一方面施工地质人员在施工中重新确定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来认识地质构造的变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施工地质人员,根据施工中揭露的岩溶管道的前兆,弥补地质超前钻探。

除验证地质预测和为超前预报提供信息之外,还要根据钻探参数,如钻进速度、压力、冲洗液消耗、掉钻等,判断前方地质情况,发现新的岩溶管道、确定地下水涌——突水量、水压力
等有关岩溶灾害的危险参数。

关键词:岩溶灾害地质特征涌水特征专家系统预警防治对策
可编辑修改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
Abstract
There are two tunnels:the Qiyueshan tunnel and the Yesanguan tunnel passing though karst mountainous region.When construction of tunnels,lspacial distribution of large。

scale karst tube can lead to karst disaster which is disastrous.In this paper,to early
warn and prevent the karst disater,we
study the geology characteristic indexs of karst calamity,induding the thickness of strata,lithology changes,fracture structure,fold structure,joint development and the indexs of groundwater characteristics.The groundwater characteristics indexs include research on water inflow and water
preasure.An index system of karst disaster
early warning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and a expert system which Call assistant the early warning of karst calamity is developed.And
countermeasures of karst calamity is studied,the measures are as follows:
1.The design of tunnels though karst region should take drainage in consideration
during construction.When the tunnel pass though karst region,especially there is a watershed in the region,the drainage scheme of large·scale water inrush should be considered·And unidirectional slope should be avoided as
possible.
2.Advanced detection forecas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electiv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should be done when the constructin went though dangerous zone which is detectedin karst disaster prediction.The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in cooperation with geological technician,then providing evidence for design of drilling site during advance exploratory drilling.
3.The forcast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while construction.On the
one hand,geological technician should re·determinate formation,lithology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to
acquaint with the chang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On the other hand,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geological technician can make use of karst conduit precursor which is present during construction to make up the deficiency of advance exploratory
drilling.Except Verification of geological prediction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f or
advanced forecast,drilling parameter is needed for judement of foreside geological condition,
discovery of n ew karstconduit,determination o f inflow of water and water
irruption quantity underground,water preasure and other parameter of karst disaster.
Keywords:Karst Disaster,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Water Inflow Characteristics,Expert Systerm,
Early-warning,Countermeasures
可编辑修改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聿导师签名:.渺^p\
签字日期2彩年多月f FI 签字同期:2.o西每∥月日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可编辑修改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可编辑修改
致谢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导师白明洲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白明洲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在此衷心感谢二年来自明洲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在论文撰写期间,张庆云教授给予热情帮助,在此向他表达我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在项目现场的工作中,何鑫、张晓、潘永健等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另外也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专心完成学业。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可编辑修改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深埋长隧道在克服高山峡谷等地形障碍、缩短空间距离及改善陆路交通工程运
行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西部地区在
铁路、公路、水电等领域将会修建更多的长大隧道工程。

数量多、长度大、
大断面、大埋深将是未来我国隧道工程发展的总趋势。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岩溶山区深埋长隧道工程越来越多,如宜万线隧道长
度约占线路总长度的59.65%,其中隧道长度大于10公里的有3座,共长35.95公里,坐落在岩溶地区的深埋隧道有齐岳山隧道,10.463km,最大埋深670rn,野三关隧道长13.864km,最大埋深665m,八字岭隧道长5867m,最大埋深695m等。

在这些长大隧道工程建设中,由于岩溶发育分布的复杂性和线状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导致工程设计期间无法准确确定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大型岩溶管道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岩溶地区深埋长隧道施工期岩溶灾害的危害性很大,如渝怀线上的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地处沅江与乌江的分水岭,向斜段宽不到3km,却遇到大型溶洞3个,其中2个位在向斜的转折端,地下水属潜水,1个位在向斜的转折端,地下水属承压水,突水压力达3.5MPa,突水量达69000m3/h,3天从溶洞中涌出泥砂高达20700m3,造成的岩溶突水灾害,另外宜万铁路马麓青隧道于
2006年2月发生严重岩溶突水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后果是不言
而喻的。

由于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错综复杂,发育的形态千姿百态,以及岩溶发育的
不均衡性和不规则性,给岩溶隧道的设计施工带来一系列困难:富水高水压地段
的隧道衬砌设计很难把握;施工阶段的突水、突泥也对施工安全和进度造成很大
威胁;分布于路基面下的岩溶及衬砌外的高水压都对运营安全留下隐患;同时,
如果处理措施不当,还会造成水源的流失、工程附近地面塌陷,致使生态环境恶
化等问题。

这在国内外修建的数十座岩溶隧道中已得到反映。

比如,襄渝线大巴山隧
道预测涌水量41408m3/d,施工时最大涌水量205518m3/d;川黔线娄山关隧道预测
涌水量60000m3/d,施工时最大涌水量192000m3/d;襄渝线中梁山隧道因突水致
使洞顶塌陷29处,共2139m2,致使当地48处泉水中的37%枯竭;京广线南岭隧
道因突水突泥引起地面塌陷共65处,曾使既有线下沉,断道6小时;京广线大
瑶山隧道班古坳地区因突水引发地面塌陷100余处,井水、泉水、水库枯竭,
影响范围数平方公里,由于对水害治理不彻底,隧道运营后又出现了多次涌泥、
涌砂病害,严重影响了隧道的正常运营,虽经多次整治,仍存在多种病害,而且
对地面
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致使山顶村民搬迁。

所以,如何确定施工掌子面前方是否存在岩溶洞穴等可能造成瞬间突水、涌泥砂的岩溶灾害就成为岩溶地区深埋隧道施工中急待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则是施工中对大型富水岩溶洞穴的准确预报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岩溶灾害预警系统尤为重要。

1.2研究现状
1.2.1隧道岩溶灾害预警研究现状
我国对地质灾害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单一灾种如泥石流的预警研究也早就开始,如铁路运行中关于泥石流爆发的预报出现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泥石流预警系统,但“灾害预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在最近几年才出现,对其的研究也刚刚开始,刘传正(2004)对地质灾害及其预警的涵义、分类分级、预警研究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探讨,将灾害预警工作划分为预测、预报、临报、警报四个阶段,把预警类型划分为时间预警和空间预警两类。

空间预警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比较明确的划定一定时间内地质灾害将要发生的地域或地点;时间预警是指在空间预警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地域或地点,给出地质灾害在某时间段内或某时刻发生的可能性。

u”而李玉峰(2004)在研究中指出建立相应的监测体系在工程灾害预警中极为重要。

工程灾害的研究主要包括规律、监测、分析与反分析、对策与措施4个主要环节,对工程岩体所蕴藏的地学信息进行有效监测是获取信息源的主要手段,也是其它3个研究环节的基础和起点。

要实现确定联系基础下的灾害预警,相应的信息必须满足以下要求:足以判断致灾的主控因素;足以断定致灾种类及其变化规律;足以断定其在灾变过程中所处阶段及其灾变临界点。

u钟方建勤(2004)则指出地下工程灾害预警分为前效预警、后效预警、临灾预警三个层次。

7
但是总体来说,灾害预警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岩溶灾害的预警工作。

1.2.2地下岩溶洞穴的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研究概况
地下岩溶洞穴是地下水对可溶岩改造作用的结果,影响这种改造作用的因素对岩溶洞穴的发育特征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沈继方(1996)提出地下岩溶洞穴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及其所决定的降雨和植被情况,构造类型、构造部位及地下水边界类型和裂隙介质的导水性,地表水系的切割程度及与其相关的地下水径流交替强度,岩石类型及溶蚀性等。

q’另外,根据J'I.C索科洛夫的水动力分带模式,在厚层平缓碳酸盐岩区,从分水岭地段到河谷排水地段的地下水在垂向上
2
划分为:垂直循环带,地下水位季节变动带,水平循环及虹吸循环带,谷底循环带以下的深循环带等,基于此,把区域内受河流谷底影响的水平循环带以下,即深循环带内发育的岩溶定为深岩溶。

对于深岩溶反映特征,由于谷底循环带以下地下水流速度相对缓慢,碳循环相对较弱,判定地下水中的游离CO:很少,一般认为,深岩溶区域形不成大型岩溶管道,仅发育有溶孔和溶隙。

陈成宗(1975)总结了岩溶地区的隧道选线定位问题,初步划分和研究了分水岭地区隧道、岸坡地
段隧道和峰林地区隧道的地质选线原则,研究了岩溶分布的地质控制因素。

uw高长翟(2003)。

对西南喀斯特隧道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岩溶地区山岭隧道的背斜分水岭、向斜分水岭、单斜分水岭、单斜斜坡地区、坡立谷、洼地、峰林区等地质类型的划分。

以前研究岩溶着重于区域岩溶发育规律,其中又以研究岩溶发育的平面分布较
多,有关岩溶发育深度多集中在排泄基准面与溶洞或暗河等岩溶管道关系;对深部
岩溶多以溶孔、溶隙等来概括,对“排泄基准面”以下的岩溶管道多从地壳
运动形成的“古岩溶”方面来讨论。

铁路深埋长隧道往往穿越地表分水岭,甚至有
的大河支流也位于隧道的上方。

分水岭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就成为铁路隧道研究的重
点。

以往从水工建筑角度对河谷地段研究的比较多,而对分水岭地区相对研究较
少,所以分水岭地区铁路隧道对穿越地段的地下水类型,岩溶管道的平面分布、岩
溶发育深度,岩溶管道中充水、充泥砂,地下水的动静水压力,施工中能否发生岩
溶管道的突水、地下泥石流等灾害,这一系列与施工有关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1.2.3铁路隧道岩溶涌突水灾害研究概况
岩溶灾害研究中,危害地基稳定的岩溶塌陷问题相对广泛,因此浅层岩溶形态
发育特征研究较为深入。

岩溶隧道突水问题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术以前,国内还缺少
专门的研究,主要工作限制于利用常规的勘查方法查明隧道含水层围岩中地下水的
富存规律,分析隧道开挖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的富集带以及潜
在的隧道涌水通道,如断裂带、岩溶管道等。

此后,日本学者高桥彦治在修建北陆
隧道中,首次提出了简便的涌水量计算方法,并汇集到1962年报告《关于隧道涌
水的应用地质考察》中,隧道涌水问题遂逐渐建立起体系。

1988年国际隧道大会以
“隧道与水”为主题出版了来自30多个国家学者的160篇论文,内容涉及隧道设
计、施工和运营中引水的问题的各个方面,为以后隧道涌水研究奠定了基础。

1.2.3.1岩溶区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隧道水问题的关键是涌水量的大小,在隧道涌水量计算预测方面,日本大岛
3
洋志等1987年提出三类预测方法:一类以经验或者统计资料为基础的预测,如枯水
流量模数法、渗入系数法、比拟法、水均衡法等。

一类是以水力学为基础的预测,
主要包括大岛洋志公式、雅可布公式以及我国的一些经验公式。

一类是依据水的汇
入排出的模拟方法为基础的预测,包括伊藤洋、佐藤邦明等人的非稳定流计算公
式。

‘8’ .
基于隧道涌水更多的是来自裂隙介质或裂隙岩溶介质这一认识,自60年代起诸多学者开始把注意力由研究孔隙介质中孔隙水渗流转向集中研究介质中裂隙水的水力特征和流动规律上,提出不少裂隙水渗流的理论模型,以Barenblantt、Warrem、Root等的“双重介质模型"和Snow等的“独立裂隙——块体介质模型’’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并针对于岩溶水,提出了多种岩溶水预测模型,如岩溶泉流的解
析模型等。

在此基础上,借助电子计算机,采用数值方法计算预测隧道涌水量。

我国学者在涌水量预测方法上主要有:以水文统计法、水流渗入法为主的非
确定性统计模型,以非稳定性理论等为础的确定性数学模型,以灰色理论等为基
础的随机性数学模型。

基于以上理论模型,工程活动中常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
行涌水量研究:地下水动力学法、水均衡法。

地下水动力学,其预测精度受到地
形、人力、物力、经费等诸多因素影响预报与实际结果相差很大。

水均衡法是根
据水均衡原理查明隧道施工其水均衡各收入、支出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得施工
段的涌水量。

如李彦军(2000年)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力学特征用水均衡法作
为新寨岩溶隧道涌水量计算方法;Ⅶ’屈科(2001)年等在缺少足够的水量动态资
料的情况下对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岩溶水流量进行了均衡分析。

水均衡法能在
查明有保证的根本补给来源的情况下确定隧道的极限涌水量值,能给出任意条件
下进入施工地段的总的“可能涌水量’’,但不能用来计算单独隧道的涌水量。

¨w 非线性理论方法中,常用神经元网络专家系统、系统辨认法等。

如徐则民、黄润秋等(2002年)运用此法对渝怀铁路圆梁山特长隧道涌水量及疏干影响范围进行了预测和评估。

其他方法主要有地下径流模数法、降水入渗法、地下径流深度法和地球物理化学法。

”““““’1.2.3.2岩溶涌(突)水预报技术研究现状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由来很久,英、法、日、德等国家均将此列为隧道
工程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我国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
代末,但真正应用于隧道工程建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基本上分为地质法、钻探
法、物探法几大类。

随着科技手段和先进设备不断升级,各类预测手段也不短改
进提高,如运用环境同位素技术、浅层反射波法、层析成像技术、地质雷达监测
法、隧道内反射地震预报方法、TSP超前预报技术、TRT反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4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可编辑修改
等。

但这类先进设备的实用性和推广性有待加强。

1.3隧道岩溶灾害预警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岩溶灾害预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1)大部分仅仅局限于概念的定义;(2)大多将灾害预警与灾害的临灾预报狭义地等同,临灾预报手段的研究远多于对灾害规律的研究;(3)缺乏对灾害预警的系统研究,预警手段的可靠性低。

‘l”
1.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目前岩溶山区隧道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铁道部科技开发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八字岭隧道为依托开展工作,以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岩溶灾害的发生规律为研究重点,以岩溶灾害的预警和防治为最终目的,通过对岩溶灾害发生的地质特征指标、地下水涌水特征指标研究,完成岩溶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并开发岩溶灾害预警专家系统辅助预警,并研究了岩溶灾害的防治。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挖段岩溶发育地质特征指标的研究,包括岩层厚度特征、岩性变化特征、断裂构造特征、褶皱构造特征、节理发育特征;开挖段地下水涌水特征指标的研究,包括涌水量研究和水压力研究;岩溶突水灾害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专家系统的研究,包括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专家系统的研究;岩溶灾害的防治对策的研究。

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卜1技术路线图
Fig.1-1 The technology roadmap
5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典型隧道岩溶灾害分析
可编辑修改
第二章典型隧道岩溶灾害分析2.1齐岳山隧道岩溶灾害特征分析
2.1.1齐岳山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齐岳山隧道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范围内,是宜万线上一座穿越齐岳山分水岭的
隧道,起迄里程为DK361+257'-'DK371+740,全长10.447KM,最大埋深670M
的深埋长隧道;进口路肩设计高程1125.34M,出口路肩设计高程967.15M,其中
从DK361+257"-'DK365+465里程是穿越岩溶地段。

2.1.1.1地形地貌
隧道穿越区可分为中山区(进口一D硒64+900),中山谷地(DK364+900
一Dl(365+150),低中山区(D瞄65+150一出口),分别对应了东部齐岳山(海拔高
度1100—1830m)构造溶蚀地貌、中部得胜场溶蚀槽谷地貌、西部碎屑岩剥蚀地貌。

区内发育多层夷平面,归纳为四级,见表2-1。

表2-1隧道区夷平面划分表
Tab.2·1The division table of the planation surface in tunnel zones
2.1.1.2地质构造
1.齐岳山背斜
核部由二叠系吴家坪组(罡。

)组成,两翼分别由最。

、死、五,和乙组成;
褶皱总体呈肛Sw的束状,两端稍有弯曲,隧道穿越地段呈N3卜400E,东南
翼地层倾角为70。

一85。

,局部近直立或倒转;西北翼地层倾角为40。

一5。


为歪斜紧闭褶皱。

岩溶段的地质构造模型是“背斜核部硪和两翼外侧乙为隔水
层,其间两翼为岩溶层,见图2-1。

6
可编辑修改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典型隧道岩溶灾害分析
降雨
降雨
上18华山 L 上.盈胜场槽谷
第一级夷平面
第三级夷平面
圈圜圈田
地下水运
非可溶动方向
可溶性岩层性岩层溶洞
图2-1齐岳山隧道区构造模型不意图
Fig.2-1 The sketche of structure model in Qi Yue Hill tunnel zone
2.断层
在齐岳山隧道工程地质图上填绘出断层共计15条,其中在碳酸盐岩层中分布地段为F2-F1l。

从断层分布方向可基本上划分为NE向和NW向两组,其中F厂F1l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平行,为纵向断层,只有F2是NW向的横断层
2.1.2齐岳山隧道典型岩溶地段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1、PDK362+214
原设计情况:该处位于三叠系大冶组第一段(Tldl),为狄黄色页岩上部夹薄层状泥灰岩,为相对隔水层。

发育有4#EH一4低阻体。

III级围岩开挖揭示情况:灰岩,含黄色胶泥夹层,宽度20cm;当场降雨强度达到20ram 后,该处底板之后强降雨2小时后涌水,水质浑浊。

2、PDK362+4】8
7
原设计情况:该处位于二叠系长兴组(P2C)底部。

为深灰色含燧石条带灰岩,
附近发育有5#EH-4低阻体。

II级围岩
开挖揭示情况:超前5.0m探测空中出现浑浊泥水,左侧边墙发育~宽约
10~30cm的小型岩溶管道,顺边墙竖向发育,为黄色泥质充填,锚网喷通过,雨天水
量明显增大。

3、PDK362+530
原设计情况:该处位于二叠系吴家坪组(P2w)上灰岩段,含少量燧石结核及白云质团块灰岩、深灰色硅质灰岩。

靠近6#EH一4低阻体,II级围岩
开挖揭示情况:中厚层灰岩,层状结构,右侧边墙发育一宽3cm,长20cm充
填泥质的溶槽,线状流水,水质澄清。

4、PDK362+551"-'+566
原设计情况:该处位于二叠系吴家坪组(P2w)下煤系段上部,为黑色板状含
硅质炭质页岩、含炭质硅质页岩,水平层理发育。

该段穿过6#EH-4低阻体。

Ⅳ级
围岩
开挖揭示情况:灰岩,在平导左侧墙脚出现~直径1.3m的泥砂质充填的岩溶
管道,施工过程中在PDK362+549.5掌子面进行局部超前注浆加固和局部管棚后通
过,初期支护采用锚网喷支护,开挖后可见水泥结实体。

该段渗水严重,在
PDK362+552右侧墙脚股状涌水,雨季明显增大。

5、PDK362+570~+590
原设计:二叠系吴家坪组(P2w)下煤系段上部,为黑色板状含硅质炭质页岩、
含炭质硅质页岩,水平层理发育。

该段穿过6#EH-4低阻体。

Ⅳ级围岩。

开挖揭示:中厚层灰岩夹黑色煤层,节理、裂隙发育,受煤层影响岩层面有
明显滑移,拱墙大面积滴水,右边墙股状流水。

雨天水量明显增大。

6、
PDK362+655~+666
原设计情况:该处位于二叠系吴家坪组(P2w)下煤系段中部,为炭质页岩,煤
层夹层凝灰岩。

该段通过6#EH-4低阻体。

Ⅳ级围岩
开挖揭示情况:中厚层灰岩,层理间溶孔溶隙发育,全断面渗滴水,拱腰有线状流水,岩体结构破碎。

前期喷砼支护。

7、PDK362+675~700
原设计:该处位于二叠系吴家坪组(P2w)下煤系段底部,为杂色粘土岩。


段通过6#EH-4低阻体。

Ⅳ级围岩
开挖揭示:薄层灰岩,岩层溶蚀严重,岩溶发育,层问黄色胶泥填充,岩体
结构较破碎整体性差。

该段拱墙渗滴水严重。

前期采用锚网喷支护。

8、
PDK362+775
8
原设计:该处位于二叠系吴家坪组(P2w)下煤系段中部,为炭质页岩,煤层
夹层凝灰岩。

V级围岩(K2.0抗水压结构) 开挖揭示:PDK362+775处右侧边墙起拱线发育一宽40cm岩溶管道,无充填,
股状清水,管子引出后喷砼通过。

雨天渗水有所增加。

9、PDK362+850~+868
原设计:该处位于二叠系吴家坪组(P2w)下煤系段中部,为炭质页岩,煤层夹层凝
灰岩。

V级围岩(K2.0抗水压结构)
开挖揭示:薄层~中厚层状灰岩,岩溶节理发育,层间黄色胶泥填充,沿充
填物与岩面间有渗水,右边墙有股状流水。

雨天渗水有所增加。

10、PDK362+960~
+985
原设计情况:该处位于二叠系茅口组(Plm)上部,为灰色厚层状生物屑灰岩、
有机质生物屑灰岩。

V级围岩(K1.0抗水压结构)开挖揭示情况:炭质页岩有黄色泥质夹层,岩层有扭曲现象,岩层厚0.7~
40cm,局部有渗水现象,且开挖后有掉块现象。

锚喷支护。

1 l、PDK363+065~+095
原设计:齐岳山背斜核部,二叠系茅口组(Plm),为灰色厚层状灰岩、有机质生物
屑灰岩,位于7#一1号EH一4低阻体附近。

Ⅳ级围岩。

施工揭示:灰岩,溶蚀裂隙发育,层面及裂隙面问大量黄色夹泥,导致该段拱墙大面积渗水,围岩整体性较好。

位于5#一1横通道口。

12、PDK363+199
原设计情况:该处位于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为灰岩、夹有机质页岩。

Ⅳ级围

开挖揭示情况:右侧边墙有一股状涌水,水质浑浊,呈黄色,采用引管排水后,喷混凝土通过。

13、PDK363+229(6#通道)
原设计情况:该处位于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P2w),为灰岩、夹有机质页岩。

Ⅳ级围

开挖揭示情况:灰岩,碎块状岩体,岩溶发育,右侧边墙有一泥质填充的岩
溶管道,拱部大面积滴水,岩溶管道有淤泥蠕出。

在2007年6月16日PDK363+135
突水后,在处理溶腔时对该处进行局部注浆。

14、PDK363+246
原设计:进入齐岳山西翼,位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lm)和上统吴家坪组(P2w)交接面上,为灰岩夹有机质或炭质页岩,夹有透镜状黄铁矿,Ⅳ级围岩。

施工揭示:岩层受构地质造影响,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发育有大量溶孔和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