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复习语法突破
——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 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 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情势:上 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 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 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误解:打开我东屋的房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正解:(这么久没回家,不禁欣喜)于是每间房门都要打开了,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误解: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 正解: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梳理美丽的云鬓,然后贴上漂亮的花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误解:不因为所处环境而喜,也不因为个人遭遇而悲。 正解: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悲。
•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 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 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 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 “我好像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 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 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 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
• 解析: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 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 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牛刀小试
解释下列互文句子的意思
•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秦时汉时关 • 烟笼寒水月笼沙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云,高朋满座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 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
比喻的作用
• 明喻,是喻体、本体、比喻词同时出现 的比喻,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基 本上不相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明喻用另外的事物来比况某事物能,表示 两者之间的类似关系,而且能被明显地看 出来。
• 明喻的基本表达方法是"A像B",“像” 作为比喻词,还常用“如”“若”“好 像”“像…似的”“如……似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误解: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 就为国君担忧。
正解: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身居江湖,都为百姓为国君担忧。
互文的作用
•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 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比喻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பைடு நூலகம்
•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 有类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 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 (辟)”。
• “我好像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 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 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 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 距离。
•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 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 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 “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
• “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听 潮》)
• 解析:上例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画海浪 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充满,是暮烟霭 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 雨是最平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课内举例
北朝民歌《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误解: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正解:从各个街市准备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战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误解:“将军经历了很多年的战争都为国战死了,战士多年之后得胜归 来”(这个逻辑上就很奇特) 正解:“将军和战士经历了很多年的战争,有的为国牺牲,有的 凯旋归来”。
• 战士就像国家的钢铁长城一样,守卫祖国 的边疆。
• 他的名字犹如洪水猛兽,使敌人吓破了胆 。
• 她笑得宛如花儿一样灿烂。
• 鲁迅的杂文似匕首、投枪一样,刺向敌人 的心脏。
•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 之间在情势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 是(喻词)乙(喻体)。
•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 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是一种隐晦的比 喻。
• 与借代的区分
• ⒈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 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 能构成比喻
• ⒉ 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 性,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 关性 换言之,借喻的构成基础是类似性, 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性。
• ⒊ 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代而不喻
•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 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 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 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 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 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到达的。
判断下列比喻类型
• 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什么喜事似的 • 小姑娘有一颗金子一般的心 • 春天的江南大地好像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 百灵鸟在枝头欢乐地歌唱 • 小兴安岭真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啊!
•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 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 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徐迟《哥德
巴赫猜想》) • 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 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 • 顿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 这里成了花的海洋(“海洋”修饰“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