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阮家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阮家联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

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

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

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

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

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

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

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

而它的“旧了易迷路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

”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

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

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是的,丧钟响了。

是告别的时候了。

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

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而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

B. 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其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这样的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C. 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

D.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
对比,叶賽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

9.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 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 A
9. ①“整容”是指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③“下葬”是指一旦文化失守,故乡也就消逝。

10. ①表现每个故乡都因现代化改造而失去它原有风格、原有记忆和原有容颜,从而变得雷同的现实。

②表明现代人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

③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

本题中,A项,“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不仅仅”意思是“不止这一个”,此处“地址和空间”包含在“故乡”的定义之中,并不是说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葬’三个词的含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词语的含义。

应先理解这三个词语的字典意,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语境意。

“整容”,字典义是“修饰容貌,特指为面部有缺陷的人施行手术,使美观”,“毁容”字典义是“毁坏容貌”,“下葬”字典义是“处理安葬尸体”;回归文本,“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它”指的是“故乡”,上文写到“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可见“整容”是说城市建设,经过这种千篇一律的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变成一种模样,这是外观上的美化;“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由此可知“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这是文化上的失守;而“下葬”“葬”的不是人的尸体,而是故乡,是有关故乡的记忆,有关故乡的文化,一旦文化失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空间位置上的那个“故乡”,我们失去的是心灵的栖息地,“故乡”就消逝了。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为题有何用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针对散文的标题设题。

首先理解标题的含义,从文中来看,“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中的“消逝”不是说故乡从地球消失了,而是说每个故乡因为现代化千篇一律的建设改造而失去了它原本的风格、原来的记忆、原有的容颜,都变成了一个模样;再理解这一标题中隐含的情感,“每个故乡都在消逝”,故乡消逝了,“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代人失去了故乡这一灵魂栖息地,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世与方向、本质与归宿,因而没有了精神的寄托,也不知存在的意义,“都”一词说明这是普通现象,这就警醒人们要直面这一共同的悲剧,呼吁要留住故乡,留住精神的家园,留住自己的根。

此类题目一般先理解其含义,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分析之一标题在结构上、主旨上的作用。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

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

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

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

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

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

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

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
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

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B. 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

C. 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

D. 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

B.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C. 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

D. 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 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 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 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C项,“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错,选项曲解文意,将主观可能当作客观事实。

原文第一段说的是“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有人”批评,并不是作者的观点;并且“被盗录和损毁”只是一种可能,并不是确定发生的事实。

因此不能得出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是“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这两个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

D项,“挑战大于机遇”错,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对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的论述来看,应是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得出孰大孰小。

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未然说成已然,因果颠倒,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等。

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错误,从原文第三段来看,不是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而是“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C项,“必将遭淘汰”说法片面,由原文第三段中“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第四段中“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可知,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掘墓与复兴、威胁与生机,其实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D项,“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化,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传统文化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的前提条件很多,不仅包括借助技术力量和改变呈现形态,还包括借助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以及使其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等。

故选B。

【点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

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

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4题。

(9分)
①眼下,不少学校在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弟子规》,甚至有报道说,有的学校学生不会背《弟子规》就不让进校门。

各地组织的以《弟子规》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更是此起彼伏。

广东东莞一家传媒公司聘请客户总监,其招聘海报对应聘者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熟背《弟子规》”,该公司的“文化优势”就是规定员工必须日日晨读《弟子规》。

②《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

他根据传统儒家文化对蒙童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书》,后经他人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以浅近通俗的文字和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③《弟子规》曾经广为流传,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教化一方的少儿读本。

但是,
它强行一律地实施孝、悌、仁、爱,僵化而且生硬地要求儿童,已属不妥。

今天,将300年前的旧道德旧伦理直接灌输到儿童的头脑中,让儿童因此中规中矩,一切行为规矩化,则更为荒谬。

《弟子规》1080字,用了43个“勿”,全文充斥训诫式的清规戒律,正所谓“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就违背了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剥夺了儿童自由创新的需求,实在不可取。

④当然,《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

其内容和表述虽然属于“旧瓶旧酒”,但是,批判地学习阅读,有选择、有重点地向广大未成年人介绍评述,还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比如“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等。

而大张旗鼓地号召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则大可不必。

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未成年人背诵或晨读,就更不合理。

假如一定要诵读,那还是由成年人承担这个任务。

锻炼记忆和健脑活络还在其次,主要是他们比少年儿童有阅历、有思想,更有辨别力,读了以后有助于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13.第④段说,“《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

请你从第②段中为此找出两条理由。

(4分)
14.请结合下面提供的《弟子规》中的一则,谈谈你对本文作者观点的认识。

(5分)
附:《弟子规》五则
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②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③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④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⑤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参考答案:
12.理由一:《弟子规》是根据传统儒家文化对蒙童的要求写成的。

理由二:《弟子规》阐述的是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

(4分。

每条“理由”2分)
13.答案示例:
本文作者认为《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

我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

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说话首先要讲诚信,不可以说假话、说大话。

这也是教育孩子从小要具有良好的诚信品德,为长大做一个正直的人打好基础。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更需要培养诚信品德,而这必须从小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5分。

有观点1分,有引用的《弟子规》和恰当的理解2分,能作出分析2分)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

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

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

”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

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

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遣轻骑烧成都市桥。

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

”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

帝闻大惊。

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诏书未到。

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

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
D.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10.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