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资格面试例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
1、题目:《河流堆积地貌》;
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2)完成板书内容;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
2、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位置;
(2)掌握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借助多媒体,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通过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难点】
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纪录片片段,“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游览黄河,解读河流堆积地貌的不同类型及特征,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位置
师:老师在多媒体上为大家展示了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请大家结合示意图介绍一下什么是河流堆积地貌?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类型有哪些,分布在什么位置?
生:当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时,被搬运的物质会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类型有三种:洪积—冲积平原、位于山前,河漫滩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处。
2、形成过程
师:这位同学找得很准确,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认真钻研的态度。
这三种河流堆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结合老师发放的“资料大礼包”,请大家借助课本和多媒体中的相关资料,以及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小组合作探究不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时间为5分钟。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组借助课前准备的装满细沙的矿泉水瓶、一张白纸和地理课本等,为大家演示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我们将一张白纸平铺在讲台上,地理书打开并倾斜放在白纸上,现在我将矿泉水瓶中的细沙沿课本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这时在白纸上会形成一个扇状堆积体,多个这样的堆积体连在一起并不断扩大,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第二小组代表:第一小组的实验别出心裁,非常形象,但细沙若是能换成粒度大小不同的沙子会更接近实际情况。
我们组将借助多媒体中的动画为大家分析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从动画中可知,河流中下游河道的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水下堆积体,洪水期接受堆积,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直至河道废弃,多个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了河漫滩平原。
第三小组代表:从黄河三角洲的卫星图片可知,入海口处坡度平缓,再加上海水对河流的顶托作用,使得黄河流速减慢,其携带的大量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各小组代表回答得非常详细,并且所用资料也很丰富。
至此,我们见证了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过程,对大自然增添了一分敬畏之情。
环节三:巩固总结
结合板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环节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河流堆积地貌
一、类型、位置
二、形成过程
3、逐字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河流堆积地貌,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在多媒体上播放的黄河纪录片片段,大家注意观看在黄河的上中下游地貌类型有何区别,好,视频播放完了。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跟随着视频我们游览了黄河,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的收获吧,小明很积极,你来说,小明说根据视频她看到了在黄河的不同河段地貌景观不同,有在山前堆积的地貌,也有曲流所致的牛轭湖,还有在入海口处平坦的滩涂。
小明观察的真仔细啊。
这些都是河流的堆积地貌,那么他们在河流的不同位置是如何堆积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河流堆积地貌。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位置
老师在多媒体上为大家展示了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请大家结合示意图尝试着说出什么是河流堆积地貌?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类型有哪些,分布在什么位置?
小红反应很快,你来说吧,小红说,当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时,被搬运的物质会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从图上看河流堆积地貌类型有三种:洪积—冲积平原、位于山前;河漫滩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处。
2、形成过程
小红找得很准确,观察的很仔细,我们要向她学习这种认真钻研的态度。
那么这三种河流堆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再多媒体发放的“资料大礼包”,借助课本以及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按照咱们划分的地理小组,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不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给大家8分钟的准备时间。
之后我们请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大家抓紧开始吧。
通过巡视,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认真的操作实验,有的小组在激烈的讨论材料,老师给大家团结合作的精神点赞!
现在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
第一小组代表说:我们组借助课前准备的装满细沙的矿泉水瓶、一张白纸和地理课本等,为大家演示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我们将一张白纸平铺在讲台上,地理书打开并倾斜放在白纸上,现在我将矿泉水瓶中的细沙沿课本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这时在白纸上会形成一个扇状堆积体,多个这样的堆积体连在一起并不断扩大,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一组同学通过实验操作说明了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非常好。
第二小组代表说:第一小组的实验别出心裁,非常形象,但细沙若是能换成粒度大小不同的沙子会更接近实际情况。
我们组将借助多媒体中的动画为大家分析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从动画中可知,河流中下游河道的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水下堆积体,洪水期接受堆积,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直至河道废弃,多个河漫滩连在一起,形成了河漫滩平原。
第三小组代表:从黄河三角洲的卫星图片可知,入海口处坡度平缓,再加上海水对河流的顶托作用,使得黄河流速减慢,其携带的大量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各小组代表回答得非常详细,并且所用的资料也很丰富。
至此,我们见证了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过程,大家应该对大自然也增添了一分敬畏之情。
环节三:巩固总结
愉快的一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在课堂的最后请同学们结合板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吧。
小青很积极,你来说吧,小青说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分布位置以及形成过程。
总结的很全面,看来本节课的学习效率很高。
环节四:布置作业
为了让同学们在课下能够继续提升自己,老师给大家留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下节课分享。
下课,同学们再见!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2、题目:《农业区位因素》;
基本要求:
1、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2、举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3、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
2、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
2.通过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华北的小麦种植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的图片。
接着提问:为什么两地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区位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农业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干旱半干旱地区能够发展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水源)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平原适合种植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高原适合畜牧业?(地形)
5.天津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6.福建的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总结: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活动:
活动1:出示资料,介绍水稻的习性,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长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
(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小组分析案例,哪些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
你还能想到哪些?
案例1: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内,荷兰的鲜花可以运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在以前根本不可能实现,说明何种区位因素在变化?
案例2:我国将橡胶生产推广到北纬22°,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地区,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说明何种因素在变化?
环节三:巩固拓展
学生自己举例,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生产和生活的。
四、板书设计
3、逐字稿
上课,同学们好。
大屏幕上展示了两幅图片,同学们能认出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区吗?这位同学说,图片分别展示了华北的小麦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为什么两地形成不同农业景观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农业区位的含义。
大家说,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大家找的很准确。
其实农业区位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那么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我们通过具体例子来看一看: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干旱半干旱地区能够发展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水源)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平原适合种植业,山地适合发展林业,高原适合畜牧业?(地形)
5.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6.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大屏幕上呈现了一则材料,材料介绍水稻的习性,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水稻生长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
请同学们结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小组之间相互合作讨论出答案。
第二小组代表最先举手,你来说。
这位同学说,水稻好暖喜湿,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的水稻生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因此水稻不适宜在地中海地区种植。
这位同学的读图析图和概况能力很好。
请坐。
一般情况下,在农业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在一定地区和时间内变化不大,而人文因素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的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生产。
我们来看两则案例,请同学分析是何种区位因素在变化。
案例1: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内,荷兰的鲜花可以运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在以前根本不可能实现,说明何种区位因素在变化?第一排同学说,是交通运输发达,冷藏保鲜技术提高了。
案例2:我国将橡胶生产推广到北纬22°,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地区,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说明何种因素在变化?左边这位同学举手了,他说是通过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种扩大农作物区位的范围,可以概况为技术上的提高。
同学们的知识掌握的都很扎实。
同学自己举例说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这位同学说以前我国北方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储存白菜,但是现在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新鲜蔬菜。
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身边的事情。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因素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大家说了是因为农业技术的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
课后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生产和生活的。
好,下课。
3、题目:《人口的迁移》;
2.内容(如图):
3.基本要求:
(1)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资料的归纳和整理能力。
(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略。
《人口的迁移》教案
2、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现实生活和历史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3.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难点】
国内、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导入法。
通过播放影视片段“闯关东”,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口的迁移
通过影片介绍,简单了解人口迁移这一现象,同学们判断下列哪项属于人口迁移?
(1)国庆期间小张一家人前往古城西安旅游。
(2)开服装店的小李前往广州进货。
(3)老王由于工作原因从老家搬家去杭州生活。
(4)小赵一家从北方搬迁至南方居住。
我们将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这三者称之为人口迁移的三要素,而其他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动称之为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国际范围内的移动,一种是在本国范围内的移动。
展示:《殖民主义扩张》纪录片。
请同学们了解国际范围内的移动,解决以下问题:
(1)国际人口迁移分为哪几个时期?
(2)每个时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流入及流出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4)不同时期产生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素材:《民工潮》纪录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请同学们了解我国范围内的移动。
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1)文中介绍了我国哪几个时间段的人口迁移活动?
(2)每个时间段迁移原因是什么?
(3)每个时间段迁移方式是什么?
(4)每个时间段迁移方向是什么?
环节三:巩固拓展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迁移现象。
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人口迁移能够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等,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
)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人口迁移的相关资料,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四、板书设计
《人口迁移》逐字稿
上课,同学们好。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电视剧《闯关东》的片段,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并概况主要内容。
视频播放完了,谁能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这位同学说,电视剧描述的是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垦荒和定居的过程。
这位同学的概况能非常好,请坐。
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出外闯荡定居的场景,这一过程被称之为人口迁移,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下人口的空间变化。
通过我们对影片的观看及简单介绍,我们对人口迁移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请同学们来判断下列哪项属于人口迁移?
(1)国庆期间小张一家人前往古城西安旅游。
(2)开服装店的小李前往广州进货。
(3)老王由于工作原因从老家搬家去杭州生活。
(4)小赵一家从北方搬迁至南方居住。
同学们都说(3)(4)属于人口迁移,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口迁移,我们要如何给人口迁移下定义呢?首先要有空间上的移动,其次居住地点要发生变更,时间通常为一年或者更久。
这三者都达到称之为人口迁移,而其他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动称之为人口流动。
我们知道人口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国际范围内的移动,一种是在本国范围内的移动。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殖民主义扩张》纪录片。
请同学们结合影片并阅读课本,了解国际范围内的移动。
并且以四人一小组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并完成表格
(1)国际人口迁移分为哪几个时期?
(2)每个时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流入及流出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4)不同时期产生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国际范围的人口移动,那么我们接着来看看我国的人口迁移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资料《民工潮》片段,了解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请同学们结合资料并阅读课本,了解我国范围内的移动。
四人一小组共同解决以下问题,并完成表格:
(1)文中介绍了我国哪几个时间段的人口迁移活动?
(2)每个时间段迁移原因是什么?
(3)每个时间段迁移方式是什么?
(4)每个时间段迁移方向是什么?
总结: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迁移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人口迁移有哪些意义?这位同学说人口迁移能够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等,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分别了解了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等,课后希望同学们搜集人口迁移的相关资料,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好,同学们,下课。